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陕西省> 西安人物

高仙芝

[唐][?-756年]

高仙芝为[唐][?-756年]

  高仙芝(?-756年1月24日),扶余族,唐朝将领,曾任右羽林大将军、行营节度使,封爵密云郡公。高仙芝曾击败吐蕃取小勃律,征服撒马尔罕和塔什干,灭石国;天宝六年(747年)八月,高仙芝押着小勃律国王和吐蕃公主经赤佛堂路凯旋而归。安史之乱时,高仙芝征讨叛逆,被诬陷克扣赏赐和军粮,最终枉死刀下。
  人物生平
  少年戎马
  高仙芝少年时随父亲高舍鸡至到安西(即龟兹,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旧城),因父亲有功被授予游击将军。20余岁时即拜为将军,并与父亲班秩相同。高仙芝先后在安西四镇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手下任职,未受到重用。后来夫蒙灵察担任节度使时,发现了高仙芝的才干,一再提拔重用。到了开元末年,高仙芝已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帝国双壁
  高仙芝任都知兵马使时,每次出军时,身边仅随从就有三十多人,而且衣服鲜明。夫蒙灵詧门下的封常清见高仙芝很有才能,也想成为高仙芝的随从,便慷慨激昂向高仙芝投书一封,毛遂自荐。但封常清的形象却非常差,不但身材细瘦,而且还斜眼、脚短跛足。高仙芝见到封常清后,嫌他相貌丑陋,不愿接受。第一天失败后,封常清没有灰心,于第二天再次投书。
  高仙芝不胜其烦地说:“侍从已录取够了,哪里用得着又来呢?”封常清发怒说:“我仰慕您的高义,愿意侍奉您,所以没人介绍自己来了,您为什么一定要拒绝呢?看容貌录用人,会把子羽看错,您还是考虑一下吧。”高仙芝还是没接受他,他就每天到门口来等候,高仙芝没办法,就把他录取到侍从中。
  天宝初年,达奚诸部叛乱,从黑山以北,直到碎叶城(又称素叶城、索虏城,在今中亚细亚伏龙芝市北楚河南岸楚伊斯阔叶附近,一说在今中亚细亚的托克马克附近),唐玄宗诏令夫蒙灵詧前去平叛。夫蒙灵詧派高仙芝率2000精骑自副城向北,直至绫岭下邀击叛军。达奚部因行军劳顿,人马皆疲,尽为唐军所杀。
  封常清在帐中私下写好捷报,捷书中详细地陈述井眼、泉水、驻军地点、胜敌的情况和战术,条理分明。高仙芝想说的,封常清都周到地替他讲出来,高仙芝因此大为吃惊,便马上采用。回军后,夫蒙灵詧迎接、慰劳他,高仙芝已解下奴袜带刀拜见,判官刘眺、独孤峻等争着问:“此前送来的捷报是谁写的?您帐下怎么有这样的人才?”高仙芝回答说:“是我的侍从封常清。”刘眺等人很吃惊,对封常清施礼让座,并和他谈话,认为他是奇才。此后,经高仙芝不断提拔,封常清先后授镇将、果毅、折冲。
  远征小勃律
  开元年间,唐朝国力空前强盛,史称“开元盛世”。国力的增强,使唐朝的军事实力也随之增强,唐在与吐蕃(今青藏高原)的战争中也逐渐占有优势。这一时期,唐朝在西域的战略主要是依托安西、北庭(治金满,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所辖各军镇,号令当地土著,或攻或守,不断巩固和扩大控制区域。吐蕃(今青藏高原)起初是和后-厥汗国及突骑施等(主要是和后者)联盟,同唐军多次较量,争夺的重点在安西四镇及北庭一带。后来-厥及突骑施衰落后,唐蕃争夺的重点逐渐转移到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南地区。
  葱岭上有两个国家,即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都城孽多城,今吉尔吉特)和大勃律(今克什米尔中部一带,都城巴勒提斯坦)。小勃律原为唐属国,是吐蕃(今青藏高原)通往安西四镇的交通要道。吐蕃赞普把公主嫁给小勃律王苏失利之为妻,小勃律国遂归附于吐蕃,吐蕃进而控制了西北各国,因此“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中断了对唐朝的朝贡,唐几任安西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夫蒙灵察数次派兵讨伐,因地势险要,加之吐蕃进行援助,皆无功而反。
