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泉州市> 永春人物

林俊

[清][公元1828年-?]

林俊为[清][公元1828年-?]

  林俊,原名大俊,字士孝,号万青,慕仁里埔头(今五里街镇埔头村)人,清道光八年(1828)生于一个士绅家庭。父亲林捷云,是道光元年恩科武举人。林俊从小善骑射,好打抱不平,十五岁时曾打死鱼肉百姓的团丁,以豪侠闻名。
  鸦片战争后,随着阶级矛盾的激化,反清的秘密会社天地会的分支派——红钱会和黑钱会(亦称乌钱会)活动更加活跃。林俊从小受红钱会、黑钱会“反清复明”的思想熏陶,又目睹当时社会黑暗,青少年时期就立志为推翻腐败的清朝统治而奋斗。
  咸丰二年(1852),林俊迫于父命,到省会参加武举考试。他武艺件件精通,却被考官摈弃,心中十分愤怒,反清意志更加坚定。在福州,他遇见一位前来游说各地豪杰起兵响应的太平军,当即表示:“誓与洪君(秀全)一致进行”。从此,他一面联络会党,一面以调解械斗、教武术、学南曲等为名,在永春、南安、德化一带交朋结友,很快团结了一大批人。其父捷云怕惹祸,曾亲自“执以送官”。但林俊未至州衙,其党一千余人已布满城内,声言“要与大帅共命矣!”永春知州只好“礼而释之”。当时红钱会会首黄有使在延平当船工,同意“以上游(指延、建、邵、汀四府)应林俊”;而乌钱会会首陈湖,是林俊的挚友,也乐意进行合作。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一支秘密的起义大军便在闽中闽北地区形成。
  咸丰三年春,林俊正拟派人到福州尚干,以林氏族谊说其豪杰先破省城,然后约黄有使等“上下游并举”,进行起义。不料其兄大广开设在德化的店铺突然遭受与官府勾结的军户劫掠,货物被抢,伙计被捕。林俊气愤不过,赶回永春,集众计议,决定立即起义,一场伟大的革命烽火,就这样在永春山城点燃并迅速烧遍闽中闽北地区。农历四月二十四日,林俊集众一千余人,并事先安排德化县书办邱亢、陈志、黄招等人作内应,一举攻克德化县城,掳知县申逢吉。三十日又率领四五千人攻取永春州城。义军所至,开仓济贫,抢放“监犯”,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还以洪秀全名义张贴告示,号召人民起来推翻清朝。
  由于永春地主豪绅拼死顽抗,驻泉州的清兵很快赶到,永德二城均得而复失。林俊乃于五月初率众北行,与黄有使所部合围延平。清陆路提督炳文和延建邵道道台胡应泰督率兵勇竭力抵御,延平城未能攻克;原已为黄有使和另一位红钱会首江水攻克的沙县、永安又相继丢失。林俊即转战尤溪,七月十三日攻入尤溪县城,打死知县金琳。并在山头窑迎击来援的清军顾飞熊,林俊负伤,撤退至二十四都,不久重回永春。黄有使、江水仍在沙县、永安一带坚持战斗。
  七月中,在陈湖的乌钱军配合下,林俊在永春桂洋打了一次胜仗,并乘胜于七月二十七日,第二次重占德化县城,击毙德化知县萧懋烈和游击、都司各一人,接着又与黄有使配合第三次占领大田县城。随后林俊转战莆仙,于八月二十四日攻下仙游县城,杀知县黄曾惠,豪绅王捷南,改仙游为兴明县,委南安贡生潘宗达为知县,建立了第一个义军政权。九月间在莆仙乌白旗群众支持下,林俊两度率众一万余人进攻兴化府城,但均未能得手。这时,正在泉州督剿闽南小刀会起义军的福建巡抚王懿德,急调兵二千驰袭仙游,企图截断林俊归路。林俊命兄大广带兵到枫亭堵截,在当地乌白旗群众配合下,击溃清兵,打死游击周兆麟和仙游知县黄际虞。十月初,在仙游城郊又击溃尾随而来的清军二千人,打死参将瑞文、兴化府通判其昌和游击周向宸。
  当时形势很好,东起莆田,南至惠安,绵亘一百余里,均在义军控制之下。自福州至泉州的清军饷道已被截断。在泉州督剿的王懿德十分着急,一再向其主子哀叹:“臣逼处危城,兵饷皆匮,战守两难。”十月中旬,清军在打败厦门小刀会起义军后,集中兵力,回师仙游,林俊只得于十一月十五日主动撤退。从此,义军由战略进攻转入防御,战局越来越艰难。
