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山东省> 济南市> 济阳人物

高时

[明]

高时为[明]

  《论语·为政》中有句话说:“……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就像北极星那样,处在自己的位置上,而群星都环绕在它的周围。
  这里要说的不是北极星,而是一个人,一个名叫高时的人。高时是很有名望和地位的人,在他的教诲和影响下,他的子孙后代以他为荣,以他为偶像,奋发图强,争先上进,前后几十年竟有十多个人成了名人。这不就像璀璨的群星拱围着北极星一样吗?
  高时到底是何许人也?高时字师孔,又字子中,号念吾,明代后期山东省济阳县县城南门里人。他是进士出身,做官做到山西左布政使。左布政使是个什么官,有多大呢?简单地说是个省官,具体地说就要啰唣一点了。原来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认为地方上行省的长官同中央中书省的长官一般大是不合适的,就取消了行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不久把中书省也撤销了,原归中书省直辖的地区改为京师的直辖区,称做直隶。由于明代自明成祖朱棣以后有两个国都,一个是京师(北京),一个是南京,所以也就有北、南两个直隶。直隶以外的地区划为十三个布政使司(但是人们习惯上还是把直隶和布政使司称为省)。布政使司设左、右两个布政使,为一省的行政长官,以左为大。这样说来,高时是山西左布政使,应该是山西省的一把手了。其实不然,在他任左布政使之前的一百多年,就有了总督和巡抚来执掌一省(总督有的管两三省)的军政大权,布政使的地位降低了,权轻了,成了总督和巡抚的属官。所以说高时是个省级-,但不是主官,不是一把手。
  高时这个家族是明朝永乐初年大移民的时候,从河北直隶枣强县迁来济阳的。始祖叫高昇,迁来后定居在县城东北十里的沟头庄。以后子孙繁衍绵延不绝,到了第六代就有了高时。
  高时从小聪明过人,十六岁时就成了县学的诸生(秀才)。他作文章时就像在脑海里早就储备好了一样,根本不用思索,只要一按开关文字就往外流淌。写出来的文章那奇思妙想,那华美生动的辞藻,简直令人惊诧叫绝,同学们对他都自叹弗如。隆庆元年(1567),他在乡试中以第四十五名的成绩中举,次年又在会试中以三百三十七名中了贡士;当年经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成了三等第四十九名的进士。
  中了进士之后,初次做官被任命为山阳县(在今江苏省淮安市)的知县。当时正值淮河泛滥,山阳境内野无青草,受灾饥民呼天号地四处逃命。高时一面到处赈济安抚灾民,一面率领县民在杨柳浦等处修筑了二百多里的堤坝,以拦堵洪水。灾后又想方设法改革以往的繁杂徭役和烦琐的赋税征收方法。黎民百姓方便了,实惠了,便纷纷颂扬他,称他是“淮干保障,驿路风清”。
  高时坚守清正的情操与清苦的生活,不愿逢迎权贵人物,结果任满后只是平调为南京户部河南司的主事,并未有升迁,一时间政界与民间的议论纷纷,都认为是不公允的,委屈了他。当他离开山阳时,百姓们拦着他的车挽留,挽留不成就建生祠塑肖像崇敬他,树碑立传怀念他。
  由南户部主事转为北户部主事,这期间曾到湖广去监察财税收缴情况,由于做得公正和认真细致,对商家贾户等纳税者不搜刮不苛刻,纳税人踊跃缴纳,结果税收的数额反倒大幅度地增加。事后不久就升为户部陕西司郎中。
  在郎中任上去江西检查粮食的储备情况,并监督向国库解运。督察中清正廉洁,绝不趁机渔利中饱私囊,也不大鱼吃小鱼地扰害地方官吏,于是清廉的声誉传播四方。督察完毕升任新安府(在今安徽省黄山市的歙县、休宁等地)知府。
  新安府在江南堪称大府,这里的人性情强悍,好打架斗殴告状打官司,又爱意气从事。高时到任后清除了一些-污吏,惩治了一些恶棍,社会风气有些好转。随后他发现国库里储藏的金帛等物,常常被那些0诈狡猾的官吏侵吞,便揭发了他们的-罪行,并且严厉惩办,这一来大快人心。
  新安的教育久不振兴,他便捐出薪俸若干修葺府学。又选拔府学诸生中的优秀者予以奖勉,增加他们的生活费用补助;并出题考核他们的学业,评判其成绩的高底优劣。经过一番整顿,府学里的学习风气大大浓厚,学子们的学习情绪高涨,人人争先恐后,应选参加乡试的达三十人,这是前所未有的。
  新安府是富饶之乡,非其他地区可比。高时在任五年,除自己的正常俸禄外,丝毫未有不正当的收入,这使新安的官民大加敬佩,都说这是百年未遇的清知府。因此,当他从新安调任浙江观察副使时,新安人又是拦道相留,情形就如离开山阳时一样。
