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江苏省> 扬州市> 仪征人物

黄质夫

黄质夫为

    黄质夫,1896-1963,仪征十二圩人。100年前,中国以千疮百孔的面目跨入了20世纪的大门。多难兴邦,无数志士仁人为拯救祖国奔走呼号。其中有一批与世纪同龄的仪征学人,高举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旗帜不懈奋斗。他们中有语言文学大师盛成,有社会学家马博庵,有心理学家吴南轩,有水利专家许心武,有化学家李方训、柳大钢,还有一位乡村师范教育的先驱黄质夫先生,当年与陶行知先生一样,是闪耀在乡师教育领域的明星。
   伟大的五四运动过去仅几年,原来是一位农学家的黄质夫就去偏僻的苏北农村创办界首乡村师范学校。在荒凉的土地上,他带领老师、学生开垦种地,砌宿舍建校舍。学生在勤工俭学同时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专业知识学习与生活能力的培养、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迅速成长为有用之才。黄质夫走出了一条适合当时国情的、又快又好地培养农村师资人才的独特办学道路。之后,他又创办南京栖霞乡村师范学校,主持浙江湘湖乡村师范学校。抗日战争时期,他又排除万难,在贵州省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榕江县,创办了国立贵州师范学校,开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乡村师资的先河。
   20世纪初,只有黄质夫等少数人看清了改造中国的关键是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农村蕴含着强国富民的希望。后来,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论”甚嚣尘上之时,黄质夫把国立贵州师范迁到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希望各民族的后生都用知识武装起来,筑起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今天,我们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回首,仍对黄先生的远见卓识和艰苦创业的非凡决心赞叹不已。
   黄质夫在乡村教育理论上有很多创新,又身体力行埋头苦干,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早在20年代创办栖霞乡师时,他就提出乡村师范的培养目标:
  1、不仅是坐而言的人,还要是起而行的人。
  2、对于各种基本知识应有充分的修养。
  3、体格健全,能耐劳苦;品格高尚,堪做乡民的表率。
  4、有各种应用常识,且明白教育原理及近代社会的趋势。
  5、对于本身的职业,有浓厚的兴趣,肯认定他的职业是终身的职业。
  6、长社交,能得各方面的助力。
  7、了解乡村社会情形,熟知农民习性,安于乡村生活,视改造乡村为最有乐趣的事业。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他又根据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新形势,提出全面进行精神、体格、生产、特殊技能、社会服务训练的主张,指出:“非有精神训练,不足以激发民族意识;非有体格训练,不足以担当大任;非有生产训练,不足以建设国家;非有特殊技能的训练,不足以应付垂危的时局;非有社会服务的训练,不足以领导民众。”他在贵州师范撰写的《我是师范生》歌词中说,“我是师范生,热血满腔,做人做事,至大至刚,丝毫无愧俯仰。学有专长,当仁不让,献身教育,造福边疆,赫赫英雄我首创”,也正体现了他的办学思想。他尤其注重道德品质和专业思想的教育,认为德育是“五育”的核心,是办学的方向和方略所在。他在历任校长任上,都亲自抓德育,规定“校长负训导上的最高责任”,并制订各个年级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方案,循序渐进,严格执行。德育内容有“爱国报国,求实苦干,献身乡村,文明礼貌”等;抗战期间,更把爱国主义列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首位。在智育等方面,除基本文化课和教育专业课外,增设农业常识、工艺常识、医卫常识、手工劳动、音乐、美术等课程,所有课程均严格考核。栖霞乡师规定学生须学会一二种乐器,毕业考试前出现秉烛夜弹、校园乐声悠扬的情景。学生还将课外活动视作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开展绘画、音乐、读书、作文、冬泳、园艺、标本采集等活动,举行国语(普通话)演讲、书法、美术、歌咏、专题辩证比赛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发展才能。黄质夫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为此提出一系列主张,体现了“知行合一”思想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和创新,经过各所乡师的实践,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黄质夫还提出“专业训练与生产劳动训练并重”的主张;他重视选聘优秀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他在其所主持的四所乡师中均实行科学化的严格管理;他甚至提出把学校办成改造乡村的中心的主张并付之实践。学校社会化、社会学校化的教学实践,使栖霞乡师在当时取得众所瞩目的办学成果,一些知名人士指出栖霞乡师是“乡村改造的先锋”、“乡村改造的开拓者”,栖霞乡师和后来的贵州师范的实践为乡村教育事业开辟了新境界,谱写了现代教育史的新乐章。
   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农学家,视升官发财为粪土,到最艰苦的地方帮助培养农家子弟,遭遇薪饷不济、战火连天的困境仍坚持办学,面对官僚特务加害、地痞-逼迫而不改初衷,在创业的路上披荆斩棘,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脚印。进入21世纪的仪征人民,在中国0领导下从事现代化建设大业,前辈们留下的精神遗产仍是我们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开拓科教新局面的宝贵财富。(李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