  天宝六年(747年)三月,唐玄宗下诏以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充四镇节度副使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军万人,征讨小勃律(参见唐击小勃律之战)。由于这次行军要翻越雄伟的葱岭,所以高仙芝在出征前做了充分的准备。
  待一切准备就绪,便率部从安西出发,一路西行,经十五日至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又经十余日至握瑟德(今新疆巴楚)、再经十余日至疏勒(今新疆喀什),随后挥军南下,踏上葱岭,开始了异常艰苦的行军。葱岭即今天的帕米尔(塔吉克语,意为世界屋脊)高原,由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兴都库什山等交汇而成。高原海拔4000—7700米,拥有许多高峰。帕米尔高原分东、中、西三部分,东帕米尔以中山为主,是帕米尔高原海拔最高的部分,海拔平均6100米或更高,山峰相对高度1100—1800米,山体浑圆,山间谷地宽而平坦,海拔3690—4200米。唐军行军路线不但要经过东帕米尔,而且还要经过海拔7564米的青岭(慕士塔格山),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当时唐军士兵皆有私马相随,后勤方面在规定的时间内都能得到保障;加上唐军选择从平坦宽阔的山间谷地行军,这才使行军的困难降至最低。经过二十余日的艰苦行军,唐军到达了葱岭守捉(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然后再次向西,沿兴都库什山北麓西行,又经二十余日到达播密水(今阿富汗瓦汉附近)。唐军继续前行,再经二十余日到达特勒满川(今瓦罕河)。至此,唐军经过百余日的跋山涉水,于同年六月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行军。
  随后,高仙芝兵分三路,会攻吐蕃在中亚的阵地连云堡(今阿富汗东北部喷赤河南源兰加尔):一路由疏勒守捉使赵崇玼统3000骑兵从北谷向吐蕃连云堡;一路由拨换守捉使贾崇瓘统领,自赤佛堂路南下;一路由高仙芝与中使边令诚率主力从护密国南下。三路兵马约定于七月十三日辰时在连云堡下会合。
  艰难行军
  三路兵按时出发,如期抵达。连云堡南面依山,北临婆勒川,堡中吐蕃守军仅有千人,又在城南15里处因山为栅,有兵八九千人,遥相声援。当唐军进至婆勒川时,河水暴涨,无法渡河。高仙芝认真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认为唐军必须尽快渡过婆勒川,否则吐蕃守军一旦发现唐军,势必做好准备,那样一来将大大增加唐军攻占连云堡的困难。于是他命兵士每人自备三天干粮,准备次日清晨渡过。将士都不敢相信高仙芝会下这样的命令,都认为他疯了。次日清晨,婆勒川河水低缓,唐军迅速渡过了婆勒川,以至“人不湿旗,马不湿鞯,已济而成列矣”。高仙芝见此情景,兴奋不已,对边连诚说:“如果我们渡河渡到一班,贼兵来了,我们一定失败,如今已经渡河成功而且列阵,这是上天赐给我破贼的良机。”随后高仙芝指挥唐军攻城。吐蕃守军未料到唐军能突然至此,大为惊骇,慌乱中只能依山拒战,滚木擂石如雨而下,不可攀登。高仙芝任命郎将李嗣业为陌刀将,下令说:“在中午前一定要打败敌人!”李嗣业手持一旗,领陌刀手自险处先登,奋力杀去,自辰时至巳时,大败吐蕃,斩首5000级,俘虏千余人,余众都逃入山谷。唐军缴获战马千余匹,衣资器甲数以万计。
  高仙芝准备乘胜追击,但边令诚认为孤军深入敌境过远,惧而不敢进。高仙芝遂让边令诚率老弱士卒3000留守连云堡,亲率大军继续前进。唐军疾行三日,到达坦驹岭(今克什米尔北部德尔果德山口,在今克什米尔西北境巴勒提特之北、兴都库什山米尔峰东)上。坦驹岭长四十里,山口海拔4688米,是兴都库什山著名的险峻山口之一,下岭就是阿 越城。登临山口,必须沿冰川而上,别无其它蹊径。这里有两条冰川,东面的一条叫雪瓦苏尔冰川,西面的一条叫达科特冰川,冰川的源头就是坦驹岭山口。这两条冰川长度都在10公里以上,而且冰川上冰丘起伏,冰塔林立,冰崖似墙,裂缝如网,稍不注意,就会滑坠深渊,或者掉进冰川裂缝里丧生。
