张凤伍(1913—1985)原名韩泰俊,字秀清,商河县人。1938年12月参加革命,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任中共商河县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县委书记、县大队政委,商惠县委副书记和惠济商三边县委代理书记。解放战争中,历任中共临邑县委书记、县大队政委,华东支前司令部民政部处长,西南服务团...[详细]
张芳久(1913~1939),又名芳九、万春。陕西省西安市郊人。烈士。民国22年(1933年)参加游击队。民国26年8月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军事大队学习。民国27年初,张芳久和抗大学员谢文秀由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到中共苏鲁豫皖特委工作。次年2月开辟淮(阴)涟(水)地区,历任中共徐州东南区...[详细]
张范(1913—1947)又名张奉先。东营市东营区龙居十三图村人。自幼读书,1919年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乡村师范。“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抗议国民党当局的--活动, 并参与组织“赴南京学生抗日救亡-团”。193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留校任第一乡村师范附小教师,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7年被...[详细]
张恩桐(1913—1941)东明县武胜桥乡后张楼村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任中共东明县工委书记。1939年任东明县委代理书记兼八路军驻濮阳办事处主任。 1941年5月,日伪军扫荡武灵山区,在随中共北方局太行山党校医院转移中壮烈牺牲。 ...[详细]
一心为公的劳动模范 詹阿荣,周宁人,1913年生于豪阳村,19岁嫁到洋庄村杨家。丈夫务农兼肩挑小贩,1942年出外挑锅贩卖,不幸客死泰宁县。阿荣年轻丧夫,抚养4个未成年的子女,白天做帮工,晚上做针黹,生活艰难,时常断炊,邻居送点饭也让给孩子们吃,自己常挨饿,过着穷苦的日子。 中华人...[详细]
臧云远 (1913~1991) 笔名季沅、辛苑。山东蓬莱人。中共党员。大学毕业。1932年参加中国作家左翼联盟,在日本曾任东京《杂文》、《质文》文艺刊物编委,回国后历任汉口《自由中国》主编,重庆全国文协及文工会研究员、创作员,济南华东大学教授、艺术系主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兼艺术系主任,南京艺...[详细]
于敏(1913—1943)原名李培珍,又名张淑芳。女。福山县(今烟台市福山区)盐场村人。中共党员,福山县妇救会会长。出身富商家庭,14岁进北关小学读书,开始接受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教育。 “九一八” 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她由父母包办与富商鹿崇文结婚。婚后半年即到八角等地小学当教...[详细]
尹天佑 (1913—1944)历城县孙村镇武家庄人。 1929年考入济南育英中学。1931年因积极参加-被开除。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回武家庄建立党支部,任支部书记。为支持抗日工作卖掉家里的10亩地和耕牛。1943年冬任济王工委书记。1944年2月2日被特务杀害。 ...[详细]
殷绍礼(1913~1948),河南省新县长房古店人。烈士。家有兄弟4人,两个哥哥先后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他们的影响下,殷绍礼于民国18年(1929年)投入家乡的土地革命。民国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民国23年,红军主力北上,殷留原地坚持游击战争。民国25年夏,殷在一...[详细]
伊明 (1913~1994) 笔名阮潜。江苏苏州人。中共党员。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1931年参加中共苏州市党的 组织社会科学研究会、中共南京党的 组织互济会。1936年后任上海明星影业公司影评员。1937年参加上海文艺界救亡演剧三队,历任中国电影制片厂《抗战电影》,延安陕北公学高级研究班学员...[详细]
叶石 (1913~1998) 原名任礼,笔名一萍。山西汾阳人。中共党员。1940年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历任陕甘宁边区抗战剧团团长,晋绥边区七月剧社社长,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宣传部宣传科长,成都市军管会新闻处长,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成都市副市长,成都、川西广播电台台长,成都晚报社社长,四川...[详细]
姚洪喜(1913—1948)蒙阴县姚家堂子村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村民兵队长、 民兵联防大队大队长、蒙阴县武装部参谋等职。1944年8月被山东军区授予民兵“战斗英雄”称号。1943年冬,日军“扫荡”北沂蒙抗日根据地,他掩护群众将4万余斤公粮安全转移, 并夺敌粮3500多公斤,被山东省...[详细]
杨荫田(1913—1942)沂南县朱家里庄人。1931年在济南正谊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与朱寿年等组织抗日队伍,同年4月参加八路军,历任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委等职。1942年10月,在甲子山反顽战役中牺牲。 ...[详细]
杨添霭(1913—1996) 祖籍环城北台村,民国2年(1913)10月9日出生于美国檀香山。其父杨仙逸由孙中山任命为飞机队队长、广东飞机制造厂厂长、航空局局长,被誉为“中国空军之父”。少时随父母返中国生活,就读于杨仙逸纪念学校(今石岐杨仙逸中学前身)。抗战时到云南中山大学攻读,后回美国留学...[详细]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字莹叔(1937年改用现名)。蓬莱县(今蓬莱市)城里北街人。当代散文作家。杨朔青年时代随舅父到哈尔滨,在一家英国商行当办事员,并开始研习中国古典诗文。后当英文翻译。“九一八”事变后,他愤然离哈去沪,集资筹办“北雁”出版社,出版抗日进步书籍。1937年赴延安。1...[详细]
杨少彝(1913—1974)别名全祺、绍羲。茌平县杨官屯村人。琵琶演奏家、教育家。 1930年7月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一年后转入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其间受平湖派琵琶艺术家朱衍青的嫡传,造诣颇深。1932年毕业后,致力于民族乐器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在济南、北平筹办“大同国乐会”和“中...[详细]
杨成忠 (1913—1947)沂水县河奎村人。193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党支部书记。 1940年夏, 任柴山乡总支委员、村支部书记,不久任高桥总支书记。1942年8月担任柴山区委书记, 组建了区中队,使柴山区成为沂北行署模范区。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沂城区委书记、东庄区区委书记。1947年4月...[详细]
徐昆(1913—1942)原名徐继颜。梁山县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6月任中共寿(张)阳(谷)东(平)边区县委书记。7月任中共寿张县委书记。1942年牺牲于济南市。 ...[详细]
辛光宇 (1913—1985)莱阳人。1938年入伍,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工作后,历任指导员、政治部督导员,滨海区党委党校总支部副书记、中共藏马(现胶南市辖域)县委书记,山东分局组织干事、青岛市政府人事处副处长,四方机厂党委副书记、青岛市委政法部副部长,济南钢铁厂工会主席、代理党委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