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1909~1968)江西新建人。幼读乡塾,后在本县读高小、初中、高中。193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35年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数学系留学。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开始,中国南北到处发出抗日救国的怒吼。张在日本的学业无法继续,毅然于同年提前回国,立志为祖国...[详细]
张德生(1909~1965)学名张世德,字心余、辛余,曾用名博五、仲房、老关、德甫等。陕西榆林(今榆林市榆阳区)人。1926年入绥德省立四师读书,次年加入共青团并转学入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1929年毕业到府谷任教,1930年转为中共党员,任中共府谷县委组织部部长。同年被国民党逮捕,经杜斌丞营救...[详细]
张秉彝(1909~1968)山西赵城(今属洪洞)人。幼年丧母,少年丧父,由当店员的兄长供养他到中学毕业,又以半工半读方式在山西省立医学专门学校攻读医学。1931年医专毕业,开始在山西临汾医院行医,五年后考入北平协和医院放射专业学习。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民抗日战争兴起,张毅然放弃学业,冒险...[详细]
曾雨音(1909~1991年),乳名毓英,字广彦,笔名浪舟、宋兵,福建龙岩人。民国17年(1928年),从厦门集美师范学校毕业,任小学教员。民国21年秋,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主修音乐理论与作曲,师从黄自。后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决心发挥自己专长,投入教学和作曲。民国24年起,先后在集美高中艺术...[详细]
虞愚(1909~1989年),原名德元,字竹园,号北山。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出生于厦门。早年在厦门敦品小学、同文中学读书。19岁至南京支那内学院学习,学院停办后,就读上海大厦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厦门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学习。不久,由太虚法师介绍至闽南佛学院兼授语文课。厦大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赴...[详细]
袁牧之(1909-1978)著名演员、编剧、导演,电影事业家。原名袁家莱,浙江宁波人。袁牧之中学时期即参加洪深组织的戏剧协社演戏,后入东吴大学,演出《万尼亚舅舅》等话剧。 1930年离校,投身戏剧事业,主演《五奎桥》、《回春之曲》、《怒吼吧,中国》等剧,并创办了《戏》月刊。他在舞台上善...[详细]
袁博之(1909~1990),原名伟麟,广东省兴冈县人,书香子弟。民国5年(1916)启蒙于兴冈县罗冈乡新民小学。民国18年(1929)毕业于上海国立同济大学德文科。民国20年(1931)考入中山医学院。民国26年(1937)毕业留校工作,任病理研究所助教、外科助教兼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医师,在设备...[详细]
叶顺连(1909~1933年),原名吟才,字立俭,罗源县松山乡北山村人。民国19年(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1年加入闽东工农游击第13支队,入队后由于在攻打连江官坂粮仓、契税所和罗源迹头民团以及几次反围剿中表现突出,而被提任游击队连长。同年秋,叶率队回北山村,经说服教育,收缴了该村用于...[详细]
叶凯(1909~1935年),又名叶如针、叶依四,福州鼓山后屿乡人,家境贫寒,15岁在福州当学徒。民国17年(1928年)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9~22年,在榕领导工运工作。民国22年10月,任中共福州市委代理书记。民国23年1月,任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常委。4月,奉命前往连罗苏区开展...[详细]
杨章熹(1909~1981年),又名杨纪庆、季庆,笔名宗裴。厦门人。民国15年(1926年)毕业于厦门同文书院,后到上海劳动大学就学,开始接受马列主义。民国21年在厦门、海澄参加中国反帝大同盟。民国23年在漳州开办世界语讲习班,同时参加芗潮剧社。民国25年,因国民党在厦门四处搜捕“共党嫌疑分子”...[详细]
杨则仕(1909~1935),又名杨又仕,字优如,东平凤池村人。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政和县第一个共产党员和建松政苏区创建人。 杨则仕出生于农村中的一个小康家庭,父亲是一位乡村医生,兼做酱油买卖。他自幼聪颖好学,在凤池小学就学时品学兼优。1924年秋考入省立建瓯第五中学,在共产党员...[详细]
杨珊(1909~1933)原名荫川,后改杨珊,亦作杨山。陕西蓝田人。1925年考入西安省立第一师范。时值国共合作,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在进步人士和共产党员影响下,杨的思想日趋革命,并积极投身进步-,被推选为校学生会负责人之一,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共党员。 1929...[详细]
杨迺儒(1909~1960) 字性天,安康县人。1936年任国民党南京政府最高法院书记官。次年,国民党进行国大代表选举,杨迺儒得陕西省政府第五区督察专员魏席儒支持,被选为“国大”代表。1946年国民党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杨迺儒出席并参与制定《宪法》。在本县曾任南井小学(今培新小学)校长、兴安日...[详细]
许先志(1909~1952),陕西渭南许家村人。1928年参加共产党。“渭华-”失败后叛变,入国民党86师,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国民党渭南、蒲城县“剿匪防共队”副大队长,“自卫队”中队长等职。 1934年正月,许带国民党一个连驻扎吴堡辛家沟镇,大肆搜捕、残杀红军干部战士、共产党员,同...[详细]
徐文烈(1909—1976),又名何坤,云南省宣威县板桥镇大堡村人。父亲为贫农经济水平。8岁入私塾,读满四年,又入板桥初级小学就读。1923年考入板桥高小读书,1924年1月被叔父接入省立曲靖第三师范附属高小读书,1925年6月因家境所迫辍学。 1926年初考入云南省立曲靖第三师范读书,一个...[详细]
许辉星(1909~1937年),西潭乡新春村人。民国17年(1928年)秋,毕业于诏安县初级中学,被聘为新春小学教员。民国24年参加革命,先后在坪路、搭桥、长埔、月港、山河一带乡村活动,组织农会和农民自卫队,发动农民抗捐抗税。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云和诏县委一区区委会委员。后在诏饶边境的...[详细]
许亨植(1909~1942) 许亨植,原名许克,别名李熙山、李三龙。朝鲜族,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共宾县特别支部委员会委员、书记,中共北满省委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抗联第三路军总参谋长。1942年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亨植生于1909年。他出生的第2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民...[详细]
许大贵(1909~1937年),广东省澄海县人。早年受其父许石柱(共产党员)的影响,积极投身家乡的农-动和武装斗争。民国21年(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澄海县隆都区委书记、隆澄区委书记等职,发展党团组织,建立农会和区乡游击队,打击反动势力。民国24年夏,奉命转移到闽南诏安八仙山,后进...[详细]
徐楚光(1909—1948),又名建豫、祖芳、楚狂、席正,浠水县华桂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五期步科班,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任鄂豫皖边区直属团连长;秋,受边区党组织派遣潜入国民党军内部,任蕲水县自卫队中队长。1930年,任罗田县自卫队大队副。1932年打入武汉第四集团军十八军和江汉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