  林俊撤出仙游后回师德化。十二月四日,在德化城郊与尾追的清军恶战失利,德化县城陷落,乌钱会首陈湖英勇牺牲。林俊率部退驻永春西部的帽顶山寨,凭险据守。咸丰四年初,原在上游坚持战斗的红钱会首黄有使、江水等人,因相互矛盾而被清军各个击破,江水牺牲,黄率部到帽顶山与林俊会合。其时,清政府调集兵力五千,由总兵钟宝三、道台胡应泰督率,对帽顶山寨四面围攻。泉州知府马寿祺则耍弄离间计,请在籍御史陈庆镛写信给林俊说,只要林俊杀掉黄有使、童森(德化人,林俊手下的一员战将)、苏卓(一作苏度,安溪乌钱会首)等人,将保他“不死”;然后故意把信的内容泄露出去,目的是使义军的领袖们自相猜疑。但敌人的阴谋并未得逞,林俊在帽顶山坚持了四个月,最后因寨内粮草被安溪练总李维林所收买的奸细烧毁,才不得不于三月八日夜间率众缒崖撤退。
  退出帽顶山后,林俊带领部队到南安埔头、炉内开辟新的根据地。钟宝三率清兵五千尾随而至。林俊又巧用调虎离山计,命义军将领胡熊、邱二娘带兵进攻惠安县城,把钟宝三全军诱往惠安,待其扑空再度回师南安时,林俊已在炉内等处作好反围剿的准备。五月中旬,清军集中全力,攻炉内根据地,林俊即以隐伏多变的战术与敌人周旋。泉州知府马寿祺在禀报当时的战况说:“大兵至乡,贼匪均窜伏近山。兵丁纵火之后,撤伍回营,而窜伏者纷纷复集,救灭余烬。兵勇贪得财物,行走落后者,且被擒杀。”炉内有座土堡,是林俊重点设防的指挥部,清军连续攻打二十几天仍不能得手。会阴雨连绵,清军死亡日众,钟宝三只好让当地绅耆具结,保证林俊不在炉内后草草收兵。
  炉内反围剿刚告一段落,六月三日,林俊又到仙游盖尾与旗首朱三共同指挥乌白旗与清军作战。清政府侦知后,集中兵勇七千余人,由总兵吕大升、钟宝三,道台徐宗斡、胡应泰督率,并派御史陈庆镛、侍御庄志谦参与戎幕,企图一举围歼。林俊、朱三利用当地的地形与敌周旋,清军打了好几个月,盖尾仍巍然不动。徐宗斡曾哀叹说:“军兴以来,费帑将近二十万两,由仙游至盖尾仅二十里,是以一万金止进一里而未能也!”闰七月,清军利用奸细杀害朱三。至九月十七日,盖尾始被攻破,但林俊等早已撤出,清军又一次扑空。
  离开盖尾后,林俊退到晋、南、仙、永交界处。从此,队伍化整为零,有些义军被遣回乡当乡勇,潜伏待机。为了迷惑敌人,义军还放出风声,说林俊已在盖尾被火焚毙。王懿德信以为真,便在咸丰五年初宣布:“全省肃清,大兵凯撤”。
  正当王懿德等欢庆“胜利”之际,四五月间,林俊又在南安、永春交界处集结二千余人,开赴闽北开辟新战场。因此,从九月份开始,王懿德又惊呼:“沙县、将乐、顺昌土匪为乱”,“林俊、黄有使余党……踞(顺昌)班宝山、淹山”,不得不再次调兵进“剿”。但“剿”了一年多,当地义军仍十分活跃,声势越发壮大。咸丰六年十月间,在顺吕督剿的清守备王三韬、延平知府金万清,均被义军击毙。
  义军复起闽北后,林俊即不断派人到江西与太平军联络,要求支援。咸丰七年二月,太平军杨辅清、石镇吉所部三十万人应邀首次入闽,连克光泽、邵武、崇安、建阳、泰宁、建宁、宁化、汀州等府县,全闽震动,清统治者万分恐慌。林俊立即在晋江、南安交界的大罗溪、吉火一带,以“英烈王三千岁”名义张贴告示,号召分散回乡的义军重新集结。个把月时间,便集中了一万余人。在两次攻打南安县城,两次围攻泉州府城,并分兵进攻惠安的向山、仔边、回船等乡之后,随即挥师北上,欲与入闽的太平军会师。义军由永春、德化、大田行进,一路上打垮了许多地主武装的阻扰,于五月间抵达沙县,接着又向顺昌进军。其时,太平军已折回江西,林俊会师的愿望未能实现。七月二十一日,在顺昌县仁寿乡仁寿桥,林俊率先过桥之时,不幸被乡勇开枪击中,落水身亡,牺牲时年仅三十岁。
  林俊自起义至牺牲,前后坚持战斗五年。他所领导的这支起义军,是当时福建境内众多起义军中规模最大、战斗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一支。这支起义军曾先后攻下德化、永春、沙县、永安、大田、尤溪、仙游等州县城,围攻了延平、兴化、泉州三府城和惠安、南安二县城,歼灭了大量清军,清除了大批-污吏,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太平军以有力支援,对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福建贫苦人民带来了希望。长期流传在晋南永和莆仙地区的两句民谣:“家家点红灯,迎接林俊兵”;“感谢林俊,有吃有睏”,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林俊和义军的鱼水深情。
  
同年(公元182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