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兰馨(1904~2000.2),山东省临朐县人。医学博士,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医师。长期从事注射外科工作。 1928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1930年获加拿大Toronto大学赠予医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山东周村复育医院,山东潍县乐道院医院,河北大名宣圣会医院任外科医师及主任。1932年...[详细]
冯道先 (1904—1936年) 合浦县闸口镇山贝村人。民国8年(1919年)考入廉州中学。12年,考取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前身),因家贫只读了一学年,返回家乡从事教育工作。14年冬,国民革命军第十师(师长陈铭枢)进驻合浦,革命军建立新政权。冯被任为合浦县女子小学校长。他推行教育改革,...[详细]
范金堂(1904—1928)字玉甫,又名赤波,温县留尚村人。温县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范青年时代就学于开 安德烈中学,与孟县同学刘锡吾(早期地下共产党员)交往甚厚。大革命时期投笔从戎,在国民革命军冯玉祥部任职,其间秘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他能书善画,在部队中鼓动革命思想...[详细]
杜孟谟(1904~1974.9),名宏远,河南省杞县万寨人。生于官绅之家。1919年入私塾,受教师孟昭朴的影响,阅读《天演论》等进步书刊,关心时局的发展,后考入开封第二中学。 1923年暑假,杜孟谟回杞县和吴芝圃、韩绍棠、高炳坦、段镜三、靳豫九、张海峰等人在杞县黉学成立了两个组织:一个是"风...[详细]
董大江(1904~1977),又名董成义,界沟乡赵郭村人。解放后,任村农会主席和村长等职务。1953年,任合作社长和农庄队长。1951年他种了一亩“平原五○”小麦,在管理中,重施基肥,多上磷钾肥,实行精耕细作,克服了“五○麦”高产易倒的弱点,单产353公斤,创造了全国高产新纪录,被评为县劳动模范...[详细]
戴爱棠(1904~1973),名耀南,扬中县联合乡新民村人。其父为塾师,工书法,重礼教,戴自幼即受熏陶。 戴1932年任国民党扬中县二区区长,国民党扬中县党部曾多次劝其入党,戴均婉言谢绝。 1939年,戴受任国民党扬中县第二区区长,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宣传抗日道理,并...[详细]
池峰城(1904—1955),著名抗日名将。1904年出生于河北景县,1920年起入西北军冯玉祥部陆军第十六混成旅当兵,任排长、连长。1927年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营长,中原大战后,任国民党政府军陆军第二十六军第三十一师师长。1936年1月授陆军少将,同年10月授陆军中将。抗日战争爆发后,曾任...[详细]
陈子杰(1904~1931),原名贞实,字蔚贞,河南省尉氏县大营乡玉陈村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地主家庭。幼读私塾,后考入尉氏县立高等小学堂学习。1925年,他在开封河南省立第一中学读书时,接受革命思想熏陶。"五卅"惨案爆发后,为了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革命斗争,他和师生一起上街-。同年秋,考入黄埔...[详细]
陈唯吾(1904~1930),又名恩和,化名曹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出生于江阴城内西横街。烈士。民国13年(1924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一师范。民国16年在上海由罗亦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共青团江阴县委宣传部长,当时公开身份是小学教师。同年冬,他奉钱振标派遣,去上海购买武器,并机智地运...[详细]
陈大庆(1904—1973),字养浩,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客家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早年参加东征战役、北伐战争,抗战时期参加过南口战役、台儿庄战役、鄂北战役、豫南战役,后担任京沪杭警备副司令兼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赴台湾后担任安全局局长、陆军总司令、台湾省主席、-长等职。1...[详细]
陈安芳(1904~1927年) 陈安芳,女,浙江上虞人。商务工人。积极参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在成立妇女协会,组织救护队时,陈有个出世才6个月的孩子,仍积极要求加入救护队。有的女工劝她说:“安芳姊,你是有乳儿的母亲,参加这工作恐怕不方便吧。”陈坚决地回答:“救护伤痛的人,比...[详细]
查瑞龙(1904~1972年) 查瑞龙,浙江定海人,出生于上海闸北陆家宅。性好习武,民国9年(1920年)入精武体育会,师从刘百川、任志傲等国术名家,练拳术和武功,并租借中兴路上一处场地,发起组织“国育武术研究会。” 查自幼苦练石担石锁,创造难度高,极惊险的“五花飞石”等近40...[详细]
常乾坤(1904-1973),山西省垣曲县王茅镇下毫村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创建者之一。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常乾坤,一九二...[详细]
常本太(1904一1946.10)温县常庄村人。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农会主席。1946年10月八路军备战转移上山后,常本太被还乡团抓捕,在被审讯时把他吊在梁上。用木棍打,把粗木棍打断了数根。并灌辣椒水,坐老虎凳。常始终不屈,最后被开膛挖心处死,并将其9岁的次子一起处死。为纪念他坚贞不屈...[详细]
朱维基 (1904~1971) 上海人。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1928年后历任南国艺术学院教师,上海正风文学院教师,上海建承中学及中国艺术学院教员,上海大同书店,华中建设大学教授,烟台外事办公所《英文报》,华东大学及山东大学教授,华东文化部艺术教育科主任,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30年开始发表作...[详细]
朱廉贻(1904~1941),字伯轩。丹阳县(今丹阳市)河阳乡人。烈士。民国17年(1928年),在北京朝阳大学读书时,因其父被诬入狱而中途辍学。后随国民党官员尹志仁到浙江桐庐县政府任第一科科长,代理县长。由于对上司不随俗逢迎而受到排挤,民国20年回乡任教。民国26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民...[详细]
朱白兰 (1904~1971) 女。犹太裔。罗马尼亚人,1954年入中国国籍。1924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心理学院修习心理学,大学毕业后在巴勒斯坦和维也纳从事新闻工作,后曾在苏联从事创作兼任教师,在法国从事文学翻译工作。1947年到中国,历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上海外语学院图书馆馆员,复旦大学、南...[详细]
庄国瑞(1904.2~1940.4) 原名有庆,又名扶吾,莱西县水集镇任家疃村人。 1922年,国瑞于莱阳县第二完全小学毕业后,考入济南第一师范。他在济南上学期间,正值国共合作,组织北伐军北上。他于1925年加入了国民党。1926年1月,受国民党省部派遣,回到莱阳,以“二小”为基地,和赵国...[详细]
周志成(1904—1979)武城县李家户乡刘王庄人。上海人民杂技团杂技演员,口技表演艺术家。口技表演粗犷奔放,中气足,声音洪亮。模拟逼真,惟妙惟肖。创作了《公社的早晨》《东风压倒西风》等优秀节目。与其四弟周志良(孙泰)首创利用麦克风表演口技,提高了口技艺术的表现力。1953年后,多次出国访问演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