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必栋(1895—1961) 字紫梁,今宝鸡市金台区五福巷人。幼年丧父,赖母史氏含辛茹苦供其毕业于西安省立二中。民国5年(1916)任宝鸡县第五初级小学教师、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教师。民国16年(1927)加入中国国民党,任第二高小国民党党义教师。后历任宝鸡县通俗讲演所讲演员及所长、凤陇...[详细]
吴惠元(1895~1971),上庄乡小辛庄村人。是一位著名的老中医。少年时,因家境贫寒,7岁入小辛庄阎君庙削发为僧。该庙主持清沂长老,视惠元纯厚朴实,聪明好学,其取号觉明,并悉心教他读书、学医。经20余年的勤奋学习,不仅文辞长进,而且医理皆通。1927年,冯玉样部屯驻沁阳县,勒令妇女放脚,僧尼还...[详细]
嵇文甫(1895~1963.10),原名嵇明,河南省汲县人。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1915~1918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毕业后回到河南,在省立开封第一师范等校任教。他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科学与民主,反对旧传统,提倡新道德。他与冯友兰、韩席卿等创办《心声》杂志,注重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民...[详细]
王冠英(1895年~1969年) 字全仲,濮阳县城内前董家街人。出身中医世家。其父王登嵩精于医学,尤以医治各种疮症出名。他自幼随父学医,勤学好问。除向其父学习外,又在濮阳东文昌阁拜安然和尚为师,学习外科;随其舅父张录官研习针灸;后又拜濮阳西街老中医王禄先(前清贡生)学习脉理,18岁即学医成名。...[详细]
抗战英雄王长海(1895—1971) 生于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山东平原人,号子容。行伍出身。陆军检阅使署军官团、第二集团军军官学校高级班毕业。 个人经历 1916年入北洋陆军第16混成旅第2团1营当兵。 1921年8月混16旅扩编为第11师,升任第22旅43团排长。 ...[详细]
孙桐萱(1895~1978),字荫亭,河北交河人。西北军将领,早年入冯玉祥部当兵,抗日战争期间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曾参加台儿庄战役。孙桐萱为人正派,有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思想进步,倾向革命,很早就与中共有过关系。孙桐萱驻兖时任国民党第三路军二十师师长,由于他本人治军有方,纪律严明,所以孙部驻兖期...[详细]
孙津川(1895~1928年) 孙津川,亦名孙竞川、孙继生,化名方淦,1895年生于安徽省寿县一户工人家庭。一家四口全靠父亲做工度日,常年不得温饱。他幼年曾随父亲在汉口读书,14岁时,初中尚未毕业的孙津川,因家庭生计无着,不得不中断学业,到南京洋炮局(南京金陵兵工厂)当学徒。没多久又到上海兴...[详细]
孙渡(1895—1967),字志舟,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三岔河镇小新庄村人,云南陆军讲武堂步兵科、中央军校(黄埔军校)第五分校(昆明分校)第十六期毕业,后任国民政府西南军政长官公署陆军上将副长官。 1895年农历5月初5,孙渡出生于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三岔河镇小新庄村。 1915年陆军小学(...[详细]
苏甲荣(1895—1946) 藤县人。梧州中学堂毕业。1914年考入北京大学,先后就读于预科第一部英文乙科、文科哲学门。1917年加入少年中国学会,担任《少年中国月刊》。1918年毕业后留校任秘书、助教。北伐战争期间任某军军部秘书长,后任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农民部秘书、内政部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委...[详细]
释宽能(1895~1989) 俗名龙六纬,桂林市人。青年时代在北平民国大学经济系学习,后从事教育和会计工作。民国9年(1920)开始钻研佛学。12年4月皈依佛教社苏州灵岩山印光老法师,赐法号“智能”。抗日战争爆发后,从南京返回桂林,在阳桥附近开办佛教素食餐厅,任经理。又在文昌门万寿寺开办佛教居...[详细]
沈樾(1895~1975) 字伯荫,桂林市人。毕业于广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历任桂林美术专科学校及桂林榕门美术专科学校教师、忻城县县长、柳州区税捐局局长、广西省训练团总务处长、省田赋管理处科长、省府秘书处科长等职。长于书画,是广西美术会创办人之一,民国30年(1941)底与张家瑶、帅础坚、林...[详细]
潘鹤鸣(1895~1967.5),广东省顺德县人。 民国26年(1937年) 9月,任梧州兴华电池厂副司理。27年广州被日军侵占,广州兴华电池厂全体股东及其家属迁到梧州,并投资扩充梧州兴华电池厂,潘鹤鸣改任工务主任。34年8月, 梧州市兴华电池厂与广州兴华电池厂实行各自独立核算,分开经营,潘...[详细]
陆愚青(1895~1980年),新农乡新范村人;金愚云(1914~1983年),新农乡长浜村人。两人都是先学泥工,后学雕塑、绘画。他俩长期合作建造亭园第宅,擅长于雕塑历史和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也工山水、花鸟;并善水粉画,如灶面画“天官赐福”、“寿星献仙桃”、“鲤鱼跳龙门”、“聚宝盆”和“万年青”等...[详细]
李玉泽(1895~1985),字润生.阳庙乡聂村人。祖为医学世家,自幼刻苦攻读《内经》、《伤寒经》、《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脉经》等中医典籍。17岁开始行医,21岁在本村“德生堂”药店当坐堂医,后自设“润生堂”。1938年家乡沦陷,李玉泽携长子赴焦作,先后在“魁盛广”、“永康”等药铺为医...[详细]
李西侯(1895~1967年),原名李晋猷,字西侯,镇江人。1918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20年,受聘于私立润商小学任教师。时常投稿于《新镇江》,揭露社会弊端。1923年,镇江小学校职员联合会成立,被推选为理事。共产党员恽代英来镇,在第六中学发表演讲,激发了李西侯的爱国热情,遂经...[详细]
刘汝明(1895-1975),字子亮,直隶省献县人,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西北军“十三太保”之一。早年入冯玉祥领导的第16混成旅。国民军成立后,刘汝明就任警备第1旅旅长。后来升任西北军暂编陆军第10师师长。 1929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总指挥兼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军长。1930年中原大战之...[详细]
刘髯公(1895—1938) 字仲儒,直隶(今河北)武清(今属天津市)人。回族。曾充当清新军士兵,法国驻华使馆文书,和天津法租界工部局侦探长。1924年与段松坡、薛月楼合作,创办《新天津报》,以平民化”、敢说话为标榜。为了迎合读者的趣味,试行“评书上报”,以整版篇幅连载《三侠剑》等长篇评书小说,...[详细]
李汉卿(1895年~1941年) 字墨林,濮县(今范县)人。幼时家贫,及长投身军旅,在军阀部队中任连长等职。 1926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在革命0影响下,李汉卿脱离旧军队,率部加入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李以战功逐步擢升为营长、团长、副旅长等职。 1937年,抗日战争...[详细]
靳尚超(1895~1944),郊区王封村人。尚超自幼喜武,拳术、剑术、武功对打,均超人一等。他到焦作市区杂耍,使用的武器大样刀,需两人抬才行。他的"旱地拔葱",能跳上8尺平台,能将1根擀杖粗细的弯曲铁棍,双手一捋变成直的。抗战前,尚超赴开封打擂,夺得省级冠军,获证书一张,金柄七星宝剑一挂,柄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