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人物

杨毓麟

[公元1872年-1911年,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杨毓麟为[公元1872年-1911年,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杨毓麟
  (1872—1911)
  反清蹈海烈士。
  清长沙县高桥人。后易名守仁,字笃生,号叔壬,笔名有寒灰、椎印寒灰、三户愤民、湖南之湖南人等。同治十一年(1872)生。早年入长沙城南校经书院读书。勤奋好学,喜爱文学、历史,留心经世之学,尤注意时事。
  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日甲午战后,维新运动兴起。杨毓麟为湖南维新派重要人物之一。《湘学报》各类稿件,多出于他和唐才常、邹代钧等手笔,并担任湖南时务学堂教习。
  光绪二十六年(1900)三月,杨毓麟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后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学习。唐才常等筹划自立军起义时,他回国参与其事。失败后,再度东渡日本。
  在日期间,杨毓麟得结识进步留学生,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影响,思想愈加激进。入兴中会,并常与蔡锷、杨度等到孙中山寓所,共商天下大事。光绪二十八年(1902)冬,与湘籍留日学生杨度、黄兴、梁焕彝在东京创立湖南编译社,出版《游学泽编》。他任主编。该刊以译述国外学术、教育、军事等为主,次年“拒俄”运动后,开始刊登宣传革命文字。在此期间,他撰写了《新湖南》一书,署名“湖南之湖南人”,于此时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流传甚广,为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宣传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在拒俄运动中,他加入留日学生所组拒俄义勇队,旋改名学生军,他与陈天华等被推在本部任事。学生军旋又改组为军国民教育会,他被举为运动员,负责江南一带联络和筹款活动。还与黄兴、苏鹏、周来苏等湘籍留日学生另组暗杀团,在横滨研制0物10馀种,为革命党人自造炸弹之始。不久,与周来苏、苏鹏等携带0回国。会同直隶张继和上海何海樵等谋入颐和园炸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未果。
  黄兴等在长沙筹组华兴会后,杨毓麟于光绪三十年(1904)春在上海设立爱国协会,作为华兴会外围组织,与章士钊分任正副会长,负责沪、宁、江、浙方面联系。及华兴会在长沙起义计划先期暴露,黄举逃往上海,避居爱园协会。时杨毓麟正主持启明译书局,此际改名守仁,逃往北京,任译学馆教员,图谋进入政界,“从事中央革命”,认为“发难边区不如袭取首都收效之速”。
  光绪三十一年(1905)夏秋,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杨毓麟充随员,同抵东京。适同盟会刚成立,亟待发展。他会见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后,即辞去随员职务。次年,与陈家鼎、宁调元、仇式匡等创办《洞庭波》杂志,出刊第一期,即政称《汉帜》,揭露清朝统治者预备立宪骗局,抨击梁启超等君主立宪主张,强调反清革命。三十三年回到上海,又与于右任等创办《神州日报》任总撰述。该报是当时同盟会在东南八省进行宣传的重要言论机关,特重社论一栏,所作多批语时政,切中弊害,他为社会撰稿人之一。于右任曾称:“杨笃生先生是对于《神州日报》,最努力的一个。长于小学,熟谙国史,血性尤热烈过人。故其文,能以坚确之词义,抒其真挚之感情,深切地注入读者。”
  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廷派蒯光典为中国旅欧留学生总监督,杨毓麟被聘任秘书,同赴英国。明年冬,蒯光典因故罢去,他亦辞职,赴苏格兰爱伯汀大学研习英文。在英留学期间,仍然十分关心革命宣传工作。
  宣统元年(1909)于右任在上海创办《民呼报》,杨毓鳞与之书信往来,参与筹谋,并撰稿著文予以支持。是年秋,孙中山-伦敦,他谒见并商讨筹办通讯社事宜。孙中山给布鲁塞尔同盟会会员王子匡信中说:“昨日笃生兄来谈通讯社事,弟甚赞同其意。此事关于吾党之利便者确多,将来或可借为大用。”
  宣统三年(1911)春,黄兴等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时,曾称“杨笃生君在英专志科学,……思想缜密”,“美材也”,因此将他列入“组织总(起义)机关之人材”之一。但及起义失败,党人牺牲惨重。杨毓麟闻讯,悲愤交集,忧伤成疾。他在致曹亚伯一信中说道:“数月以来,精神痛苦,如火中烧。……伤同志之遭害,汉族之无知,受制胡酋,不感-之痛,反杀贤豪,以媚外族,五中皆为之不宁。”杨毓麟平素不主张自杀,认为“厌世派之拔刀自刎,投江自杀,亦是放弃责任,亏损人道者。吾人当以公道正义,完全享受自由;不然,则当以苦战奋斗,完全恢复自由。舍此二事以外,皆非正当行为”。可是,当广州起义失败,革命遭到暂时挫折时,忧国忧民,竟至不能自持,于闰六月十六日投利物浦大西洋海湾,以身殉国。时年39岁。
  
同年(公元187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11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