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湖南省> 常德市> 石门人物

王大猷

[清]

王大猷为[清]

  在石门县城澧水南岸,有座巍峨的宝塔,阳光下熠熠闪光,是县城的一道风景线。看到它,人们就会滔滔不绝地讲起募建宝塔首倡人王大猷传奇的故事。
  一、性颖异,才具优长
  王大猷号九坡,乾隆十年(1800,庚申)出生于石门县城附近的二都坪。他出生时正巧他祖父逝世,三岁时又死了父亲,遂与母亲相依为命。他母亲能干、贞节,终生未改嫁。大猷聪明伶俐,七岁时开始读私塾,期期名列前矛。一次他见到县里张榜进行县试,便禀告母亲自己愿意应试,母亲见他还只十二岁,不知天高地厚,不让出去,顺手给他一个梨子有意考考他:“这个梨子能够多少人吃?”大猷没有立即回答,他把梨子用擂钵研成泥,将汁倒进酒缸里,反问母亲:“你看这梨子现在能够多少人吃?”妈妈心中有数了,让他去应试,结果他考得很出色。他善于文采,其诗作慷慨流畅,常常语句恢宏,警绝不断。人们观后无不拍案叫绝。十几岁就考取了秀才。二十岁刚出头(1821年,辛巳,道光元年)就考中举人。主考官见他字写得好,挑他为誊录,写成即补为栾城知县。他为人侠胆忠义,为诸生(秀才)时,见同辈有困难,即慷慨倾囊,积极调养、摄护,不遗余力。
  二、为官勤廉,介洁自守
  王大猷历任栾城、献县、天津知县。署晋州、直隶通州知州。他对己甚严,“居官箴规自勉(同治县志语)”,无论做县官、州官,均一骑一从,不带眷属,不延幕宾,勤于职守,凡奏疏、公文、案判均皆自手起稿,“终日坐堂,皇无稍离。有讼者当面批差,唤其指控者至,立于谳断(审判定罪),无枉无留”(同治县志语),所到之处,洗冤禁暴,积案一空,吏役均可面言,有“公府如僧舍”之美誉。有个年过七十的老汉前来告状,他问清案由,又遍访百姓、差役,遂知其人是个出名的诬告讼棍,他立即将他收监并予判决:“与讼至三十六年之久,株连至五十余人之多,京控六次,屡结屡翻,实系光棍扰害地方”,将他发配到边远的南方。咸丰时,他在天津任知县,朝廷明令查禁鸦片,他遵行不稍移。有个烟贩子以白银一万五千两贿猷,求其通融放行,王大猷不仅不为白银所动,反而严守关卡,加强巡逻,被人称为“铁汉”。他介洁自守,不肯俯仰权贵。相传王大猷在作知州时,时任大学士齐某,其长子依仗父亲权势贩 。他以为叔父奔丧作幌子,装一百条船通过通州。王大猷接到探报立即赶赴关口,下令船支靠岸,接受检查。齐公子以亵渎亡灵为由拒不受查。王大猷只得率随从强行登船,果然船船是棺材。王大猷自知有诈:哪有死一人装百口棺、九十九陪葬,比皇帝还风光?当即要开棺验尸。齐公子气急败坏地说:“开棺可以,你我必签字划押:不是死人,我把人头给你,是死人,你把人头给我。” 王大猷略一思索,答应了齐公子,两人当即签字划押。次日王大猷带领随从,打开四十付棺材,一看,都装的是死人。出了一身冷汗。回到衙门后,他即令手下人把附近打鱼的渔民都请到府上来,要他们架船到齐公子船边捕鱼,打探情报。渔民上船下船,撒网收网,吆五喝六,搞得齐公子船队不安宁。他们发牢骚说:“你们王大人真假不辩,还办何案。”渔民听到这个话,立即报告王大猷,这时王大猷正在用尺测量一户人家的棺材宽窄厚薄,他一听,心中有数了。次日。他带起随从去开棺,一量棺材宽窄厚薄,恍然大悟,立即令手下砸开棺盖,口口棺材是夹层,夹层中间塞烟土。王大猷下令将棺材和烟土一并没收,将鸦片在官码头当众烧毁。同时,将齐公子收监后斩首,随即上奏皇上。皇帝看完奏折称叹不已,亲赐“铁面无私”大匾一块。王大猷估计齐阁老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必然会寻机找他的麻烦,便心生一计,在街上找来一个乞丐婆小住府上,对人说是他母亲,并如此这般-她一番。不出所料,一日,齐阁老派人抬着厚礼来府,说是来谢王大人。“妈妈”见大人来府,也不管他是谁,拿着一根棍要王大猷跪下,朝他直打三棍,一边打还一边数落他:“儿子,叫你不做官你偏要做官,胆子越来越大,阁老的儿子你都敢斩。斩了,你伤了阁老,不斩罢又害了国家和百姓……这个官不能当啊……”齐阁老见王大猷的母亲教子,就知趣走开了。待齐大人一走,王大猷就令手下人把礼品送还齐府。齐大人自不甘心,王大猷知他会再来找岔。一天,他知道齐大人要来府的消息,便叫随从买来猪血当饭吃,又对手下作了番交代。次日,齐大人果然来府,合府上下均说王大人病重,已入膏肓,还端来王大人的大便给他看,一看全是黑色,齐大人掩鼻而回,发出声声冷笑。
