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清平(1870~1953),艺名安子,镇安县云盖寺人。家庭经营工商业,清光绪二十年(1894)因灾破产。赵安子迫于生计,只身流浪关中,被泾阳县云阳镇安吴堡子安吴寡妇(系资政大夫吴介侯的夫人)收留,拜二黄名家贺鸿生为师学艺。由于他勤学苦练,很快成为汉剧须生中文武兼备的演员。清末民国初,在陕、...[详细]
曾享平(1870-1938年),原名曾国琮,陆丰县西南镇石良村人。少时聪慧好学,清光绪年间先后考取庠生(秀才),补廪、拔贡。任过广东省参军,长居广州市河南。孙中山创导革命推翻帝制,曾享平接受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前夕,秘密参加了陈炯明、张友仁等人组织的东江地区同盟会,被派回陆丰,暗中宣传革命...[详细]
徐玉芬(1870~1932),字琼苑,下车镇人。清同治九年(1870)出生于贫苦家庭。5岁丧父,7岁入村塾读书,聪颖过人,深得塾师器重。因家贫交不起学费,其母陈氏乃以每年饲养肉猪一头,交给塾师权当束修。光绪十五年(1889),以县试第一名考中秀才。之后,即回乡设馆授徒,立志以身许教。曾先后任“三...[详细]
肖锦洲(1870~1942 年),字文鸾,号蓬云,桃源洞(今温泉鸡龙岗)蛟龙围人;17岁中秀才,后游学于广州;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中副贡,授奉政大夫,官至直隶州州判;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辞官归故里,与举人欧阳愈合办学堂“欧肖馆”;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参与创办县立第一高...[详细]
(1870—1911) 温生才,梅县丙村红光村人。辛亥革命红花岗四烈士之一。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早年在镇平(今蕉岭县)读书。后赴广州投军。因目睹清政之腐败,乃洁身引退,转赴香港改习修理机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温生才往南洋谋生,在新加坡当锡矿工人,后又在吉隆坡钟表店当工人。因...[详细]
容嵩光(1870—1950) 香山县斗门(今珠海市斗门区)龙坛村人。父亲曾倾家资助洪秀全起义,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携家远赴美国谋生。 1894年,容嵩光为旧金山中华0负责人,加入中国同盟会,受孙中山委任为中国国民党山多些部通讯处处长兼筹饷局主任。 辛亥革命...[详细]
宁济仲(1870~1955),名相臣,济仲是其字,宁强县大安宁家湾人,出身农家,清末生员,奋学欲登科第,因“燕子砭教案”发,罚宁停考5年而未就。开办新学后,蒙亲友资助,赴西安考入省立优级师范,民国元年(1912)毕业回县。次年,受聘为宁羌县高等小学校长。由此,开始教育生涯,成为本县受过专门师范教...[详细]
莫开瑶(1870-1952),字次昆,号鹤亭。清光绪十年庠生,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举人。光绪三十年出任两淮盐运使协理,历任审计院协审官。民国12年(1923年),军阀混战,南雄惨遭劫难,社会-不堪。民国13年,一年六换县长,官员以任职南雄为畏途。民国14年,有好几个月县长虚位空缺。莫开瑶为...[详细]
李起荃 (1870~1947),字熏琴,号八亩老农,本县袁家庄人。清宣统元年(1909)中拔贡。二年(1910)被委任重庆州知州,因母丧未赴任。民国初年,李在家经商,收售山货,开设药店。20年(1931)后,先后任县教育局长、县财务委员会主任、财政科长、县抗日救国捐献委员会主任等职。33年(19...[详细]
林陶(1870~1942),男,南澳龙地人,出身渔民家庭。他少时进私塾念过几年书,喜爱音乐,常于空闲时参与音乐活动,在艺界知名人士的指导下,刻苦学习,善吹唢呐,专长二弦,指法灵活,音色动听,有“陶仙弦”美称。 林陶出于喜爱潮乐,二十几岁时进入戏班,从艺几十年,集演员、导演和编剧于一身。他先后...[详细]
梁智华(1870~1952年),乳名苏虾,字淦泉。原籍顺德,是佛山镇松桂里梁氏后人。清光绪年间,梁智华是一个走街串巷的“收买佬”,把收购的破烂洋遮(雨伞)拆下伞骨重新上漆,卖给修理洋遮的摊档。当时广州尚未能生产伞骨,靠从德国、日本等国进口,数量少且价格昂贵,所以梁智华的翻新伞骨销路很好。光绪十二...[详细]
黄景棠(1870~1915年前后),字诏平,广东新宁(今台山市)人,是近代有民主思想、有远见的爱国企业家。他父亲黄福,是位侨商,故他的青少年时期在新加坡、马来亚(今马来西亚)度过。民间流传着一段关于黄景棠的传说:当时统治马来亚的殖民主义者,经常挑起排华活动。大概黄景棠十四五岁时,殖民 又追捕华人...[详细]
邓家让(1870~1936),字恭肃(也作恭叔),号滔任,晚年号佛恭居士,广东三水人。早年居广州木排头,后居小北路。肄业于广州学海堂,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丁酉科举人。青年时受维新思想影响,有“学西方,求科学,办学堂,兴实业”的抱负。约于光绪二十三年,与其兄邓家仁及梁肇敏、陈芝昌等一批有维新...[详细]
陈绍箕(1870-1952年),字业裘,春城县前街人,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少年在县瑞云书院读书,为晚清监生。青年时,到府考试,曾进肇庆东岳庙学院,学习勤奋,谦逊诚恳,得到晚禅大师留训,传授中医技艺。且有名医师郑芷芗指点,医学造诣较深,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医生。 民国初年,绍箕曾参与组织...[详细]
陈任枚(1870~1945),广东南海县人。自幼读书,科举不中,在乡办私塾教学。笃好医学,与一精于医术又藏书甚丰的归隐先辈结成忘年之交。清末民初,先后担任南海小学校长、南海中学(现广州西华路第十一中学)教师兼学监,仍潜心研读医书,业余时间常为人治病。因求诊者日众,便辞去教育职务,专心行医。对温病...[详细]
陈锦涛(1870~1939),字澜生。广东南海槎头(今属广州市)人。幼年入香港皇仁书院就读,毕业后留校任教员。光绪二十四年(1898)入天津北洋大学堂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01年赴美国留学,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和社会学系。1902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05年入美国耶鲁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详细]
陈洵(1870~1942),字述叔,号海绡,原籍广东新会县潮连乡。补南海生员。世居广州西关,曾在江西任瑞昌县黄元直的西宾(家庭教师)10多年。后回穗授徒。平生好词章之学,更精于词。宣统三年(1911)加入南园诗社,民国10年(1921),在多宝南横街2号设馆教学,名为“思蛤蜊室”,授经史词章之学...[详细]
夏寿田(1870~1935),字耕父,号午诒(怡),别号直心居士。湖南桂阳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科夏同騄榜进士第二人。 夏寿田家境丰厚,独能勤学,初为州学优禀生,后在衡州船山学院从师于王萊运。光绪十五年中举。光绪十八年会试取誉录,任刑部郎中。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五日公布这届...[详细]
萧龙友(1870—1960),原名萧方骏,字龙友,号息翁、不息翁,四川省三台县人,中年弃官从医,并被推崇为京城四大名医之一。 童年时,由于母亲长年患病,萧龙友便自主学习中医知识,经常翻阅古医典籍,到药店求教医药常识,并去中药市辨别药物。光绪十九年(1893),川中霍乱流行,省会成都街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