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宁德市> 屏南人物

甘国宝

[清][公元1709年-1776年]

甘国宝为[清][公元1709年-1776年]

甘国宝
  甘国宝生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老家在屏南县甘棠乡小梨洋村,7岁时全家搬到古田县长岭村生活,又过了10年,在雍正四年时,全家搬到福州文儒坊。那时,甘国宝已经17岁了,武艺出众,尤檀射箭。3年后,也即雍正七年,他中武举人,十一年又中武进士,而且是会试第三名,殿试二甲八名,被授为御前侍卫。
  从古田举家搬迁,到留在宫中当侍卫,这漫长的7年间,年轻的甘国宝是在文儒坊中度过的,寒风里,烈日下,坊中空地上总出现一个矫健敏捷的少年身影,击拳踢腿,翻腾跳跃,刀光闪动,棍棒飞舞,利箭嗖嗖穿梭。三坊七巷中走出的大多是青灯伴苦读、青衫裹瘦骨的文弱书生,学而优则仕是他们眼中最明媚的阳光大道,甘国宝武而优则仕,异曲同工,这个“异”,倒是让他在这一块不大的坊巷中显得很异类,举止有点帅,表情有点酷。
  接下去的日子里,甘国宝当了侍卫大臣,又任广东右翼镇标中军游击,接着升任参将,乾隆二十年开始,相继任贵州威宁、江南苏松、浙江温州、闽粤南澳总兵。台湾他的确去了,但不是万般无奈的投奔,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他风风光光地渡海赴台,当他的总兵大人去了。两年后,他又回到老家,升为福建水师提督。接着,他复任台湾总兵、再任广东提督、福建陆路提督等等,却始终没当过“九门提督”。
  乾隆帝对甘国宝也欣赏有加,一直做出十分器重的样子,派他到台湾当总兵时,还召谕道:“此系第一要地,不同他处,非才干优良、见识明彻者不能胜任。” 1768年,在甘国宝59岁时,还御书一块“福”字竖匾赠予他,这块匾至今仍存放在古田甘涤下村甘氏宗祠内。
  可以想见甘国宝接匾时的激动之情,匍伏在地三呼万岁都不足以将他内心波涛表达出一滴。他倒是很愿意当一当皇帝的表弟,皇亲国戚怎么也亏不到哪里去,可是,毫无疑问,事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乾隆的母亲钮祜禄氏是雍正的皇后,正宗的满洲镶黄旗人,不姓甘,更不是汉女。
  生平及政绩
  甘国宝,字继赵,号和庵,福建古田县二十六都(今屏南县小梨洋村)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出生。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举家迁往古田县长岭村。甘国宝自幼聪颖好学,练就一身武艺,尤擅射箭。雍正四年(1726年),迁居福州文儒坊。
  雍正七年(1729年)中武举;
  雍正十一年(1733年)中武进士,会试第三名,殿试二甲八名,授御前侍卫。
  乾隆三年(1738年),领侍卫内大臣,旋外放,任广东右翼镇标中军游击。
  乾隆五年至十五年(1740~1750年),历任广东南雄、肇庆、虎门、香山游击,并升任参将。
  乾隆十六年(1751年),授湖广洞庭协副将。
  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历任贵州威宁、江南苏松、浙江温州、闽粤南澳总兵。任南澳总兵时,值岁歉收,甘国宝捐献俸薪购粮以济军民。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皇帝授甘国宝台湾总兵,并诏谕:“此系第一要地,不同他处,非才干优良、见识明彻者不能胜任。”表明器重甘国宝。甘国宝奉令严守海疆,加强巡逻,巩固海防。还深入民间,熟悉风土民情,倡导礼义,鼓励耕种,促进迁台居民与当地土著民族的团结和睦,使“兵安其伍,民安其业”,巩固清廷对台湾的统治。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甘国宝升任福建水师提督。上任后告诫僚属:“防陆者不可处于家,防海者不可处于陆。”经常坐楼船、率小艇沿海巡逻,海防巩固,高宗嘉其功绩,诰赠荣禄大夫。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甘国宝受议降职使用,充云南开化总兵,奉令征抚企图脱离清政府的属国缅甸,迅速完成使命。乾隆三十年(1765年),迁任广东雷琼总兵,奉令平定黎民起事后,复任台湾总兵。