  高仙芝怕兵将畏险不敢前进,就偷偷派二十名骑兵,穿上阿 越胡的服装来迎接,他先对部将说:“阿 越胡来迎接了,我没有担心了。”到了山边,兵将不肯下山,说:“您把我们带到哪里去?”碰上先派出的二十人来了,声称“:阿 越胡来迎接大军,我们已切断了娑夷桥。”高仙芝马上假装高兴,命兵将都下山。娑夷水(即今克什米尔西北吉尔吉特之北的印度河北岸支流)即古弱水,水上架有一座藤制桥,是小勃律通往吐蕃的唯一之路,断桥则吐蕃不能入援。高仙芝奉迎之语后,假装闻讯欢喜,兵士听后,畏惧心理顿消,唐军得以迅速下岭,向阿 越城进发。
  又过了三天,阿 越城守军果然派人前来请降。次日,唐军顺利进入城中。入城以后,高仙芝先令将军席元庆、贺娄余润率兵先修桥梁、道路。为了避免强攻造成大的伤亡,高仙芝决定用“假途灭虢”之计智取孽多城。次日,高仙芝令席元庆率1000余众行至小勃律首府孽多城下,对小勃律王说:“不取汝城,亦不斫汝桥,但借汝路过,向大勃律去。”城中有五六个首领,皆死心塌地投靠吐蕃。但高仙芝对此也早有准备,席元庆依计而行,果然俘获小勃律众大臣。小勃律王及吐蕃公主慌忙逃入石窟躲避,使唐军一时无法找到他们的踪迹。高仙芝率唐军主力到达后,首先处死了那五六个首领,然后急令席元庆率军砍断通往吐蕃的藤桥。藤桥离孽多城有六十里,席元庆在日落时终于将藤桥砍断。藤桥刚砍断,吐蕃兵马已至婆夷水东岸,但桥已砍断,这座藤桥长有一箭之地,修复需要一年的时间,吐蕃兵马只得隔水观望,束手无策。接着,高仙芝又派人招谕小勃律王,小勃律王得知吐蕃兵众被隔在水东,援军路绝,生路无望,只得携公主出降,其国遂平。自平定了小勃律国之后,唐军声威大震,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都震惊投降归附了。
  凯旋而归
  天宝六年(747年)八月,高仙芝押着小勃律国王和吐蕃公主经赤佛堂路凯旋而归。九月,行至婆勒川连云堡,与边令诚会师,一起返回。九月末,高仙芝回军至播密川,即令刘单起草捷报,并派中使判官王廷芳进京告捷。由于事前未告诉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招致了他的妬嫉与怨恨。当高仙芝一行人回到河西时,夫蒙灵察不派一人前来迎接慰劳。一见面,就大骂高仙芝:“高丽奴才,于阗使你从谁那里得到的?”高仙芝忧惧不安,回答说:“是御史中丞您的大力栽培。”夫蒙灵察不依不饶,又问:“焉耆镇守使、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都是从谁那里得到的?”
  高仙芝回答说:“也是御史中丞您的大力栽培。”夫蒙灵察说:“知道这些,捷报不经过我就敢上奏,是为什么?奴才该杀,看你刚立了功,饶了你。”高仙芝不知如何是好。边令诚秘密对朝廷报告了这事,并且说:“如果高仙芝立了功却忧愁而死,以后谁会为朝廷卖力呢?”皇帝就提升高仙芝任鸿胪卿、代理御史中丞,代替夫蒙灵察任四镇节度使,下诏命夫蒙灵察回京,他害怕了。高仙芝早晚拜见他,像过去一样行礼,他更惭愧了。副都护程千里,衙将毕思琛,行官王滔、康怀顺、陈奉忠等人都曾在夫蒙灵察面前说过高仙芝的坏话。
  高仙芝上任后,把程千里喊来骂道:“您外表是个男子,但内心却像个娘们,是为什么?”又对毕思琛说:“你夺走了我城东的一千石种子田,还记得吗?”毕思琛回答说“:是您赏给我的。”高仙芝说:“那时我怕你的威风,哪里是因可怜赏给你的呢?”他又把王滔喊来,想打他们,过了一阵,把他们都放了,说:“我的气出了。”因此全军都安心了。
  高仙芝出任安西四镇节度使后,以封常清为庆王府录事参军,充节度判官,赐紫金鱼袋。不久,又加朝散大夫,专门负责四镇的仓库、屯田、甲仗、支度、营田等事宜。以后高仙芝每次出征,常令封常清为留后使。
  否极泰来
  天宝八年(749年),高仙芝入朝,加特进,兼左金吾卫大将军同正员,一个儿子也被授五品官。
  同年十一月初五,吐火罗叶护失里怛伽罗上表请求唐朝出兵,高仙芝奉命出军。从安西到竭师国(今巴基斯坦奇特拉尔)的距离还要远于小勃律,由于有了第一次远征的经验,高仙芝这次准备更加充分,加上形式对唐军有利,唐军的行军虽然艰苦,但却很顺利。天宝九年(750年)二月,高仙芝击败了竭师国的军队,俘虏了竭师王勃特没。三月十二日,唐廷册立勃特没的哥哥素迦为朅师王。
