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湖南省> 常德市> 武陵人物

髡残

[清][公元1612年-?,清代画坛四僧]

髡残为[清][公元1612年-?,清代画坛四僧]

  髡残(1612—1673)俗姓刘,字介丘,号石溪,又号白秃、石道人、电住道人、残道者等,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二十岁出家为僧,住金陵牛首祖堂山幽楼寺。擅画山水,初学谢时臣,后学元四家及董其昌,尤推重北宋巨然。与石涛合称“二石”,张庚《国朝画征录》称其山水“奥境奇辟,面邈幽深,引人入胜。笔墨高古,设色清湛,诚元人之胜概”。作画喜用干笔皴擦,随意点染,墨气沉着。所作《溪山幽居图》,用笔精练,极清幽之致。作品尚有《苍山结茅图》、《秋山红树图》、《苍翠凌天图》、《层岩叠壑图》、《茂林秋树图卷》、《水墨山水》等。
  髡残自幼就爱好绘画,年轻弃举子业,20岁削发为僧,云游名山。30余岁时明朝灭亡,他参加了南明何腾蛟的反清队伍,抗清失败后避难常德桃花源。战争的烽火迫使他避兵深山,关于他这段在古刹丛林的经历,《石溪小传》有载:“甲申间避兵桃源深处,历数山川奇辟,树木古怪与夫异禽珍兽,魈声鬼影,不可名状;寝处流离,或在溪涧枕石漱水,或在峦猿卧蛇委,或以血代饮,或以溺暖足,或藉草豕栏,或避雨虎穴,受诸苦恼凡三月。”艰险的丛林生活虽使他吃尽了苦头,但倒给了他一次感受大自然的好机会,为后来山水画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一点在他不少的题画诗中,都明显可见。平生喜游名山大川的髡残对大自然的博大意境,有着深刻的领会和观察,最后落脚在南京牛首山幽栖寺。曾自谓平生有“三惭愧”:“尝惭愧这只脚,不曾阅历天下多山;又尝惭此两眼钝置,不能读万卷书;又惭两耳未尝记受智者教诲。”
  髡残是一位能诗书,善绘画的多面手。他擅绘人物、花卉,尤其精于山水。他宗法黄公望、王蒙,绘画基础出于明代谢时臣,其技法直追元代四大家,上及北宋的巨然,他曾说:“若荆、关、董、巨四者,得其心法,惟巨然一人。巨然媲美于前,谓余不可继迹于后。”他学谢时臣,在直取其气概浑宏的同时,变其丝理拘谨的毛病,学元代四家以及董其昌的画法,同时敢于刻意翻新,“变其法以适意”,并以书法入画,不做临摹效颦。黄宾虹称其“坠石枯藤,锥沙漏痕,能以书家之妙,通于画法”,说的正是他这种用情感,用心血入画,重视笔墨技巧的独特运筹。一些被先人画惯的名山大川,到了他的画中,却别具一格,另有新貌,有着不同于他人手笔的特色。
  《层岩叠壑图》是髡残的代表作之一,是其画风成熟时代的杰作。画的左下角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向画幅的上面延伸。右行几步,山上流下的溪水,已经汇成宽宽的河流。临水有茅檐水槛,“临溪而渔”,当别有一番风味。左面还有茅屋数间,有两人对坐其中,正在促膝长谈。折向上行,两峰夹路,绿树茵茵。稍向左转,站在一座简陋的廊桥上,右边已经雾气蒸腾。过了廊桥,山路陡然右转。不远处是棱宇依山而建,再向上则是一座寺院,山门前是一片平坝。对面山上,长长的瀑布飞漱而下,落处激起腾腾水雾。平坝边有石栏相护,人们可以凭栏观瀑。寺院后面大江一片,远山茫茫、帆影点点,将人们的视野推向很远很远。此画以浓墨、秃笔,勾、皴、点、擦,然后层层烘染,墨色苍厚,勾、皴简率,而敷以重赭色。总之,景物繁复,笔墨苍莽,境界奇倔,气韵浑穆,依然是髡残家法。
  髡残在明末遗民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他的画也为世人所瞩目。当时著名的文人兼大鉴赏家周亮工就十分景仰、看重髡残的人品和画学,在《读画录》中为他写小传,谓:“人品笔墨俱高人一头地……绘事高明,然轻不为人作。”三百多年来,髡残一直以其人品与画品并重的高华之气,影响着画坛,成为画家心目中的丰碑。
  同年(公元1612年)出生的名人:

爱新觉罗·多尔衮 (1612~1650) 睿亲王 辽宁省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
吴三桂 (1612~1678) 中国古代十大奸臣 江苏省扬州高邮市
周亮工 (1612~1672) 清代文学家 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
钱澄之 (1612~1693) 安徽省铜陵枞阳
张尔岐 (1612~1678)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
+ 更多公元161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61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清代画坛四僧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