  王大猷斩了齐公子,皇上又下诏任他为江南巡抚。王大猷知道这不是件好事,再继续为官必遭人算计,便奏请皇上赐归养母。获准,便轻装简从地回归故里,临行,相送者巷衢充盈。他激流勇退,遂不复再出。
  王大猷任职的所在州、县士民曾经作“奉扇”、“悬镜”、“戴月”、“饮水”四幅图画,以象征大猷仁、明、勤、廉,并赋诗百章予以歌颂,其中有“自有天津只此官”之句。
  三、致仕多兴作,芳名传千古
  王大猷平生建树颇多,一辈子为民办好事。1823年(癸未)在北京曾督建澧阳会馆,以利县人读书迎考,办事小住,任栾城、献县、天津知县时,到一地均乐于筹资金兴办书院。宦归后,募修县义河渡、文星楼、城隍庙、清泉庙、灵泉庙。
  他到过许多州县城镇,不少州府所在地均有一座巍峨的宝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王大猷归隐后,和朋友们商量,决心在澧水南岸二都坪募建一座宝塔,一陪风水二镇妖。然而建塔谈何容易。要钱、要人、要材料、要技术。他一一谋划,一一操办。道光三十年(1850)春,在县府的支持下,他贴出了筹资告示:凡贫困人家、平头百姓捐资,不管一串半钱(银),均入账刻名;凡大户官宦捐资,不上千串只入账不刻名。告示一出,有鉴他的威望,石门甚至澧水流域的士民均乐意捐输,或银两或实物。县人唐恩贤一次捐缗钱五千串(约合五千大洋)不过也有例外的。一次,他同佣人一道到安福(今临澧)县蒋家筹款,蒋家仅派一名先生接待他,先生知道他的来意后,知乎也者敷衍了事。王大猷见状调头就走,仅在蒋家外墙上写上“水绕四门”四个字。原来,蒋家是江南富户,良田数万顷,奴婢成群,蒋宅四面是人工凿的河道,院里楼台、亭、阁飞檐斗拱,假山人工湖,并相成趣,气势恢宏。王大猷走后,蒋家财主问接待的人:“王大猷说了些什么?”“没说什么,仅在外墙上写了‘水绕四门’四个字。”财主一听,顿觉大事不妙,心想平民建房“水绕四门”是超格犯律的。他王大猷连宰相公子都敢杀,难保他不参我一本。三天后,蒋家用三条船载来猪、羊、大米等修塔实物和钱财,捐给王大猷。蒋家主人还登门谢罪。又一次,王大猷到石门县城江家筹款,江家财主避之不见。这个财主有些劣迹,名声不大好。王大猷就在财主家墙上写道:“你的前额恐怕碰到我的笔杆矣。”江财主见到这行字,想到自己一些不端行为,连忙派人将王大猷请来,设宴款待。席间,江财主表明不但为建塔捐资千串,还要在县城澧水北岸建一座八角楼,以与澧南宝塔相呼应。王大猷自然很欣赏他的举动。江财主说到做到,六个月里,在石门县城官码头独资兴建了一幢高达二十米的木质八角楼。
  资金筹措差不多后,四月份即开始动工,他召来几百名民工和百多号技术精湛的石匠、木匠,打岩、扎架、放样。石料到大龙潭月亮湾采,再用船运到较近的河边,每天有几百人上工地。随着塔身不断升高,需要扎架、搭浮桥,他又派人到四乡采树。浮桥搭了几里路长。这样,不管几百斤、上千斤的石头,均如履平地地抬上去。王大猷天天亲临现场指导、督查。开始进度较慢,他向分管主事说:“你们必须一月建一层,建好了,除了给工钱还有奖。”民工们劲头足了,日夜苦干,每月按时建成一层。王大猷说话算话,按月发工钱、兑奖金,整个塔共七层,仅建七个月。塔基层围30米,高3米多,每上一层周长缩小一点。石头衔接,全用糯米、石头、桐油调和,再夹生铁板而成。塔高约40米,命名为梯云塔。当年动工,当年完工,工程浩大而质量又好,实为澧水流域少见。
  王大猷归隐后,为民办事不少。平日或为人息争罢讼,或为人排忧解难。当然也与诸文士饮酒赋诗。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兴起,他奉上谕,操办澧属捐输,鞠躬尽瘁,成绩卓著省州保荐,诏加运同衔。1877年病故乡里,享年七十七岁,诰受奉直大夫,其妻,诰封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