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玺亭(1903~1985.2) 原名世成,又名汤有为,凤亭乡枞岭村人。 民国7~9年(1918~1920),因不堪继父-,投奔陈树藩部当兵。15年(1926)镇嵩军刘镇华部围攻长安时,他参加了历时8个月的守城战。16年(1927)奔母丧回家,丧事毕带其季弟汤飞山赴长安搞到2支步枪又秘密回乡...[详细]
沈光(1903~1993年),字照亭,东城乡人,漳州地区知名教育家和诗人。 沈光出身贫寒,一生刻苦自励,严谨治学。少年师从前清贡元吴梦沂学习古典文学,后入福建省第二师范。22岁毕业后,开始他为之奋斗终生的教育事业。他长期于诏安一中从事语文教学,辛勤耕耘,硕果累累。他讲课突出重点,少而精,简洁...[详细]
饶漱石(1903~1975),又名石泉,曾化名梁朴,临川钟岭乡环洲村人。1923年(一说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曾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团成员,到赣东北巡视地方党的工作。1928年3月至7月任中共赣东北特委书记,后调任共青团浙江省委书记。1929年...[详细]
邱启明(1903~1958年),生于海澄县(今龙海县)浮宫邱厝一个富裕家庭。民国13年(1924年)考进漳州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民国15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掀起革命的-。邱启明在翁泽生、季永绥指导下,阅读《向导》、《先驱》、《团刊》等革命书刊,思想逐步倾向革命。不久...[详细]
丘汉平(1903~1990年),海澄县新垵(今属厦门市杏林区)人,出生于缅甸。少时回国求学。获中国公学商学士及东吴大学法学士学位,后赴美国深造,获华盛顿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暨南大学外交领事系系主任、海外文化部主任兼中学部主任,还兼任东吴大学、交通大学、中国公学教授,并在沪任律师。民国28...[详细]
蒲克敏(1903~1939)字志政,亦作子政。陕西蒲城人。1915年至1919年在本县高等小学读书,毕业后升入三原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3年在三原县与亢维恪(心栽)、王之鼎(王云)等组织青年共进社。1925年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奉派赴沪向中共中央送文件,被留在上海大学学习,转为中共...[详细]
彭桂(1903~1933) 彭桂,广东海丰人。出身贫农家庭,民国12年(1923)参加农-动。翌年在广州当苦力,参加过人力车工人俱乐部。民国14年初,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彭桂参加东征军先遣队。东征军进占海丰后,他先后任海丰农民自卫军小队长、中队长。同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5月转为中国共...[详细]
潘希逸,字樵云,号月笙,南安罗东炉山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出生,诗人。 希逸家境清寒,10岁始入私塾,但秉性聪敏,勤学好问,尤爱好诗词,深得师长器重。14岁在县立丰州小学读书,20岁进泉州省立第十一中学学习。希逸对古诗极感兴趣,先后得到师长清代贡生王鼎盘、举人汪照陆、秀才吴福潮、黄礼...[详细]
潘心元,又名潘心源,1903年1月生,湖南浏阳人,1920年考入长沙岳云中学读书,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与田波扬等同乡创办浏北新民社、出版《新民》社刊,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192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底,中共湘区委员会派潘心元到浏阳,以小学教师身份作掩护,开展革命工作,协...[详细]
马识途,原名马骏麟,字献图,满族,1903年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县横道河子。幼年时随家迁居沈阳,年少有志,聪明好学。1931年7月,马识途从北平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回到故乡沈阳,应聘到第三中学任教。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成就一番事业时,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日寇铁蹄肆意践踏东北大地,老百姓失去了世代生息的家园...[详细]
罗雄才(1903~1993) 罗雄才,广东兴宁县龙田镇鸳塘村人。幼年时,父母先后去世,依靠堂叔父罗健瞻抚养。自幼聪颖,在凤汉小学读书时,就能自觉和刻苦学习,成绩突出。毕业后考上县立中学。这时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时期,他除了认真学好功课之外,还读了许多报章杂志,从而萌生了民主和...[详细]
罗欣然(1903~1931),又名增喜,古野镇培美村宫前人。在高陂仰文学校读中学时,欣然与旅穗进步学生多有书信联系,还阅读革命书刊,开始接受革命思想。民国14年(1925),他弃学从军,北征入闽。后回大埔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16年,国共0,国民党 势力肆意捕杀共产党人、革命分子。欣然被派往...[详细]
龙贤昭,又名宪昭,侗族。1903年10月出生,天柱县凤城镇岩寨人。1925年加入王天培第十军任团部副官,参加北伐。1938年3月抵达延安,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调任淮北区武委会训练部长,10月调任七分区独立团参谋长,1949年4月随军南下,任西南服务团重庆分团行政处长,1957年任中共...[详细]
李玉成(1903~1979) 原籍四川永兴,后迁居本县洞河镇,贫苦艺人, 演生末及老旦戏,特别喜爱在台口看戏,故在数十年舞台生涯中背诵了不少传统戏,后来成为皮影班社和剧团主要报本人之一。1956年参加紫阳县汉剧团。该团1961年以后经常上演的40个剧目中,近30个剧本为他口述。他还为安康专区戏曲...[详细]
李一石(1903~1979年),泉州打锡巷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生,祖父和父亲都是泉州著名的银匠。李一石13岁跟随祖父学艺,到青年时代学就一套高超的雕刻工艺技术,驰誉海内外。 民国15年(1926年),兴泉永镇守使孔昭同令李一石雕刻一对“东西塔”。他经30多个昼夜雕成,而孔昭同故意...[详细]
李延平 1903年生于吉林省延吉县一个贫农家庭。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延平耳闻目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于1932年1月,毅然离家来到黑龙江省宁安县,参加了抗日救国军。 李延平参加抗日救国军后,在历次战斗中,身先士卒,作战勇敢,屡立战功,不久被任命为军部参谋。1932年6月加入...[详细]
李五香,南安梅山芙蓉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出生。家境贫寒,12岁随亲属到马来西亚投靠其三兄李映雪。初在马六甲华侨小学就读,毕业后到陈嘉庚开设的谦益栈当职员。五香为人诚实,工作认真,勤于钻研业务,在职5年,深得陈嘉庚的信任。后经陈嘉庚推荐到李光前创办的南益橡胶有限公司任职。对橡胶的制造工...[详细]
刘子宽,又名超,乳名庆裕,湖洋乡清白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出生于印尼爪哇。儿童时期回国读书,民国15年(1926)毕业于厦门集美商校,即南渡马来亚任教,第二年又回国。当时地方民军战乱频仍,湖洋群众从战败过境的民军叶定国部缴获部分 枝,于民国17年组织湖洋民团局,子宽任团长,并进驻县城。...[详细]
刘志敏(1903~1935年),河南省罗山县人,女。民国11年(1922年),考入省立开封北仓女子中学,在校期间,刘志敏在开封省立第一师范的影响下,参加女中学生举行的-、-,声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罪行,声援北伐战争等活动,并在斗争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民国16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