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安(1828—1910)名卓干。大乡古万村人。曾任团总。宣统元年(1909年),县成立咨议局,知县尹正举勾结众乡绅,藉办新政之名加捐加税,横征暴敛,民不堪其苦,公推陈荣安为首出面组织崇正团,提出“抗捐税、解民悬”反清抗税的口号。连城、永业、归义和苍梧广平,广东泗沦、加益、罗镜等地群众闻风响应...[详细]
张锡龄,字子穆,后改善兼,号兆达,宁化县禾口乡大江头人,清道光八年(1828年)生。道光二十八年中秀才。 锡龄热心倡办义塾,设馆授徒,免费召贫穷子弟入学。 原先大江头周围山光岭秃,张锡龄邀集村人种茶栽松,几年后,林茂成荫。锡龄邀集村人订立禁约加以保护。但仍有人随意砍伐,为此锡龄一边叫自己...[详细]
谭钧培(1828-1894年),字宾寅,别字序初,又字次初。今潕阳镇大菜园人。1859年乡试中举人,1862年进士、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从容不迫869年任江西道监察御史开始,谭钧培先后任过江苏常州府知府、苏州府知府、代理徐州道、稓安徽凰颍六洄道、山东按察使、江苏布正使兼署漕运总督、江苏巡抚、云...[详细]
林一铭 广东饶平县人,进士,道光八年至道光十五年(1828~1835)任宁陕厅同知。主持纂修《宁陕厅志》,并亲撰《宁陕厅志叙》。 林一铭到任伊始,即发现自“嘉庆十一年(1806)因遭战乱,一切有关建置的册籍,受到毁灭性的破坏,百不存一”(《宁陕厅志叙》),即决心修志。他委托各乡保的绅士,...[详细]
林俊,原名大俊,字士孝,号万青,慕仁里埔头(今五里街镇埔头村)人,清道光八年(1828)生于一个士绅家庭。父亲林捷云,是道光元年恩科武举人。林俊从小善骑射,好打抱不平,十五岁时曾打死鱼肉百姓的团丁,以豪侠闻名。 鸦片战争后,随着阶级矛盾的激化,反清的秘密会社天地会的分支派——红钱会和黑钱会(...[详细]
周家楣(1828~1887),字小棠、筱塘,清末大臣。清道光八年(1828年)生于宜兴县(今宜兴市)城镇。他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历任四川乡试主考官、顺天府尹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左副都御史、吏部左侍郎等职。卒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著有《周筱塘文集》等。 ...[详细]
刘其昌(1828—1902) 沙溪谿角村人。清咸丰十一年(1861)辛酉科武举人,同治元年(1862)壬戌科第三十二名武进士,殿试一甲第三探花及第。二等侍卫。同治元年在龙瑞村学府大街自建花岗岩“探花及第”牌坊一座,有石柱三条三孔,石狮一对。戌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补山东道御史巡视...[详细]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世袭伯爵,曾参加克里米亚战争。返回雅斯纳·亚波利亚纳的农庄后致力于农民教育。1862年结婚后,创作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巨...[详细]
姜笠村(1828—1906)字仪圃。无棣县程家庄人。太医院医官。曾为光绪帝医病,痊愈后,被赐予“黄马褂”。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因病返归故里。1898年受聘至武定府署从事教读。教读之余给人看病,善眼科,晚年勤于著述。1904年 (光绪三十年)辑成《会悟集》六册,计30万字。1906年病逝。 ...[详细]
黄宽(1828—1878) 字绰卿,号杰臣,香山县东岸村人(今珠海市香洲唐家镇)。出生农家,父母早亡,由祖母抚养长大。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与容闳等六人赴澳门,入读澳门美国教会马礼逊学堂,1842年该学堂迁往香港,其随校到香港就读。不久,该校校长布朗因病回国,邀其与容闳、黄胜三...[详细]
徐宗亮(1828-1904),字晦甫,晚号菽岑。清桐城派作家。 徐宗亮父徐镛,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官太仆寺卿。宗亮少袭骑都尉世职,守志不仕,历参胡林翼、李续宜、李鸿章诸人幕府,以文章交游公卿间。其文章雄健有法度,得桐城派宗传,武昌张裕钊、桐城吴挚甫都极为推重。光绪十三年(1887)徐...[详细]
李纪方(1828-1885) 字伦青,白果长碧冲(今衡山县松柏桥乡长碧村)人。年轻时跟外祖父尹慎微学医。同治二年(1863)开始行医,对内科、外科、喉科、肿症等专心研究,医术日见精进。当时白喉病甚为流行,而诊治尚无专著,一般医师对此病束手无策。李纪方开始试用外祖父所传治白喉的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