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铭选,又名奕庄、奕择。安溪县新溪里善坛乡(今官桥镇善坛村)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十一月出生。民国10年(1921)南渡新加坡经商。14年回国居厦门,经营首饰生意,嗣与堂亲钟清风在厦门镇邦路开设振华银楼,事业颇为顺利。遂命长子钟江海往上海,次子钟明辉往香港,分别开设银庄,经营金融业。抗日战...[详细]
郑贞文(1891~1969) 郑贞文,字心南,长乐云路郑华南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三月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3岁丧父,自幼勤读,12岁考取福州府学秀才。光绪三十二年,随亲族东渡日本,先后就学于日本宏文学院普通科、正则英语补习学校、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仙台第二高等学校本科。宣统元年...[详细]
郑贞,字雅轩,建瓯县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三月生。幼随父习武,清末任骑尉,平时设塾教授武艺,以后担任过建瓯乡村师范武术教员。 民国元年(1912)任保甲局长,接受同盟会员朱剑鸣等的策划,与延建邵警备司令徐镜清等一起响应起义,使建瓯兵不血刃宣告光复。 民国15年冬,北伐军第二军第六师...[详细]
郑毓秀(1891—1959),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出色的革命家和女权运动的倡导者。出生于广东广州府新安县西乡乡屋下村(今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镇乐群村)一个封建官吏家庭。祖父郑姚为香港富甲一方的地产商人。父亲是当朝户部官吏郑文治,家境富裕。 郑毓秀自幼性格叛逆,不愿裹足,15岁就加入...[详细]
郑天恩(1891~1964年),字仰钦,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出生,罗源县城关人。15岁从师习制伞工艺,后入万泉成纸栈为伙计,因经营有方被老板委以掌盘(经理)之职。30岁后,力谋自立。20年代,先开盐店,继即独资设集美京果商号,租赁大老前店屋,经销南北京果杂货,兼营土特产出口业务。未几在鼓亭...[详细]
郑大章(1891—1960)号彩庭,河北静海人,汪伪军事参议院上将院长。西北军后五虎之一。 早年入冯玉祥部当兵,曾历任排、连、营、团长诸职。 1926年任西北军骑兵第二旅旅长,后参加五原誓师与北伐作战。 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骑兵第一军军长。中原大战时率骑兵突袭归德(商丘)...[详细]
张鉴国(1891-1960) 张鉴国,辽宁省海城县接官堡村人。民国初年毕业于沈阳法政专科学校。曾于伪黑龙江省大赉、巴彦、拜泉等县当科员,1937年春任伪德都县县长,1942年任伪呼兰县长。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后,驻哈尔滨日军派一武装大队到呼兰,为给从呼兰撤走时遭枪杀的日本人"报仇"...[详细]
张定璠(1891年~1945年) 字伯璇,江西南昌人。幼年在南昌小学、中学读书。17岁入江西陆军测绘学校。清宣统三年(1911年)入武昌革命军,充敢死队。辛亥革命后,入武昌陆军预备学校,升保定军官学校工兵科,毕业后入江西第四军任连长。民国7年(1918年)升军参谋。 昆明设讲武堂,延为教授兵...[详细]
张迺葳(1891~1950)字警伯。陕西户县人。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校及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清宣统元年(1909)随蒋介石、张群、何应钦等在日本拜谒孙中山,加入中国同盟会。 辛亥年武昌起义前夕,张响应中国同盟会号召,中断学业,与蒋介石、何应钦等回国参加武装反清斗争,任武昌新军指挥部之副队官(...[详细]
曾养甫(1891~1969) 曾养甫,原名宪浩,广东平远人。民国12年(1923)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矿冶系。旋赴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院深造,获矿冶工程师学位。民国14年归国,在广州先后担任国民党党务人员训练班主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后方总政治部主任。在此期间,开设中央兵工厂迫击炮制造厂,他任厂...[详细]
于渊,名光藻,号邦畿,1891年出生在四川省射洪县广兴镇于家坝一个佃农家庭。只读过一年私塾,少年时给地主当过佣工,在涪江边拉过短转船。成年后,身高体壮,性情爽直,富有反抗精神。1914年因把一点粪水溅到一豪绅身上遭其打骂,在忍无可忍时,抡起扁担回击了豪绅,惹下“大祸”,无法在家立足,-到军阀部队...[详细]
游悠(1891~1945),女,生于长乐秀峰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26年,朱积垒、陈彩芹等深入长乐山区开展农运工作,宣传革命道理。游悠亲聆后,深受启发,遂积极加入农会,组织、发动妇女打草鞋,筹集粮食、咸菜、萝卜干等物送给游击队。由于她一家人热心革命,深得领导和同志的信赖。游击队长王常胜、...[详细]
叶道渊(1891~1969年),字贻哲,安溪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后留学德国,获林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婉辞中国农业银行的高薪聘请,应集美学校董事会之邀,出任集美高级农林学校校长。数年中为学校奠定了良好基础,培养出一批农、林业人才,深得陈嘉庚赏识。曾先后任国立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广西大学等校林...[详细]
杨日升(1891~1960),原籍河南武安县人。少时念过一年书,后自学《难经脉诀》、《本草纲目》、《针灸大成》等。12岁开始在药铺卖药,兼涉文史。22岁时到榆林城,曾在井岳秀部当军医。1915年定居葭县康家港乡沙坪村,在周边县区行医。杨日升医道精深,妇科尤为拔萃。妇女月经不调,生育困难,使用四物...[详细]
杨起葵(1891~1969)字芗亭,东平凤池村人。出生于儒学家庭,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学系,毕生从教,桃李芬芳。他不但教学经验丰富,而且对发展教育事业有独到的见解。1933年他在《建瓯杂志》上发表《略谈我国今后教育方针》一文,提出三条意见:一是发展乡村教育,对农村儿童授以文化、卫生、交通知识,进而普...[详细]
杨明轩(1891~1967)原名荃骏,字明轩,后以字行。陕西户县人。清宣统元年(1909)起,先后在西安府中学堂、陕西法政学堂、秦省第一中学、三秦公学读书。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学生队,在西安街头维持秩序。 1913年秋,杨被推荐公费留学日本,入东京同文书院。不久,日本乘欧战之机侵占中国青岛等地...[详细]
徐应拾,纯池乡半村人,生于光绪十七年(1891),世代务农,家境贫穷。应拾自幼务农,小时读过一年私塾,年轻时苦练武功,为人敦厚正直,仗义勇为,富有正义感,曾为生活计,应聘当拳师开武馆。 民国20年(1931),应拾在寿宁结识了叶秀蕃,走上革命道路,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春,应拾受叶秀蕃、范...[详细]
徐履峻(1891~1928),字蓬仙,化名崇德,崇安县大埠头村人。幼年先后就读于私塾和赤石小学堂。毕业后,于民国11年(1922)初春和学友徐淮、张子良一起前往南京,入金陵大学读书。这时的南京,在王荷波、邓中夏等人的领导和推动下,工人运动和-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徐履峻积极参加-,和同学们一起...[详细]
薛增福,字绶宸,光绪十七年(1891年)四月七日生于河北省新河县一个农民家庭。民国5年(1916年)毕业于河北保定师范理化专科。民国6年(1917年)投身于教育事业,于北京京师第八小学任教。翌年远离家乡,奔赴东北边疆吉林省道立第二中学任教。民国9年(1920年)9月来到依兰。先于吉林省立第五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