  经过这两次的征战,使唐朝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全面胜利,唐朝也发展到了其顶峰。同时高仙芝也为自己赢得了极大的声誉,被吐蕃(今青藏高原)和大食誉为山地之王。高仙芝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的一个弱点就是贪婪,这个弱点在他处理民族关系时暴露无疑。
  当时大食(阿拉伯帝国)勃兴于西南亚地区,并不断向东扩张,中亚的安国、火寻、戊地、石国、吐火罗等国屈服,让它们按时交纳沉重的赋税。唐与大食(阿拉伯帝国)在争夺西域的统治地位时发生了矛盾。由于唐朝在西域实施了有效的对策,有效地遏止了大食向东继续扩张的势头。当时由于唐玄宗有好大喜功,使唐朝边帅经常不顾大局,肆意作成作福。西域的边帅也不例外。这些行为都严重损害了唐朝和西域各国的关系,从而导致边疆出现不稳定的局面。
  当时地处中亚的石国(昭武九姓之一,都城拓折城,在今乌孜别克斯坦塔什干)地处丝绸之路,农业发达,居民善于经商,可谓富甲西方。高仙芝垂涎于石国力财富,想要掠为己有。天宝九年,高仙芝诬告石国王“无蕃臣礼”,领兵前去讨伐。其实石国与唐朝关系还是不错的,据《册府元龟》卷971记载,自从他继位后,对唐朝一直朝贡不断:天宝二年(743年),遣女婿康国大首领泰染缅献方物;天宝五年(746年)。遣使献骏马十五匹,石国副王伊捺吐屯屈也遣使献方物;天宝六年,遣使献马,天宝八年(749年),还派王太子远恩入关朝觐。对比西域各国,石国国王对唐朝的态度可以说是比较恭顺和真诚的。
  石国国王那俱车鼻施继位之后,因为对唐朝忠诚,曾被唐玄宗册封为怀化王,并赐予优待和免罪的证明——铁券。所以当唐军到来后,那俱车鼻施同意高仙芝的约和。高仙芝假意遣使者将那俱车鼻施骗到长安,然后趁乘其不备,出兵掩袭,俘虏石国部众。随后高仙芝纵兵杀掠,甚至连老弱病残都不肯放过。这次行动,高仙芝共获石国“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橐驼,其馀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高仙芝从石国回军的途中,又诬蔑突骑施反叛,攻打了突骑施,俘虏了移拨可汗。
  与石国一样,突骑施也是当时西域各国中与唐朝关系最亲密的国家之一。石国与突骑施的被攻打,引起当地民众的-,唐军因此大肆镇压,被害者除石国的老弱之外,多为在石国贸易的昭武九姓的胡商。于是,高仙芝在向朝廷报功队又多了一项“破九国胡”。
  天宝十年(751)正月二十四日,高仙芝入朝,献其所俘获的突骑施可汗、吐蕃(今青藏高原)酋长、石国王、朅师王。那俱车鼻施行至长安的西北的开远门时,被唐玄宗所杀。移拨可汗也被处斩。唐玄宗以高仙芝功勋卓著,加授开府仪同三司。大概是不长时间,唐玄宗识破了高仙芝西征的底细,迁就了高仙芝,没有治他的罪,所以高仙芝及其部下虽有灭国之功,但却没得到重赏。不久,唐玄宗任命高仙芝为武威太守,并代安思顺为河西节度使,欲将其调离西域。但由于安思顺讽劝部下“割耳捴面”苦苦相留。此时监察御史裴周南也上奏,故此令未能实行,遂改任右羽林大将军。
  由于高仙芝的一系列的错误行为,使唐朝在西域的威望大大下降,“由是西域不服”。石国王子逃到诸胡部落,将高仙芝欺诱贪暴之事遍告诸胡昭武。诸胡部落大怒,就暗中联合大食国欲共攻安西四镇。大食遂以此为借口,实施其扩张计划。
  高仙芝获知此事后,收中不安,遂决定先发制人。四月,高仙芝亲率蕃、汉兵3万攻打大食。唐军深入大食国境700余里,到怛罗斯城(又作咀逻私,即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南部江布尔城),与大食军遭遇(参见怛罗斯之战)。双方激战五日,未见胜负。在双方相持的重要时刻,唐军中的葛罗禄部众突然叛变,与大食夹击唐军,高仙芝大败,乘夜间逃跑。由于道路阻隘,拔汗那部众又在前面挡住去路,人马壅塞道路,幸亏右威卫将军李嗣业奋起大棒,为他杀开一条血路,才得以逃脱。这次战役,“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千余人”。