  甘国宝赴台就职时,百姓箪食壶浆,夹道欢迎。当时,台湾六斗门常有海盗出没,危害百姓。甘国宝率兵巡防,缉捕盗首,绳之以法,沿海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甘国宝升任广东提督。赴任时,台湾百姓送万民伞、万民旗,扶老携幼,同舟送行至鹿耳门。在任期间,惠州遭水灾,米价昂贵。甘国宝设厂施粥,并劝导富户开仓平粜,赈济饥民。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甘国宝任福建陆路提督兼闽阅操大臣。时有覆鼎山王天送举义,甘国宝率兵设伏而平定之。任内热心公益事业,先后倡修古田汤寿桥、朝天桥、厦门天后宫、泉州元妙观等。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甘国宝出巡八府,途经泉州时染病逝世。六营十郡将士仰慕其德,台湾百姓念其政绩,都建祠设祀。
  福州府一带将其事迹编成戏剧、小说,因此家喻户晓。
  甘国宝公余雅好文墨,擅绘山水画,尤工手指画虎。其“指虎”形态各异,有走虎、伏虎、卧虎、蹲虎、上山虎、下山虎,都能“传其威鸷之神”。画幅常署“指头生活”,其作品被人珍藏至今。
  甘国宝:字继赵,号和庵。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出生于今屏南县甘棠乡小梨洋村。其曾祖甘文亮,祖父甘元桂,父甘亨贵,母王氏。甘国宝兄弟三人,国宝居长,国阅、国臣次之。康熙五十五年国宝随家迁居古田县松吉乡长岭村,雍正二年(1724)又迁居福州市文儒坊。
  甘国宝自幼聪颖好学,少时拜张姓秀才为师。据传十三岁已读完四书五经,十四岁起参加文童县试,名屡列全县第一。邻村恶少因嫉妒而时常欺侮国宝,国宝愤而投拜武举人林殿魁门下学习武艺。由于他生性好动,习武具有天生禀赋,又能勤学苦练,武艺很快精进。十八岁时,已长得身材魁梧,膂力过人,不但文采书画俱佳,而且武艺出众,箭法超群。雍正五年兼应武童考试入泮,七年考取乙酉科武举人。十一年进京会试,获癸丑科第三名,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名武进士,选授三等侍卫。
  甘国宝自任三等侍卫起,因恪尽职守,常获嘉勉。乾隆三年(1738)领侍卫内大臣。以其“才干优长,识见明澈”,特授广东右翼镇标中营游击;五年署南雄副将;七年调任督标(总督)后营将,兼任督标水师参将,甚得上司赏识和器重。次年经兵部引荐,乾隆帝以其“才干优异”赐蟒服,列名卓异注册。国宝任期届满,本应升调异地任职,但两广总督庆复认为国宝才干与操守俱佳,特上疏奏请将其留任肇庆水师参将。乾隆十年,两广总督策楞委派国宝任虎门香山副将,并署理春江水师副将。十三年又得到乾隆皇帝的召见嘉勉。十六年调任湖广洞庭水师副将。二十年,湖广总督以国宝带兵统御有方,治饷得力,先后上疏力荐,升授贵州威宁镇总兵。二十一年,因母逝世回乡服丧,期未满即提前赴署理事,移孝作忠,得到嘉许。二十二年六月,谕旨调任山东兖州镇,尚未抵任,复补授江南苏松镇总兵。九月又调任浙江温州镇总兵。二十三年再调闽粤南澳镇总兵。二十四年八月,又调任福建海坛镇总兵。
  乾隆二十四年十月,甘国宝首次被调任台湾挂印总兵。他于二十五年正月到任后,上折谢恩,皇帝御批云:“此系第一要任,非他处可比,必须才干优长、识见明澈者任之。”国宝为提高官兵素质,于府城总镇署亲书“益求堂”,用以加强教练,惕励士卒,并教民“明礼义,务耕耘”。其间,有一社民杀了一家九命,嫁祸到生番(少数民族)头上,甘国宝通过明察暗访,辨明案情,将真凶绳之以法,既维护了社会安定稳定,又保护了少数民族。他深知台湾乃高山族与汉族共处之地,为避免民族冲突,采取“严疆界、谨斥堠”的治理措施,加强巡查,严禁汉人侵入少数民族地区,维护高山族与汉族的和睦关系,并把祖国大陆的先进文化和农耕技术传播到群众中去,主动配合当地政府开办“义学”,提高台湾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同时,防范海盗入侵,巩固国防,绥靖地方,维护海岛安宁。
  乾隆二十六年元月,甘国宝升任福建水师提督。他借鉴治理台湾的经验,以海防为重,常戒勉其属下:“防陆者,不可处于家;防海者,不可处于陆。”经常督率水师士卒风涛不避,勤巡海域,保障商船和渔民安全,保卫海疆的安宁,得到乾隆皇帝召见,赐花翎顶戴,加授荣禄大夫。
