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愿庵(1895~1930)原名孝友,字坚予。陕西咸阳天阁村(今属咸阳市秦都区)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随父到江西,入南昌大同中学堂读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自动弃学,只身赴南京参加学生军。次年学生军解散,刘溯江而上,到四川嘉定(今乐山),在电报局找了一份勘测长途电话线路的差事。1...[详细]
刘梧桐,字琴宗。安溪县崇善里顶刘乡(今蓬莱镇联盟村案山)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父刘汝霖,清季岁贡,通经史,善属文,应布政使司挑考,列一等,授永春儒学兼学正,兼办德化、大田闱务。科举废后,不求仕进,解职还乡,创办案山书院,教书育人。 梧桐兄弟7人,排行第6。因幼失怙,家道中落,无...[详细]
刘继曾(1895~1975)原名刘贯之。四川金堂人。1920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1922年参加声援开滦煤矿工人大-的斗争,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因遭当局通缉,团中央派其赴苏联学习。1925年9月抵莫斯科,入东方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受共产国际委派,随苏联军事顾问团回...[详细]
林荫,字樾轩,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东游吕源村农业家庭,幼年随父耕作。宣统二年(1910)就读县城建安小学堂,民国初改为建区初高两等小学。民国3年(1914)毕业,升省立第五中学,民国7年毕业,回母校任教员。其时已改名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后改为中心小学,再改为模范小学,最后改为梨山小学。荫...[详细]
李克欧,原名郁文,1895年10月13日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祖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武秀才,对晚辈训导极严。李克欧小时即随祖父习武。10岁时,人生灾难接踵而至,先是父亲不幸病逝,母亲-改嫁,随后祖父也离开人世。小小年纪的李克欧被抛入了苦难生活的深渊,当了一名放牛娃,饱尝人间痛苦和辛酸。到15岁时,李...[详细]
李毓彬,女,福州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生。少时就读福州陶淑女子中学,后被保送入福州柴井医院附设护士学校,毕业后留院工作。不久,受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分配,到霞浦圣教医院工作,后定居霞浦。历任护士、护士长、护士主任和私立圣教高级护士职业学校董事、妇产科教员、实习主任等职,是霞浦施行新法接生...[详细]
李绷哥替(1895--1937.4) 李绷哥替汉名李宝太,人们习惯称他"大李"。 李桂下布(1914--1937.11),李宝太的儿子,人们习惯称他"小李"。 李桂艳丽,李宝太的女儿。汉名李桂香。 李家父子是鄂伦春族猎民,由于 统治阶级的压迫和-,迫使他们流浪在深山老林中...[详细]
廖国英,乳名观音仔,又名彦信,将乐县高唐乡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幼时入高唐乡私塾,宣统三年(1911)进南平私立流芳中学,民国4年(1915)考取南京金陵神学院,民国8年毕业,回南平流芳中学任教。民国27年赴美国杜鲁神学院学习,获神学硕士学位。民国29年回国,在福建协和大学道学院任...[详细]
赖秋实(1895~1931),原名富修,湖雷乡石城坑人。家贫,少时只读过三年私塾就独立谋生。民国12年(1923年)到上海一烟庄当学徒。民国14年因参加“五卅”反帝斗争,与同乡赖玉珊一起被老板辞退后,赴广东参加广东省第五届农-动讲习所学习,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底,结业回永定,与阮山等共同执...[详细]
金宝全(1895--1968)艺名汇元、少华,满族,双城东-家窝堡人。自幼喜爱说唱,善于模仿,14岁时自学曲艺段子到城里庙头演出,因没有拜师。被行家"抱了鼓"。后来拜赵某为师,学习《彩云球》、《五风会》两部段子,接着又学习了《金河春秋》、《走马春秋》、《锋剑春秋》等难度较大的段子。金宝全演唱时,...[详细]
江云渠(1895—1960),又名江韬。祖籍湖南省,早年定居长安镇。1921年毕业于广西政法学校,同年加入国民党。1927年任西林县政府秘书。百色红军起义后,组建讨赤军自任司令,并率队进剿,使数百红军伤亡,官封西林县长。期间 杀下属军官2人,士兵6人。不久,被委任昆仑关办事处主任, 历时5月余机...[详细]
黄永德(1895--1961),双城县公正乡庆丰村人,自幼务农,1948年他将龙母庙的道士和一些懒汉、二流子组织起来,成立了农业生产互助组。在互助组中,他带领大家创造了农业丰产经验,被评为县、省的劳动模范。1949年3月出席了松江省政府召开的劳模大会,会上授给黄永德一块由省政府主席冯仲云、副主席...[详细]
黄学周(1895~1956),字培泉,别字拙余,高陂乡平在厦黄村人。由于父亲在南宁经商,少年时期就在那里度过,稍长,毕业于广州法政专门学校,后又在广东大学经济科肄业。民国12年(1923年)回乡,任高陂区保卫团团长。民国13年,出任龙岩县县长。民国15年12月参加北伐军东路军,任国民革命军东路军...[详细]
黄开绳 (1895~1954) 字直斋,坂东镇新壶村人。幼年丧母,赖祖母抚养成人。早年就读于文泉书院,每试必名列前茅。后进福建工业学堂学习。民国5年(1916)赴日本留学,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堂和九州帝国大学深造,成绩优异,获化学硕士学位。民国12年学在回国,先后在河北省立工业学院和厦门...[详细]
黄宏梅,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生于今周宁县岭头村一个贫苦农家。17家出嫁到屏南县岩后村,29岁时其夫病故,未曾生育,过继娘家侄女为嗣,后招赘周墩楼下岗人为婿。因生计艰难,女婿女儿迁回周墩,宏梅为支撑夫家门户,不愿随从,靠做针黹、种杂粮艰辛度日。 民国24年(1935年)春,中共屏南...[详细]
何葆仁(1895~1978年),同安嘉禾里何厝村人。 何葆仁幼时人私塾,11岁成孤儿,南渡新加坡依兄辈生活,肄业于道南学堂。13岁回国先后就读于南京暨南学堂、上海复旦大学附中,毕业后升人复旦大学文学系。“五四”运动期间,担任上海学生联合会首届会长,并被推举为全国学生联合总会副会长,积极领导上...[详细]
关力耕 (1895-1943),满族。吉林省永吉县人。幼年于家乡读私塾,喜古诗词,长于书法。因家道贫寒,去呼兰投奔亲戚,参加旧东北军二十六旅三十六团当勤务兵。后人奉天东北陆军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回原部队任二营六连排长、连长,在哈尔滨王兆屯驻防。日军侵入北满前夕,他率士兵唱《满江红》,鼓舞战...[详细]
耿直(1895~1918)字端人。陕西澄城人。其父元耀系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武举。因感自己文化不足,遂聘塾师课子读书。耿直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进本县高等小学堂上学,后考入澄城巡警教练所。宣统二年(1910)毕业,被派到寺前镇办巡警所。此间,结识了前辈吴孤民和当地在省城等地从业的杨子廉...[详细]
冯克明(1895~1980年) 原名兆峻,建阳县黄坑人。少年时在乡读私塾,后转省立五中(今建瓯一中)读书。毕业后考入北京中国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在财经界任职数年。他除从政外,还在黄坑招工种茶,在福州等地设立茶庄。随后以荐任职派往福建晋江任县长。民国17年(1928年),调任建阳县粮管处视察、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