  怛罗斯之战后,高仙芝被解除了安西四镇节度使之职,入京任右金吾大将军,节度使一职由王正见担任。
  天宝十一年(752年),王正见死,封常清接任节度使之职。天宝十四年(755年),高仙芝被封为封密云郡公。
  出兵勤王
  天宝年间,在一派歌舞升平声中,唐玄宗开始不愿过问政事,委政于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之人,一味纵情享乐,政治日趋腐化。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从范阳(今北京城西南)发兵15万,号称20万,南下反唐,向洛阳、长安(今西安)进攻(参见范阳起兵)。中原已多年没有战事,很多郡县无兵可用,毫无应变准备。地方官吏闻叛军将至,或弃城逃跑,或开门出迎。叛军长驱南下,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很快占领了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唐玄宗惊恐,急派入京朝见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赶赴洛阳募兵迎战。又仓猝部署对安禄山的全面防御: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卫尉卿张介然为河南节度使,程千里为潞州长史;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率飞骑、彍骑及朔方、河西、陇右等兵,又出禁中钱召募了关辅新兵,计5万人。十二月一日,高仙芝从长安出发,玄宗亲自在勤政楼为荣王、高仙芝举行宴会,又到望春亭为他们送行,并命边令诚为监军,进屯陕郡(治陕城,今河南三门峡市西)。
  十二月,安禄山率众从灵昌(今河南滑县东)渡过黄河。由于叛军皆是精锐部队,所到之处无不披靡。封常清虽然善于用兵,但所募之兵皆是市井之徒,无法与叛军急锋,-连败,叛军很快便攻下洛阳。封常清率残部迟守陕郡时,陕郡太守窦廷芝已逃往河东,城中吏民皆已逃散。封常清向驻守该地的高仙芝说:“常清连日血战,贼锋不可当,况且潼关无兵,如果叛军攻破潼关,那么长安就危险了,关陕之地就无法防守,不如引兵前往潼关与叛军对抗。”这在当时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是明智之举。高仙芝听了封常清的详细汇报,知其所言非虚,于是接受了他的意见,率军退往潼关。急忙打开太原仓,把库中的缯布全部分赐给将士,放火焚烧了仓库,率兵向潼关方面撤退,中途被叛军追及,官军一触即溃,“甲仗资粮委于道,弥数百里”。唐军退到潼关后,高仙芝马上整顿部伍,修完守备,据险抗击,士气也渐渐振作起来。安禄山部将崔乾佑率部赶至,一时不能攻下,只好退居陕郡。安禄山派部将崔乾佑率兵屯于陕郡,临汝、弘农、济阴、濮阳、云中等郡都降于安禄山。当时,唐廷所征的朔方、河西、陇右诸道兵,尚未抵达长安,关中震动。幸好安禄山滞留洛阳准备称帝,没有全力进攻,加之高仙芝、封常清及时退守潼关,作好拒守准备,遏制了叛军攻势,关中军民慌恐之情才得以稍安。
  枉死刀下
  唐玄宗听说封常清兵败,便削其官爵,让他以白衣在高仙芝军中效力,高仙芝命封常清巡监左右厢诸军,以助自己。高仙芝率军东征时,监军边令诚曾向高仙芝建议数事,高仙芝不从,使边令诚怀恨在心。高仙芝退守潼关后,边令诚入朝奏事,向玄宗反映了高仙芝、封常清败退之事,并说:“封常清说叛军强大动摇军心,而高仙芝放弃了陕郡几百里地,偷偷克扣士兵的粮食和赏赐。”唐玄宗听了边令诚的一面之辞后,大怒不已,派遣边令诚赴军中斩高仙芝与封常清。
  天宝十四年十二十八日(公元756年1月24日),边令诚到了潼关,先把封常清叫来,向他宣示了敕书,将其斩首,暴尸于芦苇之上。高仙芝回到官署后,边令诚带着100名陌刀手,对高仙芝说:“御史大夫也有诏命处死。”高仙芝急忙下马,说:“我退兵是有罪,死罪我不敢否认。但认为我偷偷克扣赏赐和军粮,是诬蔑。”他对边令诚说:“上有天、下有地,兵将都在这里,您难道不知道?”
