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之杰(1872—1957)别名范询炎,字俊臣(一作俊丞),又字公,别号历山农。济南市人。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任翰林院编修。1911年任山东高等学堂校长。1915年后历任江西高等检察厅厅长、湖北高等审判厅厅长、黄河水利委员会专门委员兼代总务处长。1956年为上海文史馆馆员。擅长书法,为民...[详细]
蔡人奇(1872~1951年),原名毅,字天寄,闽县(今福州市区)人。通儒习医,曾中秀才,无意仕进。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上海参与组织“旅沪福建学生会”。针对日本阴谋变福建为其殖民地,严密关注日本人在闽活动,《闽警》出版,以唤起民众。日本台湾总督儿玉见后,惊愕地说:“日本秘密图华计划...[详细]
恽毓巽(1872~1904),字季庵,号艾斋,武进人。出生官宦家庭,居区境内长生巷。自小专心制艺,把前途寄托在科举上。光绪十九年(1893年)举人。嗣后两次会试未中,心灰意冷,在家读书授徒为业。后家人为他捐了个“中书舍人”的头衔,但他专心对春秋《左传》中的舆地、官制、谥法进行研究,写有《春秋地名...[详细]
郑豪(1872—1942) 三乡乌石村人。8岁往美国夏威夷檀香山亲戚家的杂货店工作,晚上到夜校攻读英文。后移民加州,以采摘苹果等杂工为生,半工半读完成旧金山外科医学院课程,清光绪三十年(1904)毕业,并考取医生执业证,是首位获得加州行医执照的华裔,又是当时第一位在美国旧金山获得博士学位的华...[详细]
曾伯崇(1872~1928),男,又名汉明,南澳港仔畔人,原姓杨。他小时给深澳一姓曾的做养子,读过几年书,阴冷寡言,人称“乌面”。成年后,入赘吴家,故称为“三姓司令”。 辛亥革命前夕,曾伯崇伙同吴品三、陈顺,聚集四、五十人,加人了以洪二爷、曾昭荣为首的青年会。为争地盘,扩大势力,青年会与王贡...[详细]
杨毓麟 (1872—1911) 反清蹈海烈士。 清长沙县高桥人。后易名守仁,字笃生,号叔壬,笔名有寒灰、椎印寒灰、三户愤民、湖南之湖南人等。同治十一年(1872)生。早年入长沙城南校经书院读书。勤奋好学,喜爱文学、历史,留心经世之学,尤注意时事。 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日甲午...[详细]
王广龄(1872—1916年)南海金沙下安王家村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19岁时到日本警监学校留学,毕业后回国,民国元年(1912年)任云南省 总办。3年调北京军政府任职,翌年调回广东,任广东省 厅厅长。王广龄积极支持孙中山北伐,而为时任广东省省长的军阀龙济光所忌恨。5年4月,在海珠(广州...[详细]
沈荩 (1872—1903) 自立军统领。 清湖南善化县(今长沙县)人。原名克諴,字愚溪(也作禹希)。同治十年(1872)生。少好读书。光绪二十一年(1895),参加湘社。时有12人结为一社,人称为十二神,而独与长沙舒闰祥友善,吴式钊亦列名。二十三年去鄂,因潭嗣同推荐,任湖北抚署文案...[详细]
邝磐石(1872~1965),字青年,号德荣,广东省开平县人。7 岁时曾入私塾,后因家贫无力继续求学,离家外出做工。他曾在当铺当杂工。当时当铺有一位管帐的师爷懂得中医,他很喜欢这位勤奋好学的年轻人,于是有空便教邝磐石读书写字,还教他学习中医知识。邝磐石一边工作一边刻苦学习。几年后他自学中医已颇有...[详细]
欧博明(1872年~1942年),河口木棉村人。少习儒学,既长,研究中医,曾修业于广州博济医学堂,毕业于广州公医学校,兼通中西医学。清宣统二年(1910年)任广东司法研究所教官,著《法医学》6卷。宣统三年(1911年)任山东防疫正医官,著《獭疫赘言》1卷。民国6年(1917年)任广东医学实习馆教...[详细]
