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安徽省> 滁州市> 全椒人物

吴敬梓

[清][公元1701年-1754年,清代小说家《儒林外史》的作者]

吴敬梓为[清][公元1701年-1754年,清代小说家《儒林外史》的作者]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年54岁。幼即颖异,善记诵。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生平简介
  故乡岁月
  晚年又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我国伟大的讽刺文学家。他所处的年代恰逢清康、雍、乾“盛世”,成长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官宦门第,科举世家。
  吴敬梓,天资颖异,文章过目辄能背诵。他除精读百家经史典籍外,还广泛涉猎稗官野史、诗词曲赋,因之学识渊博,见解过人,诗文援笔立就。
  吴敬梓13岁丧母,14岁随父吴霖起至江苏赣榆县学教谕任所读书。18岁回滁州应职。雍正元年(1723年)忧愤成疾而终。
  吴敬梓性格豪爽,不匀治生。丧父以后,宗族之间围绕遗产问题解夺不休。吴敬梓愤激之余,不顾礼法,典卖田宅,遇贫即施,寄情风月,挥金如土,不十年,万金遗产挥霍殆尽,一时之间“乡里传为子弟戒”。
  吴敬梓在服丧期满以后,也曾几次参加乡试,但都榜上无名。父母的见背,家道的中落,妻奴的亡散,科场的失望,世俗的白眼,对吴区梓的刺激很大,于是动了离乡的念头。雍正十一年(1733年)二月的一天,33岁的吴敬梓怀着“逝将去汝”的满腔激愤,决然离开故乡全椒,移家南京,寓居于秦淮水亭,开始了生活旅途中新的一页。
  南京新生活
  南京,这个六朝故都,当时为两江总督驻地,交通便利,商贾云信,四方才士争来荟萃。敬梓一到南京,即以自己的瑰琦行结识了一些品学优擅的知识分子,其中有经济学家、考古学家、诗人、画家、数学家、天文学者等;同时,还以平易近人的态度接触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伶工、歌记等市井奇人,唯独对侯门权贵、富商巨贾以及热衷时文八股的士子不屑一顾。
  乾隆元年(1736年)春,安徽巡抚赵国麟接受了江宁巡导唐时琳,安徽学使郑江的辗转推换,在抚院甄试了吴敬梓,发现他才学优良,于是举荐他赴京应“博学鸿词”科廷试。官吏“朝夕造请”,促其就道,吴敬梓却称病不赴。
  困顿晚年
  不赴鸿博,纵情诗酒,生计因而日益困顿,时或靠亲友周济度日,时或靠典衣卖文维生。虽囊无一线,但安之若素。他的先人门生故吏半天下,然而吴敬梓丛不居恩索报,有时断炊数日,也从不去一叩豪门;严冬无炭取暖,就邀约五六知已,乘月色从秦淮水亭绕城堞步行数十里,歌吟呼啸,到天亮时分,入水西门大笑散去,夜夜如此,谓之“暖足”。
  越是在困境之中,越能洞察世人的真面目。吴敬梓移家南京后,随着结交面的广泛,进一步拓宽了他的视野,他历经世态炎凉,看透八股,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积十余年之功,终于成书。
  1751年,乾隆首次南巡,举行征召,众士子迎銮争献诗赋,企求封赏,唯有吴敬梓洞察朝造字征聘之虚伪,竟藏匿家中,企脚高卧,进行回避:足见先生鄙薄功名利实禄,绝意仕途的高尚精神。
  乾隆十九年,54岁的吴敬梓,携妻及幼子客居扬州琼花观后土祠。在宁期间,他曾因倡修泰伯祠出卖了祖上最后一点遗产。此时吴敬梓生活更加窘迫,健康状况也日浙恶化。这年十月二十八日薄暮,他访友归来,又吃了一壶酒,不料就寝后,猝然痰壅,不及救治,溘然长逝。其时,吴敬梓一贫如洗,由友人卢见曾出资归葬南京。
  二百多年以后,为了纪念这位讽刺大师,人们在他的家乡为吴敬梓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
  人物评价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 在吴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时间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官僚豪绅、膏粱子弟、举业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见惯了的。他在这些“上层人士”的生活中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加上他个人生活由富而贫,那批“上层人士”的翻云覆雨的嘴脸,就很容易察觉到。他在《儒林外史》中对这种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彻底的揭露,真是“如大禹之铸九鼎,神妙无循形”(旅云《钵山志》卷四)。更由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
  他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丝希望,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倒的事实。雍正帝、乾隆帝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就采用大兴-,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其中,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胡适:曾蒐求吴敬梓的佚著而不可得。胡适在《吴敬梓传》说:“安徽的第一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的吴敬梓。”
  王又曾:《书吴征君敏轩先生文木山房诗集后有序》:“国初以来重科第,鼎盛最数全椒吴。”
  襄河镇   [地理位置]襄河镇位于襄河之滨,总面积124.6平方公里,北部与十字乡相邻、东部与陈浅乡接壤、南部紧邻武岗镇、西部为草庵乡,镇政府西距合肥市100公里,东距南京市60公里,北距滁州市30公里。境内交通便捷,东部紧邻京沪铁路,南部即将通车的宁西铁路贯穿全境,北部有滁全路直达市区,上海至新疆伊宁的“312”国道和S206公路绕城而过,并在境内设站,“312”高速…… 详细++
同年(公元170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75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