  他又回头对部下说:“我把你们招募来,当然是想打败叛军多得重赏,但叛军力量正强,所以撤退到这里,也是为了加强潼关的防守。我如有罪,你们可以说,如没有罪,你们就-枉。”全军都喊:“冤枉!”喊声动地。高仙芝看着封常清的尸体说“:您是我提拔的,又接替我当节度,我现和你一起死,难道是命吗?”于是被杀死了。
  高仙芝与封常清是当时名将,他们的被冤杀引起了军心的动摇,也使唐廷丧失了两员具有作战经验的大将,对平定安史之乱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历史评价
  《旧唐书》:“大盗作梗,禄山乱常,词虽欲诛国忠,志则谋危社稷。于时承平日久,金革道消,封常清、高仙芝相次率不教之兵,募市人之众,以抗凶寇,失律丧师。哥舒翰废疾于家,起专兵柄,二十万众拒贼关门,军中之务不亲,委任又非其所。及遇羯贼,旋致败亡,天子以之播迁,自身以之拘执,此皆命帅而不得其人也。《礼》曰:‘大夫死众。’又曰:‘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翰受署贼庭,苟延视息,忠义之道,即可知也,岂不愧于颜杲卿乎!抑又闻之,古之命将者,推毂而谓之曰:‘阃外之事,将军裁之。’观杨国忠之奏事,边令诚之护戎,又掣肘于军政者也,未可偏责三帅,不尤伊人。后之君子,得不深鉴!”
  赞曰:“羯贼犯顺,戎车启行。委任失所,封、高败亡。虔刘圻甸,僭窃衣裳。丑哉舒翰,不能死王。”
  《新唐书》:“禄山裒百斗骁虏,乘天下忘战,主德耄勤,故提戈内噪,人情崩溃。常清乃驱市人数万以婴贼锋,一战不胜,即夺爵土。欲入关见天子论成败事,使者三辈-,皆不报,回斩于军。仙芝弃陕守关,遏贼西势,以丧地被诛。玄宗虽为左右蒙瞽,然荒夺其明亦甚矣。卒使叛将得借口,执翰以降贼。呜呼,非天熟其恶,使乱四海,举黔首而残之邪!彼二将奚诛焉?”
  陈弘谋:“唐自中叶以后,方镇皆选列校以掌牙兵。是时四方豪杰,不能以科举自达者,皆争为之。往往积功以取旄钺。虽老奸巨盗,或出其中。而名卿贤将,如高仙芝、封常清、李光弼、来瑱、李抱玉、段秀实之流,所得亦已多矣。”
  胡秋原:“数目不少的军队,行经帕米尔和兴都库什,在历史上以此为第一次,高山插天,又缺乏给养,不知道当时如何维持军队的供应?即令现代的-,亦将束手无策。”“中国这一位勇敢的将军,行军所经,惊险困难,比起欧洲名将,从汉尼拔,到拿破仑,到苏沃洛夫,他们之越阿尔卑斯山,真不知超过若干倍。” 经历历史事件:

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公元763年)

相关影视:
电视剧《杨贵妃秘史》 2010年 李承铉 饰 高仙芝

同年(公元756年)去世的名人:
杨国忠 (?~756) 中国古代十大奸相,唐朝宰相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
杨贵妃杨玉环 (719~756) 四大美女,中国古代十大美女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
虢国夫人 (719~756)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
唐太宗临川公主李孟姜 (?~756) 陕西省西安新城区
王昌龄 (698~756) 七绝圣手 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綦毋潜 (691~756)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
+ 更多公元756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