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迪光(1875—1923) 南蓢濠涌村人。自幼胸有大志,18岁时被卖身到美国旧金山马哔埠做劳工。历数年艰苦,赎回卖身契约,回国娶茶西村陈氏为妻,婚后夫妻同往美国。清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后回乡兴办实业,见县城石岐尚无电灯照明,夜间一片漆黑,决定在石岐开办发电厂。在朋友帮助下,其购置先...[详细]
萧耀南(1875—1926),字珩珊、衡山,因其祖籍浙江兰陵,也常被人称为萧兰陵,1875年出生于黄冈县孔埠镇萧家大湾(今属武汉市新洲区)。北洋政府时期,历任第二十五师师长,湖北督军、两湖巡阅使,湖北省省长等职。 早年时期 萧耀南的父亲是一个乡间货郎,育有二子,萧耀南居次,萧父把二子分成...[详细]
王秀南(1875-1940年),号韶薰,三甲新坡狮湾人,生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宣统二年(1910年)毕业于两广教忠师范学堂,奖岁贡。曾任阳春县立高等小学校长,阳春县教育局长。民国4年(1915年),被聘为阳春师范讲习所所长。民国6年春,任阳春劝学所所长。次年冬任阳春县立中学筹备处副主任。...[详细]
沈翰,字咏荪,号醉白,光绪(1875—1908)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同光(1862-1908)间候补湖南通判,不得意,以卖画授图为生,山水宗倪、黄,伹气势雄壮,不作枯寂相。光绪季年卒,年约六十余。...[详细]
欧阳惠山(1875~1927)。河源县骆湖下欧人。1910年秋,欧阳惠山在船塘与欧阳俊的秘密联络下,组织上千人的革命军。次年农历3月29日,为配合广州起义带领队伍在东江沿岸一带攻打县城,并攻克河源县城,自任县长之职。后队伍退回乡村活动。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委派欧阳俊到河源等县组织农军,筹...[详细]
刘一苇(1875—1939) 又名一伟,号一佛、佛公,别号茫然老衲。沙溪谿角村人。祖父曾参加太平军起义,失败后被清政府抄没家产,株连家人,故举家奔避美国檀香山。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一苇28岁时,随父到香港经商,在香港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与冯自由等组办《中国日报》。出资与潘景吾创立《...[详细]
刘次枫(1875—1961),原名刘宗向,略阳县人,长期寓居汉中市。18岁入私塾,29岁考入陕西高等学堂。因勤奋学习毕业为岁试贡生。1909年5月回汉中被聘为汉南中学堂监学兼教员。1911年,刘次枫受省府委派到杭州、武昌考察蚕桑实业农业大学情况,并赴上海为汉南中学堂购置教学图片、仪器。时值辛亥革...[详细]
李荣(1875—1949),又名观妹,号华亭,外号李亚奀,龙川通衢镇葛藤村人。童年仅念过私塾,因家境贫寒,青少年时期前往广州谋生,后转入香港英国“厄瓜尔”号远洋轮船当海员。其性憨直,敢抱不平,曾入香港海外联义社,并被推选为孙中山宣传革命筹饷委员会主任委员。从此,与孙中山结下不解之缘。 189...[详细]
林圭 (1875-1912) 自立会会员,自立军中军统领。 清湘阴县人。亦名锡圭,字述唐,号悟庵,另有西河圭介、林杰等笔名和化名。光绪元年(1875)生。光绪二十四年(1898)维新变法期间,在湘阴创立广益会、不缠足会。同年三月考入长沙湖南时务学堂二班,究心经世致用之学,仰慕谭嗣同,...[详细]
梁培基(1875~1947),原名梁缄,字慎余。广东省顺德人,出生于广州市河南一个木船手工作坊主家庭。其父梁奕乾因长子早夭,很希望梁培基能继承家业,但他对装船不感兴趣。20岁时,父亲安排他到友人所开的商店当学徒,不久,他认为从商仍不是自己的理想职业,辞退回家。当时,恰好有父亲的朋友力劝梁培基到外...[详细]
江侠庵(1875~1951),原名楚洋,花山镇龙口村人。父汝沾曾在广西桂平县蒙圩业洗染。侠庵兄弟六人,他排行第四,家贫,仅得二亩余地、半间泥屋。侠庵童年入村塾,及长,博览经史,参加广州府考试,被录取为案首(秀才第一名)。 光绪二十六(1900)年,两广总督府举办选送出洋留学生考试,他被录取官...[详细]
黄桂荣(1875~1915),字林一,附城镇人。清宣统元年(1909)拔贡,候补府经历。辛亥革命时参与推翻清帝制,在本县驱逐封建势力。民国元年(1912)3月初,广东代都督陈炯明并吞王和顺部后,授命桂荣驱逐驻在和平县城的王和顺部廖容。黄联合绅耆于同年3月8日(农历正月28日)领民团围攻县城,廖部...[详细]
何剑吴(1875~1939),名锷,字永业,号剑吾,广州番禺人。幼年曾与黄节在名儒简竹居处学习,后在香港皇仁书院就读。毕业后任沪海关英语教师。光绪二十八年(1902),与国民党元老林森在沪创立“人镜学社”,被选为社长。光绪三十一年,美国发生排华事件,何剑吴激于义愤,组织群众,散发 传单,被崇洋媚...[详细]
何海清 (1875—1950) 中华民国陆军上将。 湖南省湘乡县(今湘乡市)人,1875年6月10日出生于湘乡县城前铺早家冲一个行伍家庭。1894年投入湘军魏光焘部。1895年参加甲午战争作战有功,被提升为先锋队排长。1904年,官费留学日本东京陆军士官学校,次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详细]
陈演生(1875~1952年),原名汉生,清末秀才,20世纪初留学日本并参加中国同盟会,城区红草镇西河西门村人。 陈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在广州、新加坡等地参加过倒袁0运动。1918~1920年,在粤军总司令部任政务处长。1921年,任广东电政监督,后在香港开设当生隆糕粉厂。任“旅港海陆丰同乡会...[详细]
萧迁(1875~1924.10.11) 字啸青,号弦斋,别号兰道人。清湖南清泉县双林(今衡南县洪山镇)人 人物生平 5岁入私塾,8岁读完四书五经,继从师高恒安、黄翼曾等学习诗文,通经史诸子百家。 23岁中县试第一名,后毕业于湖南南路优级师范学堂,终生从事教育工作,任西湖中学校...[详细]
文龙 [生卒]1875-1908 [籍贯]华阳,今双流县)人 [朝代] 清朝 [小传] 性聪慧,喜读书,善属文,并以工书名。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时龙年甫十四,四川乡试主考官编修张伯熙阅其卷,书文俱佳,叹为异才。十八年(1892)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未散馆,即授...[详细]
马玉仁(1875—1940),字伯良 。江苏盐城人。国民党追赠陆军中将。早年投身军旅,历任团长、旅长、镇守使、护军使、军长、参议等职。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家乡组织抗日义军,后被改编为苏鲁战区第一路抗日游击军,任该军司令,在盐城、阜宁一线与日军作战。1940年1月3日,率部攻下日伪军占领的阜...[详细]
朱泮藻,1875年出生,山东寿光人。号子芹。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后任新建陆军哨长、队官等职。 1902年5月,朱泮藻任北洋常备军(即新练军)右翼(翼长王英楷)步队第12营管带。 1903年,朱泮藻任北洋常备军第1镇(即后来的北洋陆军第2镇,翼长王英楷)步队第1协(统领张怀芝)步队第2标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