  乾隆二十八年,甘父亨贵逝世,国宝回乡丁忧。次年因厦门陋规案,兵部奏议,欲将国宝发往新疆鄯善效力,但乾隆帝认为“陋规沿习已久,与婪赃败检不同”,不予重处,还召见国宝,谕旨让其移孝作忠,降任云南开化镇总兵。时逢边境某国欲摆脱属国地位,总督刘藻奏请让甘国宝镇守永宁,加以制止,某国因惧国宝威名,不敢轻举妄动。三十年,海南黎人作乱,杀掠琼崖安定、崖州二县,朝廷谕旨国宝调任雷琼镇总兵。到任后,他身先士卒,率轻骑直捣黎区,不损一兵一卒,擒获黎首,平息了事态,乾隆帝大为嘉许。
  乾隆三十一年,由于国宝军功卓著,谕旨加级。复调台湾任挂印总兵,台湾百姓箪食壶浆,夹道欢迎。时逢台湾六斗门盗匪董六为患,到处奸杀掳掠,危害乡民。国宝即调派中军游击一员及步战士兵两百名,并亲自坐镇六斗门营汛。查知附匪中大多迫于生计,因而采用剿抚并施之策,并广布线民,重赏检举者。通过攻心战术,瓦解匪帮,擒获匪首董六,很快就肃清了六斗门之乱。为使地方不再有匪类为患,乃召集地方乡绅,建立总巡、分巡、轮巡、会哨等巡查自卫制度,防止匪盗侵害,使台湾“盗敛迹、民居无警,兵民安揖”,海岛一度安定。国宝除操心军务之外,还关心民瘼,经常深入基层察访民情,关注民生,这一点可以从他在乾隆三十二年上奏的折子中看出。折云:“入秋以来,雨水沾足,晚稻成熟,查据各属具报渎防壹厅彰化、诸罗、凤山、台湾肆县,晚稻收成自捌分以上至玖分不等。通台匀算将及玖分,实为丰稔之年。至各属所种地瓜、花生、芒蔗杂粮均皆丰盛。现在市米价值上米每官石卖纹银壹两叁钱至壹两伍钱不等,地方宁谧,民、番乐利。奴才惟有时刻黾勉督察巡防。”国宝细心治理台湾从此折可见一斑。
  乾隆三十二年,甘国宝升任广东提督。离台之日,群众送“万民伞”和“万民旗”,扶老携幼到码头送别,并派代表同舟送至鹿耳门。他到广东上任后,忠于职守,对绥靖地方贡献甚多。当时南澳因灾歉收,甘国宝关心民瘼,捐俸赁谷,采运谷石,赈济兵民;广东惠州地区水患,水退米贵,他设粥厂,劝民平粜,使灾民渡过饥荒。次年,乾隆帝再次召见,三次问对,并细询家事,御赐亲手书“福”字及其他珍贵物品,并谕旨晋级,国宝返回广东任所后,因染固疾,乃奏请卸任。乾隆帝御批表示关切并予以慰留,同时还恩准其回故里省亲养病。国宝病体恢复后倍加勤勉,尽职尽责。
  乾降三十四年,甘国宝调任福建全省陆路提督。年逾花甲的甘国宝不顾年事已高,经常深人各地视察军事防备,了解民生民情。泉州干旱,虔诚祈祷,天降甘霖,地方士绅作诗歌纪其事;并在古田倡修汤寿桥、朝天桥;在厦门倡建天后宫;在泉州倡建玄妙观。此外,施棺舍药,埋葬无嗣士兵,送外地士兵遗骸回乡归葬。同时刊文劝善,所到之处,无不尽心尽力。泉漳水患及治理情况,在甘国宝于三十五年六月二十四日上报给朝廷的折奏中有具体阐述。
  乾隆三十六年三月,王添送在漳、泉交界的福鼎(覆鼻)山为乱,甘国宝立即调兵遣将,亲往督阵平乱。很快就将王添送及其党羽擒获,无一漏网。尔后,他在四月十三日给乾隆帝的奏折中详细奏报了此事。同年十月廿四日,甘国宝在巡阅上游营汛之后,本着实事求是、奖惩分明的态度,对诸营汛的情况具体分析,具折申报朝廷。
  乾隆四十一年,甘国宝已六十八岁,自感年老体衰,奏请陛见,要求准予解甲归里养老,乾隆帝召见并加封赐食,谕慰:“体尚虽健,正堪倚重。”回福建后,国宝奉命出巡福建八府,途经泉州时,因病不治而逝。朝廷追授荣禄大夫,葬于福州北关外猫儿山。
  甘国宝是一名儒将,他在戎马倥偬之余,还雅好文墨,留下不少书法和水墨画作品,其中有山水画和指虎画,尤以指虎画著称。《福建通志》记载(国宝)“善画虎,能传神鸷威”,他画的虎有伏虎、卧虎、蹲虎、腾虎、上山虎、下山虎等,千姿百态,威鸷传神。更为难得的是,他画虎不用毛笔,而是用指头沾墨,在宣纸上挥洒自如。他戏称自己的这一业余爱好为“指头生活”。他的画风粗犷、简练,不注重形似而注重神似。据说台北故宫博物院还保存一幅指虎画,屏南民间也保存两幅真迹。
  甘国宝虽生逢“康乾盛世”,但也遇多事之秋,他一生转战南北十个省份,屡立战功,深得乾隆帝赏识,视为心腹栋梁,曾多次召见、嘉勉、褒奖。甘国宝两度出任台湾挂印总兵,因治台有方,注意搞好汉族与高山族之间的民族关系,深得军民爱戴,至今仍将其祀于忠烈祠中。
  人物作品
  甘国宝四十多年戎马倥惚,却雅好文墨,擅长绘山水,尤工于画虎。其所画"指虎"形态万千,有走虎、伏虎、卧虎、蹲虎、上山虎、下山虎,都能"传其威鸷之神",栩栩如生。其画幅常署"指头生活"。今屏南棠口、漈下村各珍藏其指虎画一幅。
同年(公元170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776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