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以政(1904—1928)字存礼。聊城县姚家园子(今属聊城市东昌府区)人。革命烈士。1923年考入聊城省立第二中学。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1926年,被分配到北伐军第三路军任排长、工兵连长等职。北伐途中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秋,受-派遣,以军事特派员身份回到聊城。同年10月任中共鲁西县委...[详细]
赵文秀(1904—1926)字俊升,化名赵益三。益都县(今青州市)人。1919年考入青州东关高等小学。“五四”运动爆发后,投入了青州-、反帝爱国-。 1922年秋考入青州省立第十中学, 同年11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6月奉调去青岛开展工运工作,被选为团青岛地方委员会候补委员,8月任...[详细]
赵保原(1904—1946)字玉泉,后改玉全。蓬莱县(今蓬莱市)芦洋大赵家村人。汉奸。曾任国民党陆军暂编第十二师师长。少时就读于省立八中,17岁入东北吉林军官讲习所,毕业后在东北军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曾参加过直奉战争和抗拒北伐军的松江战役。“九一八”事变后,投靠伪满充当汉奸,多次参与镇压抗日...[详细]
济南市青龙桥西侧古城墙内,有一条著名小巷——按察司街,110年前,名震华夏的抗日民族英雄张郁光将军就诞生在此巷的一个普通职员家庭。1938年,张郁光被日寇残杀于聊城状元街一老百姓家,年仅34岁。范筑先、张郁光、姚第鸿牺牲后,受到全国人民的痛悼,被誉为“华北抗日三烈士”,其殉国之日被定为“华北抗战...[详细]
游击队的好后勤 张溪兜原名秋玉,龙岩东肖镇溪兜村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生。出生35天就被送后田村张三姑家当“等郎妹”,村人称之“溪兜仔”。1927年秋冬间,邓子恢、郭滴人经常到后田村进行革命活动、办平民夜校,张溪兜是夜校的第一个女学员。后来成立秘密农会,她又是第一个女会员,积极参加“...[详细]
张连珠(1904—1935)文登县(今文登市)铺集乡南长岚村人。曾任中共胶东特委书记。少年时就读于私塾,1931年春高小毕业后考入牟平县立中学附设的师范班。在这里,他参加了“读书会”和“反帝大同盟”等进步团体,并逐步成为学校中反帝反封建活动的积极分子。 1931年冬从师范班毕业,先后在古初村、观...[详细]
张景月(1904—1978)原名张怀峰,字景滁。寿光市留吕乡张家庄人。曾在张宗昌部下当过兵,后依靠其土匪六叔发迹。抗战前任本县二区乡农学校军事主任,借此职务之便,组织队伍。1938年初任国民党山东第八区游击队第一支队副司令,是年投靠沈鸿烈任山东省保安十五旅旅长。1939年任山东第十四行政督察专员...[详细]
张鸿礼(1904—1938)又名张钧陶。潍县(今潍坊市奎文区)人。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受中共山东省委派遣去苏联学习,1930年回国。1931年2月任中共烟台市委书记。 1931年7月任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军委书记兼巡视员。1932年8月参与领导博兴农民武装-, 同年秋被国民党逮...[详细]
张春雷 (1904—1975)原名张兴然。曹县人。柳子戏演员。9岁时入曹县温楼曾家长兴科班学戏,先后拜著名柳子戏艺人杨朝先、王福润为师,开始只演花脸,后兼唱红脸。1930年后担任长兴班主演及掌班,在鲁西南、豫东、淮北等地演出。新中国成立后,参加郓城县工农剧团,任团长。1954年参加山东省第一届戏...[详细]
于洲(1904—1978)原名于醒夫。乳山县(今乳山市)李家兴村人。1926年加入国民党。1927年6月,参与发动了驾马沟农民协会-。失败后成立“农民保卫团”。193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赴北平,1933年1月返乡。1935年参加了“一一·四”-,为西路第二梯队负责人之一。-失败后转移到茌...[详细]
于以振(1904~1936),原名晓东,又名啸冬,化名俞以振、肖炳生。清光绪三十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904年12月28日)生于金坛县城(今金坛市)金城镇。中共早期党员,烈士。民国10年(1921年),他从金坛县立初中毕业后,考入上海水产学校。民国11年8月在沪江大学聆听孙中山演讲,深受教育。从此...[详细]
俞济时(1904—1990),字良桢,浙江奉化县城奉南村人。据说是蒋介石的外甥。 早年在县城永丰店当学徒,1921年在慈北鸣鹤场当民信局信差,次年任福建浦城县政府庶务。后投身到族叔、黄埔军官学校军需处长俞飞鹏处,得保荐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留任蒋介石侍卫。1926年任侍卫大队排长、连长。...[详细]
于化南,1904年7月20日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市宋村镇东孔格庄村一个农民家庭。幼时的于化南,耳闻目睹官府对人民的压迫,亲身感受了豪强劣绅对穷苦百姓的欺凌,幼小的心灵埋下了反抗阶级压迫的种子。 于化南读了六年私塾,15岁时到文登师范就读。这期间使他有机会涉猎大量进步书刊,明白革命道理。尤其五四运...[详细]
殷鉴(1904~1937),又名东山,化名黄建纯。回龙山镇殷家楼人。 1919年,殷在八斗塆浚新学校读书时,受林育南、张浩等人的影响,向往革命。1920年春,还在学生时代的殷鉴,便跟随林育南、陈潭秋在武汉开展革命活动,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春,殷受党的派遣,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详细]
杨泮芹(1904—1983)莒南县十字路二村人。1954年任县联社铁工厂技术员,先后研制出既省工省料又使用方便的手摇水车、适用山地作业的山地车、双刃和单刃的手摇地瓜切片机等。1958年被省科协聘为特邀研究员。1959—1960年,两次被评为山东省先进生产者。 ...[详细]
徐思美(1904—1969)平邑县里山蒋村人。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建立后,带领群众开展互助合作运动,1951年被评为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1953年后,带领群众整地造田300亩、 植树万株、建果园70亩。1956年被评为省农业建设积极分子。 ...[详细]
谢育才(1904~1975),原名谢胡贤,字育才,曾用名黄纪母、谢东平、李志强,海南万宁县(今万宁市)龙滚镇文渊村人。1904年谢育才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都是贫苦农民。父亲是个独生子,身体健壮,除种田外,平时兼做小贩买卖猪仔。母亲是个勤劳善良的农家妇女。大哥、二哥都是耕...[详细]
夏征农 (1904~2008) 笔名犁夫、未明。江西丰城人。曾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起任复旦大学青年团支部书记,江苏省团委宣传部秘书,《海上青年》杂志主编,1933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历任新四军政治部-部副部长兼-部长,苏中军区军政委员会秘书长、一师调查研究室主任,苏中第四专员公署秘书...[详细]
吴卓先 (1904—1968)原名吴立源,又名吴建章。莱芜县丰登官庄(今属莱芜市莱城区)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4月,当选为莱芜县农民协会干事、副干事长。1933年后,历任莱芜县农民协会特别支部书记、县委委员、章丘县县长、历城县县长、山东省民政厅民政科科长、副处长。新中国建立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