梅竹芬(1872-1898)别名梅肖芬,字凌云,小字二锁。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的父亲,亦为旦角演员,他的相貌、身材极像梅巧玲,又喜欢唱梅巧玲的拿手戏,很得观众喜爱,惟早年即逝!清代燕都梨园史料记载:景和二主人梅凌云肖芬,广陵人。名优梅慧仙巧玲之子年十四,白哲,工写兰,有板桥道人风致。言词温宛,雅度...[详细]
胡元倓 (1872—1940) 湖南明德中学创始人,教育家。 湖南省湘潭县人,1872年9月9日出生于湘潭县一个世代书香之家。1897年入选拔贡。1902年入选湖南首批官费留日生,东渡日本,就读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同年冬归国,立即着手筹办学校,1903年3月与表兄龙璋(时任江苏...[详细]
胡栋朝(1872~1957),字振廷,海珠区新滘镇黄埔村人。4岁丧父,17岁赴香港,由叔父养育,21岁就读香港英国皇仁书院。后考取天津北洋大学堂,29岁毕业,获工科学士学位,被选派赴美国留学,专攻铁路桥梁,著有《比较柱桥及钉桥之用》一书,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同年写成《中国铁路指南》,引起中国有关...[详细]
黄耀庭,男,1872年生于新安县下沙东头村(现深圳市福田区下沙村),原名黄恭喜,字发林,绰号“盲公喜”,自幼习武,相貌堂堂,性格豪爽,常仗义疏财,抱打不平,是广州、惠州一带“洪门”首领之一。 少时随父在荷兰人船上当水手和轮机工。青年时代,是当时广州、惠州一带反清组织三合会的首领之一。1895...[详细]
黄世仲(1872~1912),又名黄小配,黄耀恭之弟,别号“禺山世次郎”,又号“世界一个人”,笔名“黄帝嫡裔”。早年就读于佛山书院,后因家境渐贫,一度在广州谋生。后与其兄同往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谋生。曾在保皇会的《天南新报》任记者、。随后参加了孙中山 尤列领导的“中和堂”,在政治上与保皇会决裂。...[详细]
樊锥 (1872-1905) 南学会邵阳分会会长,湖南不缠足会董事。 清邵阳县人。字春徐,又字一鼐。生于同治十一年(1872)。家贫。少好学,受知于学使张亨嘉,为县学诸生。不久,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时值变法维新运动兴起,因其涉猎诸子,旁证西学,于所作课艺中,倡言“揽子墨之流,证欧罗之...[详细]
方寿君(1872~1925),笔名方松,惠来都惠城南美(今惠城镇墩南村)人。生性聪颖、豪爽,喜爱绘画。经多年勤奋自学,遂成一位有名民间画家。他擅长人物墨水画,有北派风格。富有浪漫、幽默感,寥寥数笔,浓淡相宜,栩栩如生。代表作有《达摩过海》,于清宣统二年(1910)由邑人方靖山带往南京参加全国画展...[详细]
闵尔昌(1872—1948),初名真,字葆之,号黄山,晚号复翁,江都(今江苏扬州)人,秀才出身。袁府幕僚,文史名家。 闵尔昌与袁世凯及其子袁克定、袁克文等关系密切。袁世凯在北洋时,经其子袁克定雅荐,曾任袁世凯幕僚多年,一直担任袁世凯的机要文牍。他为人耿介,从不凭藉身居权要之地而有所招摇和自谋...[详细]
程子楷 (1872-1945) 湖南讨袁军第一军司令,陆军上将。 湖南省兴宁县(今资兴市)人,1872年4月4日出生于兴宁县北乡石鼓村一书香门第家庭。1879年选为拔贡,经朝考,授湖北枣阳县知县。1904年弃官东渡日本,留学东京振武学校和士官学校。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社会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