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湖南省> 常德市> 石门人物

郭东史

[岳麓书院]

郭东史为[岳麓书院]

  “艰苦治学,老而弥笃,宏教育才,兰陵耆宿;工业强国,觉世镛民;修文遽赴,永式芳型。”
  这是郭东史先生逝世以后,湖南省主席王东原致唁电哀輓词。客观地评价了他的一生。
  一、出身贫寒 艰苦治学
  郭氏祖籍江西金槽(漕),清末其祖父郭义富夫妇逃荒来到石门罗坪,给人做工,养家糊口,生下了一儿一女。稍长,女儿送到覃金榜家作童养媳。正式成亲后,夫妇也算和美,便给其弟郭振远一些钱作本。操起货郎担生意,家境渐有好转,娶了个张寡妇成家,先后生下五儿五女,东史即是长,光绪十年(1884)出生于苏家铺乐家村,生活困苦自不必说。东史十二岁即给姑父(覃金榜)家放牛,只管饭,不给钱。覃家办有私塾,延师留日的刘孔阶先生。东史好学,工余即当旁听生,把别人读过的书捡来读,无纸无笔就用棍在地上画。那时学生放学时要背搭书,许多在籍学生背不全,东史却背得滚瓜烂熟。刘先生见他聪慧,十分喜欢,主动帮他出书钱,辅导他,让他半工半读。两年光景,经史、文选、唐诗、宋词,他样样习学。十四岁时(1898),他拜师湖南大儒石门阎镇珩门下,力攻史学,十七岁时(1901),以第三名的考试成绩入岳麓书院,受业于长沙王先谦、湘谭王闿运等名师。两年后回石门老家辟丹羽山馆,治经史,咏诗词,兼作农活。他的家乡乐家村,溁水临村东流,丹羽山面户耸立,风景优美,所以他的著述常以“丹羽山馆”署名。先生诗词以咏山水见长,如《丹羽寺》:
  一寺矗天半,孤光万仞中。
  春来积雪满,晃晃日轮红。
  又如《渫水》
  地远无舟楫,安居异避秦。
  机心久忘却,何必问来人。
  意境深远,不同凡响。曾编有《丹羽山馆诗选》问世,还著有《旅日日记》。
  二、走南闯北,倡导科学、工业救国
  郭氏一贯思想进步,他一生在海内外闯荡几十年,无论任职政界、军界、报界,或从事教育,或避难隐居,为诗为文,无不以救国为主导,而又以科学救国、工业救国为重心。光绪三十年(1904)后,他辗转汉(口)、宜(昌)、湘、澧间,入同盟会,与宋教仁、黄钺、蒋翊武、曹圭如、杨洛槎等人共谋革命。后进湖南政治学校,参加进步的文学团体南社文会。民国三年(1914)去北京,入财政部习计政,与陈立三、林绿、梁士贻、罗惮融、陈衍、易顺鼎等诗词唱和,成文字交,旋充报界记者、北京律师,交通部法规委员,商大历史教授,继出任黑龙江秘-者,曾北出满州里,直至西北利亚,返北平后与朱季甄、杜竹宜、邵飘萍等七人创办报刊联合会,当时中外报界参加者700余人。回湘后,连任《民业日报》、《计政日报》社长及贑、鄂宣抚使署上校军法处长、兼秘书长等职。其间,他还创办了法政监狱会自治学校。
  1927年春,郭氏遊历江、浙、鲁、闽,出任海军总司令部顾问,梅州五县财政局长。回南京后任军政部荐任科员,并充当国学会36撰述员之一。1931年东渡日本,任留学生监督秘书、中国文学会会长、太平洋学会成员。其间入明治大学研究法律学。先后与鲁迅、丁玲、郭沫若、谢冰心等人过从甚密,是为挚友,印《丹羽山馆诗选》相赠。
  在其浪迹天涯间,始终不忘救国、强国根本。著有《工业强国论》,对家乡九澧流域之开发多有论述。
  三、宏教育才,不遗余力
  郭氏早年即曾在澧县从事过教育,旅日七年间,他又为中外学生传授中国的古诗文辞。抗战胜利后,他回故乡执教于九澧中学(今石门一中)。他对教育亦有其独特见解。对当时一些作法予以批判:“当时为学者不过侥幸博取一第而已,于古人文章,学术精微往往毫无所获。故其国文教材,不恤随身刺取,敷衍一时,而教学者又常轻率处之,致学生屡取屡退,多年不得究通一义。”先生有见于此,曾自纂辑《国文新篇》专取当代名人文章,大加删订,间或注解一、二,并书长序,阐明主旨,计有《左宗棠请开船政局疏》、《孙文上李鸿章书》及诸名家国外游历、书牍等78篇,新旧兼赅,体大思深,亦切合先生工业救国之一贯主张。
  晚年执教,虽年逾六旬,精力衰颓,但极为认真。特别是批改学生作文,一丝不苟,卷卷圆点,篇篇有眉批尾批,且注重面改,谆谆启发,循循善诱,学生习作渐进。他既注重言教,更注重身教。对人友善,处处显现出长者,学者风范。见学生有困难,即主动倾囊相助。两年中,在他资助下完成高中学业的贫苦子弟不下百人。以致身后竞囊匣萧条,别无长物,全校师生深深敬佩。省府得到噩耗,亦发出情至意切的唁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