  在浙江观察副使任上,荡平海盗,功勋卓著,皇帝下令在济阳县城内给他建起“玉节冰符”的牌坊。
  由浙江观察副使调任河南提刑按察副使驻守在檀州城。檀州是京城附近的重要地带,当时敌情警报不断,情况紧急,他日夜筹划应对,才保得一方的安宁。从檀州又迁往霸州,在霸州申明并实施保甲法,使盗寇销声匿迹。
  霸州地处京城之南的要冲,南来北往的-车水马龙,天天如此。京城里来的权要人物路过此地时,这里的地方长官就要去参见,参见时必须有重礼奉赠。当地的某一-劝说高时也应如此行事,高时推辞说送礼的钱没有出处。那位-献计说:“您的仆役有些体弱神疲的,把他们辞掉了,每年省下来的钱就很可观,足够送礼的。”他听了连忙说:“不行!不行!仆役们以食为天,怎么能夺了人家的饭碗去巴结权贵呢?那样做于心何忍!”献计者听罢羞愧而去。不久,高时又升任山西布政使司参政。
  任参政时驻在井陉和高邑(两县今属河北省石家庄市)一带,当地有一桩案件:一夜有三人被杀,捉不到凶手,株连了很多无辜者,三年来案件破不了。他刚到那里就想了一个计策,捕获了凶手,案件告破,使上下人人惊服,叹服他的足智多谋,称他为神人。
  不久又升迁为陕西提刑按察使。按察使官司法,他认为管司法不能仅只按常例办案就算行了,更重要的是以法律为准则,对的坚持下去,错的纠正过来。所以他在执法当中从不曾故意严刑苛法而诬枉无辜。相反,对那些情有可原的案犯都给予平反昭雪,因此靠他保全了身家性命的人很多。
  万历二十四年(1596),高时升任山西右布政使。此前他在陕西任职时因治理边防有功,曾受到皇帝的嘉奖,俸禄已经享受右布政使的待遇了,这次只是职务晋升。次年赴任后,山西的巡抚魏某很倚重他,每逢有疑难不决的问题,总是向他征求意见。到了年底就转为左布政使了。在山西任职的这一年正是举行乡试的一年,他筹划科场的各种事务,昼夜操劳,突然得了重病,一病不起。病危的时候,他拉着年幼的儿子们的手说:“你们如果能好好读书,修养自己的操行,就是我的儿子;不然,自暴自弃,就违背了我的意愿!”又说:“我来治理山西,一些政治措施还未来得及施行,和大家还没融合在一起,这是我的遗憾。”说罢就闭上了眼睛。
  高时的个人品德很受人称道。首先,他孝敬父母,友爱胞妹。还在他任南户部主事时父亲便死去了,他十分悲痛,埋葬父亲一切尽礼。后来任浙江观察副使时,曾借便回家探望母亲。当时母亲还很健康,他想携带老人家到他的官任上去,以便好好奉侍,无奈老人家牵挂三个女儿,执意不肯随行,他只好把妻子留在家里伺候老,自己只身赴任。他把自己的薪俸分给三个妹妹,又把家里的肥沃田地割让给妹妹。不料他刚回到任上,就接到了母亲去世的噩耗,他立即奔丧回家,悲痛万分,哭得死去活来,三天粒米不沾。
  其次,他很注重情谊。小时候曾以一位伯祖为师,到他富贵之后,就用自己的薪俸供给伯祖。伯祖死去后抛下一个年幼的儿子,他便把这个孩子抚养起来,同自己的孩子不差分毫。后来见这孩子不愿读书,也不可能读书成材,就让其回家,把自己的田地和房产赠送给孩子。他小时候读书的村子里,有个姓朱的农民很器重他,二人成了朋友。他做官之后仍然念念不忘这位朋友,有一次回乡探亲,这位姓朱的农民以为二人身份迥然不同,竟藏起来不愿见他。他知道以后设法把这位 请到家来,两人叙旧交谈,快乐得就像小时候一样。后来他对这位 的馈赠越来越丰厚。
  如前所说,高时功成名就之后,他的子孙后代以他为楷模,追随他的足迹,争相上进,出人头地,竟然成为一种风气。正如民国《济阳县志》主编王嗣鋆先生所说,高家“门祚鼎盛,代有闻人”。的确如此,一二百年间,这个家族0现了许多优秀人物,其中进入县志人物志的就有十几个。举例来说,高时的次子高有恒,刚到成年就考取了秀才,后来以贡生的资格考取了知县。但是他并未出仕做官,而是在家读书著述。相邀了一些名流同好,成立了诗社,整天吟咏唱和,文名很高,著有《草元居诗稿》。有恒的长子高自诣,任新安县知县,在任上清除0猾,保护良善,宽刑薄税,给老百姓营造休养生息的环境,官声很好。有恒的次子高自训,任黄冈县知县,除恶奖善,不顾得罪顶头上司,为一位姓程的秀才洗雪罪名,平反冤案,赢得美誉。其余如高自训的儿子高霖,高霖的儿子高佶,高佶的儿子高廷枢、廷栋、廷榕、廷模、廷标等等,都是一时的俊杰。他们有的做官,政绩突出,惠及一方;有的为民,德高望众,为人楷模;有的才学出众,颇有名气。从这种情形看来,高时所发出的光和热,都在他的后人身上得到了映射,得到了反响。所以把这种现象比做“璀璨众星拱北辰”还是比较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