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山东省>

曹刿

[春秋战国]

曹刿为[春秋战国]

  曹刿,即曹沫,一作曹翙。生卒年月不详,主要活动时期在公元前7世纪初前后。春秋时鲁国知名武士。因为成功地协助鲁庄公指挥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而名垂青史。
   春秋时期,我国境内约有七、八十个大小诸侯国,各诸侯国之间的攻伐兼并十分激烈,战争绵绵不绝,胜败也瞬息即变。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锻炼了许多出身低贱的下层军士,也使得统治者和高层军事将领不得不经常听取他们的军事见解,以保证战争的胜利。因此,不少普通军士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战争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指挥齐军攻打鲁国,鲁国国君鲁庄公为保卫家园,决定应战。当时,齐、鲁的力量对比十分悬殊。齐国是东方大国,国力雄厚,兵多将广;而鲁国,在春秋诸雄中则是比较弱小的。因此,许多鲁国人都对这场战争的结局十分忧虑。曹刿在仔细分析了齐、鲁两国的政治、军事、民心等状况后,决定进见鲁庄公。这时,有人劝他说,这些事情自有贵族们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觉得,在这类大事上,恰恰是贵族们不如卑贱者聪明和看得远。他不顾劝说,还是进见了鲁庄公。
   曹刿首先询问鲁庄公依靠什么去和齐国作战。鲁庄公认为自己有德政,说:“我从来不敢独享衣食的安逸,一定要分与其他人。”曹刿却不以为然,说:“这种小恩惠不能遍施于人,百姓是不会听命的。”鲁庄公又说:“祷告天地鬼神的祭品一定依礼而行,我不敢随便超过规定,祭祀必讲信诚。”曹刿还觉不足,道:“这是小信不是大信,鬼神是不肯赐福的。”庄公说:“对于大小案子,我虽然难于一一明察,但处理起来,务必求得符合实际情况。”听到这里,曹刿才满意地舒了口气说:“这是尽力于民的一类事情,可以凭此打一仗。如大王决定出战,我愿跟随前往。”庄公连忙表示同意。
   一切准备就绪,鲁庄公率军队开赴长勺(今莱芜东北),与齐军决战。曹刿同鲁庄公同坐在一辆指挥车上。两军列阵完毕,齐桓公便下令军士擂鼓叫阵,鲁庄公这时也打算擂鼓,曹刿连忙制止说:“还不到时候。”等到齐军接连擂过三通战鼓之后,曹刿才说:“可以出击了。”庄公于是下令冲杀。鲁军将士士气高涨,很快便将齐军击败。鲁庄公见状十分振奋,要下令乘胜追歼齐军。曹刿却再次阻止说:“不可贸然行事。”他跳下战车,俯身仔细察看了齐军的车辙,又登上车前的横木向齐军望了又望,才说:“放心追赶吧!”结果,鲁军大获全胜。战罢,鲁庄公问他如此指挥的原因,曹刿解释说:“打仗是要靠勇气的,第一通鼓,士气振作;第二通鼓,士气开始衰落;第三通鼓,士气衰竭。他们的勇气已衰竭,我们才擂第一通鼓,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打败他们。但是,齐国是大国,单靠退兵还难以猜度他们是真退假退,要防止他们事先有埋伏。后来,我看他们车迹很乱,又见他们的旗子是倒背着的,知是真败,所以才敢让大王下令去追赶他们。”庄公听后,感佩不已。长勺之战,后来成了我国历史上因势利导、以弱胜强的杰出战例。
   长勺之战后,曹刿继续为鲁庄公效力。相传,齐、鲁两国国君在柯(今阳谷东)相会时,他曾身怀利刃,劫持齐桓公,迫使他订立盟约,收回了鲁国失地。
经历历史事件:

长勺之战 (公元前684年)
相关成语:
【一鼓作气】
相关人物:
曹刿
鲍叔牙 (?~前644)
鲁庄公 (前706~前662) 鲁国第十六任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