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弗莱明(1881年8月6日—1955年3月11日),英国细菌学家,生物化学家,微生物学家 弗莱明1923年发现溶菌酶,1928年首先发现了青霉素。后英国病理学家弗劳雷、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进一步研究改进,并成功的用于医治人的疾病,三人共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青霉素的发现,使人类找到了...[详细]
都兰桂(1881—1960)潍县(今潍城区) 于河乡都家村人。幼时读2年私塾,后随父都渭南学习核雕技艺。20岁后,他用一把雕刀担起全家生活的重担。辛亥革命时期,他用一桃核,精心雕刻了一件珍品,取名《马拉轿车》。在不足方寸的天地里,龙腾虎跃的骏马,拉着一辆轿车,在强悍有力、衣着朴实的赶车人扬鞭驾驭...[详细]
邓月楼 (1881—1966)郯城县马头镇人。老同盟会会员。1938年参加革命,先后任滨海专区及省高级参议室参议员等职。 1949年3月任山东省纪念革命烈士建筑委员会临沂分会主任,为修建临沂革命烈士陵园(今华东烈士陵园)而奔走操劳。后任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和省文史馆馆员等职。 ...[详细]
陈陶遗(1881—1946年),名公瑶,号道一,松隐镇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秀才,在松隐教书。 人物生平 光绪卅一年,入松江融斋师范学堂读书,因反对好色嗜的学堂经理杨荫安而被开除。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法政。并由同乡高天梅介绍,加入同盟会,改名剑虹。不久,受命回国,在上海和高...[详细]
曹云祥(1881-1937),男,汉族,字庆五。浙江嘉兴人。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哈佛大学商业管理硕士学位。1921年任北洋政府外交部参事,1922年任清华学校校长,1928年去职。 曹云祥担任清华学校校长5年多,实现了将清华由一个中等程度的留美预备学校改办为完全大学的计划。报请...[详细]
蔡公时(1881—1928)别号虎痴、公痴、痴公。江西九江人。济南“五三惨案”著名烈士。1902年,组织慎所染斋,明为讲学,实则宣传革命,很快被查封。后赴日本留学,攻读于东京弘文学校,在此加入中国同盟会,并以《民报》为阵地,从事反对帝制、建立共和的革命宣传。回国后,于1904—1905年,随黄兴...[详细]
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详细]
郑映梅(1 88l—l 946),原名郑华声,字映梅。澄海县莲下镇程洋冈村人,民间音乐家。 映梅早师沈步目.后拜潮乐大师洪沛臣为师,得南派古筝演奏技艺真传,以音调古旷宏亮、铿锵大度见长。民国1 3年(1 924)后在家乡致力培养古筝新辈。出名学生有杨广泉、蔡远涛等。著有《养竹山房潮乐谱》、《...[详细]
张庆鸿(1881~1965) 商州人。自小家境贫寒,失去上学读书的机会。十二岁离家,学艺于龙驹寨姚天鹏所办的二黄班社“善庆班”,与汉剧著名艺星吕庆华为同科师兄弟。庆鸿学艺刻苦扎实, 吊嗓练功,寒暑不辍,一得空暇,就请师傅讲授。有时涉足剧场,观赏揣摩,欣然自得。出师后主攻丑角行当。演《三搜府》中...[详细]
曾兆春(1881—1956年),爱国华侨,五经富镇庵背村人。曾兆春青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尤喜习医,在道济中学读书时,一边认真学习文化,一边到福音医院(英国人办的)刻苦钻研医学。1925年曾兆春东渡南洋,在曼谷石龙君路创办兆春医院。他医德好,医术高,悬壶济世,宽慈为怀,给贫病者施医送药,为人敬仰。 ...[详细]
叶朝章(1881年~1978年),字襄挺,芦苞叶洲人。在广州圣约翰医学校毕业后,任两粤医校讲师。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任博济医院西医师,翌年与友人创办光华医学院,亲任教授,为培养医学人才不遗余力。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广州组织西医同业会,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叶擅长内科、外科治疗,对传...[详细]
施见三(1881—1964),字文灼,新会县里村(今属蓬江区)人。出身书香门第,父设帐授徒。施18岁考取末科秀才。先后在里村、大泽等学堂任教。清宣统年间(1909~1911年),担任过香港《华字日报》特约撰述员。与何琴樵等创办《新会醒报》,并担任。民国4年(1915年),因教学无暇顾及而停办。民...[详细]
刘光(1881-1912年),原名显凖,在同盟会中改名刘光,生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祖居三甲堡(今三甲镇)曲岗村,后迁居潭水堡龙窝村。少年立志,跑马舞剑,练习-;至青年,马术精良,骑马赛跑时能飞身换马,百余米距离开 百发百中,曾在曲岗村前当众 击200米远河中帆船的缆绳, 响缆断。 清...[详细]
李任重 (1881—1913年),字君博,兴宁宁中佛岭李和美屋人,早年师从饶宝书求学。后入汕头岭东同文学堂,刻苦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取得优异成绩。兴宁蚕业学堂创办时聘李为教习。为教学和研究之需,李设计出一种有反光镜的新式显微镜,由兴宁大光社的工匠按其设计方案制造。宣统二年(1910年),南洋劝业会...[详细]
林云陔(1881~1948),原名公競,字毅公。广东信宜人。幼年读私塾,后往高州府城,入海山书院习经史词章。宣统元年(1909)赴广州,考入两广方言学堂,并加入同盟会。1911年参加“三·二九”广州起义,担任转运军械事宜。事败后,掩护朱执信于家中避难,并设法护送其脱险。不久,返广州辅助胡汉...[详细]
林宝宸(1881~1924),又名林炽,生于花县社亭岗一个农民家庭。年少时因耕地被地主霸占,随父迁至花县马溪乡(今花县新华镇马溪村),最后移住现花地街招村北外约。 林宝宸青少年时期生活在花县,这里是近代太平天国革命运动领袖洪秀全的故乡,深受反清革命故事的影响。清宣统三年(1911),他是参加...[详细]
孔昭焱 (1881—1943)字熙伯,又作希白,南海盐步南村人。清贡生。早年师从康有为,曾任澳门《知新报》撰述,后留学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回国后任两广法政大学堂教务长、广东高等巡警学堂教务长、《两广官报》总、广西抚署交涉科参事等。民国元年(1912年)后,历任北京大-秘书、广西国税厅筹备处处长、...[详细]
黄子松(1881~1975年),本县坪上镇连城村人。黄子松成年后到马来西亚谋生,住柔佛州士乃埠,开店经商。他向来关心福利事业和群众,为大众所信赖。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他挺身而出,号召华侨同胞回国参加抗日,誓把日军驱逐出中国大地。1938年,在士乃埠出榜招收青年参加“司机回国抗日服务...[详细]
黄其桢(1881-1925年),字爱棠,祖居阳春河西塘基头村,清光绪七年(1881年)生。 其桢少年就读于阳春县立高等小学堂及广东陆军小学堂,后加入广东新军,曾任营长、团长、协统参谋长和花县清乡司令。清宣统二年(1910年),参加“庚戌起义”。民国建立后参与建立庚戌女子中学,以纪念死难同胞。...[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