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1907年11月出生于湖北省大悟县四姑镇,1921年考入陈潭秋、董必武等人创建的武汉中学,192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2月受团中央派遣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校兼任中山大学政治经济学教员和俄文翻译。1928年出席党的六大。1931年1月被选...[详细]
杨岐山 (1907~1941)又名杨凤鸣,化名杨青山,府谷县傅家墕乡元坨子村人。1927年府谷县南门高小毕业后,考入省立绥德师范。其间,结识进步师生,聆听革命真理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宣传,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使他深受教育,大开眼界,这一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春,考入西安中山军事学院。...[详细]
杨根荣(1907~1934年),将乐县水南人,出生佃农家庭。杨少年时,父亲早逝,家庭贫苦,从小勤劳朴实,17岁成为种田能手。他性格刚强,为人正直,热心助人,乡亲们称赞他是“好后生”。民国20年(1931年)6月,红军解放将乐,他告别守寡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弟,报名参加红军游击队。 在游击队中,杨...[详细]
颜步青,原名登梯,又名金皆,东平乡东山村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生。幼年时,因地方匪乱,随父逃往南洋。13岁回国,先后在本县冷水、鹏翔小学读书。民国13年(1924)春小学毕业,到福州三牧坊中学(现福州第一中学)学习。他积极参加共产党组织的活动,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利用寒暑假回乡,向群众...[详细]
徐元度(1907~1986年),字霞村。祖籍湖北阳新,生于上海。民国14年(1925年)入北京中国大学学习,次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散文、小说、译文。民国16年,赴法国巴黎大学文学院留学。翌年因病归国,在上海卖文为生,并加入文学研究会及水沫社。民国19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详细]
薛英桂(1907~1948) 化名光明、洪亮,出生于砖窑山一个农民家庭。幼年在本村私塾念书,学业不佳,免强读完初小后从农。 1922年,好弄枪使棒的薛英桂,投奔本县警佐王迎祥,从戎习武。后于榆林军阀井岳秀86师李福成营当兵。他目睹国民党军队尔虞我诈,趋炎附势,欺凌百姓,白日佯军,夜间实匪之种...[详细]
谢仲怀(1907~1930年),又名李临光,厦门人。民国8年(1919年)就读于上海惠灵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民国14年参加五卅惨案斗争,从中得到教育和锻炼。不久,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在担任共青团上海沪南区委组织委员期间,深入各校指导团的活动,发展基层支部。民国16年3月上海工人第...[详细]
谢云声(1907~1967年),原名谢龙文,南安人。童年时随父迁居厦门,就读于省立十三中学,后考入广州中山大学研究院,师从顾颉刚、黄朝琴教授研究民俗学。民国11年(1922年),任厦门同文书院华文部文史地教员,先后兼任《江声报》、《厦声日报》、《华侨日报》、《思明日报》等报社副刊部主任,并任中山...[详细]
谢有德(1907~1949),今靖边县畔沟乡祁家园子村人。少年时读书5年,品学兼优。民国十五年(1926),谢有德到国民军石谦旅当兵。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陆军新编十一旅、驻榆国民革命军八十六师教导团等处从事党的 工作。三十四年(1945)十月,谢有德与十一旅地下党员牛化东等策动十一旅一团官...[详细]
谢美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生于上杭庐丰乡黄坊村一个农民家庭。幼年在县城读书,不久便加入-,随父以传道为业。父死后,继任大乘教坛主。当时境内各种会道门相继成立,谢为发展个人势力,经与同善社善长何登高勾通,将-与同善社合并,谢任副善长。 谢因热心传道,且善于拉拢势力,同善社很快就被他...[详细]
山西省军区原副司令员。 谢国仪同志是江西省兴国县永丰乡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自卫队队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处长,山西省军区顾问等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中央根据地的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详细]
萧锐(1907——1966)别号慎哉,湖北麻城人。生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科毕业,后入陆军大学参谋班第三期、陆军大学第十七期学习。曾任第九十九师营长、团长及参谋主任、参谋长等职。日本投降后,任第十八军整编第十一师参谋长及整编第十一师第十八旅旅长。1948年8月任...[详细]
萧焕辉(1907~1986) 萧焕辉,广东琼海(今海南省)人。学生时代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活动。民国16年(1927),参加了琼东县的农-动。同年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他作为中共基层组织的骨干,响应中共琼崖特委关于举行全琼武装总-的号召,积极发动群众参加武装...[详细]
吴似鸿(1907—1990),女,绍兴州山乡(今柯桥镇)人。出身贫寒,11岁入小学,毕业后进绍兴女子师范,成绩优异。五四后,为新思想新文化所激荡,曾在《棠棣之花》中扮演刺客角色。1926年冬,北伐军到绍兴,出任绍兴女师自治会会长和绍兴妇女协进会会长。 1928年,开始在《新女性》发表作品。不...[详细]
吴清友(1907~1965年),原名毓梅,笔名白芒、启明、青佑。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福安城关东凤街人。幼年丧父,寡母孤儿,生活清苦。其叔吴景旺,为抚其成人终身不娶,以替人宰猪、种地所得苦撑其母子生活。 民国14年(1925年),清友从霞浦省立第三中学毕业后,考取北平俄文法政专科...[详细]
吴成,字自恭,号廷敬。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四日(1907年1月17日)生于东源村贫农家庭。幼时读过5年私塾,年青时随父学习缝纫,夜里学文习字,兼习拳术。 民国21年(1932)春,吴成在黄柏一带从事缝纫,结识共产党员周资成而参加革命。民国22年春,在东源村秘密组织农会、贫农团,发动农民开展抗...[详细]
翁祥初(1908—1997年),原名翁祥祉,上杭县旧县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农历十月十七日生。父母企盼儿子有福气,起名祥祉。民国18年(1929年)红四军三打龙岩城,城里组织了各种工会,祥祉报名参加裁缝工会,同时决定改名祥初,取意世界要变了,穷人要翻身。随后回乡参加当地农民暴-动...[详细]
王仲甲,字鼎武,1907年生于甘肃省临洮县衙下集洼下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曾读过高小。1929年临洮大旱灾中,随父母到西和、礼县、渭源等地逃荒,生活饱受艰难。1935年—1936年,他从过境红军的政治宣传中,懂得了劳苦人民翻身求解放的道理。即去临潭水磨川结识了肋巴佛,又与鲁大昌部旅长李和义联系,参...[详细]
王兆畿,字光邦,清光绪卅三年(1907)七月廿一日生于安溪县崇信里产地乡(今西坪乡平原村)。父王守诚,壮岁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经商,晚年还乡家居。兆畿童年在乡就学,后读集美师范,民国15年(1926)毕业时,正当国民军从广东出师北伐,他加入国民党,并受命筹备安溪党务。旋任同安县立牖民学校校长,后转...[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