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能辉 (1886~1934年) 字焕蟾,号秋舫,沙县城关和仁坊人。先后受业于罗克涵、曹振懋、林荣晋等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14岁时即考取补廪膳生。民国3年(1914年)参与组建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并亲自担任教员。民国5年任说报社演讲员,从事民智开发工作。同年参加福建省建安道俊士...[详细]
王泉笙 (1886~1956年) 王泉笙,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字逢源,号梵庵,洛阳镇上田村人。 泉笙自幼有服务桑梓及救国大志。青年时期,先后就读于厦门鼓浪屿寻源书院及福州法政讲习所。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泉州、晋江教书时,毅然参加同盟会,从事反清活动。 民国5年(1...[详细]
王道平,原名王喜太,1886年出生于山东省曹县王庄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时期正值清廷昏庸腐败,丧权辱国,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的岁月。 王道平生性刚毅豪爽,对啼饥号寒的黎民百姓寄予无限同情,对国内外 势力残酷镇压与血腥盘剥极为不满,立志走救国救民之路。 1911年,由资产阶...[详细]
王操如(1886~1926),又名原松,琳,共产党员,宋埠区杨家畈乡王家大塆人。国民党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曾留校任教,后在川军邓锡侯部任职。1926年,该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九军,任少将参谋长兼第一师副师长,参加北伐。7月,部队进入湘西,-皆捷。8月于桃源县水坑与吴佩孚指挥的湘军贺耀祖部相遇。...[详细]
田玉洁(1886~1929)又名惠成,字润初。陕西富平人。八岁入私塾读书。爱好拳棒,臂力过人,好打抱不平。清末,与在西安读书的同乡胡景翼等结为金兰之交,并经胡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年西安起义成功后,曾随民党人士到晋南抗击清军。后入同州军官学校,毕业后任陈树藩旅连长。1914年奉命回富平募集新兵...[详细]
孙石溪 (1886~1942年) 生于福州市城内善化坊一个医学世家。祖辈六世为医,擅治妇科。石溪秉承父业,认为妇人疾病多端,医理既深,医亦多术,宜随证用功,辨证精详,才能药到病除。石溪临床实践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和标本同治的原则,常获奇效。石溪学术上善于运用脏腑学说,认为妇科病与脏腑的...[详细]
邵飘萍(1886—1926),浙江东阳人,从小在金华长大。1899年考中秀才,1903年进入省立第七中学(现金华一中)。青少年时代受到一位比他年长9岁的民主革命者张恭的影响,张恭于1904年创办金华有史以来第一张报纸《萃新报》,邵飘萍正是从《萃新报》获得对报业的最初印象。 1906年 ...[详细]
潘文华(1886—1950),号仲三,外号潘鹞子,川军甫系的武德励进会第二任会长,刘湘死后替补成为川军五行中的一人。民国二级陆军上将。 历任川军教导师师长兼重庆市长、国民党第7战区23军军长、28集团军总司令兼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西南长官公署副长官,1949年12月率部起义;新中国西南军...[详细]
马贻谦,字牧初,号遯庵,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出生于宁化县安乐乡。 贻谦6岁入塾,16岁考中清末最后一科秀才。民国元年(1912年)毕业于福建高等巡警学堂,民国5年应北京高等文官考试及格。历任长汀县警务长、宁化县公署科长、山西省政治观察所所员、归化县知事、连岗初中校长、宁化县保卫团团董、...[详细]
马骧(1886~1964) 字彦翀,出生于龙驹寨一家炮铺。光绪三十年(1904),入陕西高等学堂读书,曾任学生会代表,积极参加保护西潼路权和延长油矿斗争。光绪三十一年(1905),经井勿幕、李天佐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 宣统二年(1910)在西安健本学堂任教,为扩大宣传国民革命、聚集反清力...[详细]
卢新铭(1886~1951年),字慕汤,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生于长汀河田,6岁随其父迁居城关,11岁进色纸店当学徒,13岁帮人牧牛,挤牛奶。18岁外出当兵,后赴沙县投靠同乡郭锦堂部队,历任班、排、连、营长。民国十三年(1924)冬,郭锦堂病逝,其弟郭凤鸣继任旅长,卢新铭擢升为团长。 民...[详细]
陆费逵(1886~1941)字伯鸿,号少沧。祖籍浙江桐乡,生于陕西南郑(今汉中市汉台区)。五岁起由母亲吴氏教读。六岁时随家迁南昌,仍由母亲教读。戊戌维新时,13岁的陆费逵受变法图强思想影响,自学新书和《时务报》。常与其父发生冲突。幸得其母支持,开始自学古文、史地和算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详细]
李永宽(1886-1941年)阿城县南门外姜家磨坊电生人。平生勤劳,家庭小康。为人忠厚老实,乐善好施,见义勇为,乡里贫困者,辄解囊相助。邻人崔胜,老伴病故,无钱埋葬,停尸在床。李永宽主动代为赊购棺材,料理安葬。后来崔胜家贫不能自给,无力还债,李永宽就全部代为偿还。一次,路遇倪富、倪生两孤儿,因饥...[详细]
李午亭(1886~1967年) 原名炳年,字学定,出身水吉镇李氏家族。其父名香苑,有兄弟5人,做木材、茶叶生意起家,成为首富,仅租谷每年收千余担。其长兄学禹,次兄学濂,都在外从政。 午亭在京师法律学堂毕业后,到广西任桂林地方法院检察官。民国5年(1916年)调回福建,任福建省审判厅厅长等...[详细]
刘振仙 (1886~1933) 坂东镇坂西村人,为清末、民国时期闽清著名的木雕艺人。17岁勤学成艺,20岁能独立操作,专门从事“香亭”、戏台、屏风、神龛、神像以及橱、床等的各种人物、花鸟雕刻。他中年时期,先后设计、巧造过3架民间元宵节用于迎神赛会的“香亭”,全用黄楠木细雕粘结而成,高2米...[详细]
刘振家(1886~1933),又名刘奋生,罗子山乡南山村人。民国十三年(1924)于榆林师范毕业后在“二高”任教。刘在榆林师范上学期间,受到大革命的熏陶。回家当教员后,目睹封建统治的腐败和劳苦大众的灾难,急切渴望找到一条救国救民的途径。1925年,声援省港大-的革命浪潮波及“二高”,《共产党宣言...[详细]
刘郁芬(1886—1943),字兰江,河北清苑人。曾任第十六混成旅参谋长、第二十二旅旅长、国民军第一军第二师师长、代理甘肃督办、甘肃国民军总司令、绥远都统、甘肃省主席、护党救国军第五路总指挥、第二军团总司令、代陜西省主席等。抗战期间,叛国投敌,沦为汉奸,任汪伪政府开封绥靖公署主任、军事委员会委员...[详细]
刘春海,原名映岚,字春海,宁化城关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出生。 春海15岁考中秀才,继而考入汀州学堂,再转学福州三牧坊高等学堂,未毕业即考取公费留学日本。初入日本经纬学堂,学习二年,毕业会考名列第一,而后考入日本中央大学经济系。 早在福州读书期间,目睹清廷腐败,他毅然参加林森、黄...[详细]
李宝浚,中国航空领域先驱之一,飞机设计师兼试飞员,福建省永安市贡川镇深峰村人。 制造中国本土第一架飞机 1910年8月清政府拨款委任留日归来的刘佐成、李宝浚在北京南苑修建厂棚制造飞机,并利用南苑驻军操场修建了中国第一个机场。· 1911年6月,李、刘合作试制飞机成功,这是中国在国内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