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山东省> 枣庄市> 台儿庄人物

张玉法

张玉法为

  张玉法,祖居台儿庄涧头集,1935年2月1日出生在一个较为富裕的农民家庭。幼年时,正逢兵燹天灾,到处充满饥寒与恐怖。民无安宁之日,学无安定之时。抗战胜利后,他才有机会读小学。
  1948年夏,由于战争,峄县中学计划南迁,来涧头集招生。当时,张玉法才刚读完5年级课程,以同等学力报考被录取,接着随校南迁,最后到了澎湖。
  张玉法在台湾读中学整整6年,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高中毕业文凭,并考入了师范大学史地系。
  在读大二时,张玉法协助同学撰写了中国历代战史史料。两年后,他参加中国历代战史的助编工作。这些都为他编书搜集了不少资料,并引起了他做研究工作的兴趣,他对“二十五史”的广泛接触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因此,他决定毕业后报考研究所,并为报考写了一篇论文,题目是《唐藩镇考》,约4万字。
  张玉法师大毕业后,报考台大历史研究所未果。面临着就业问题,按规定,师大毕业后要分到中学实习一年。在师大历史系主任沙学竣的帮助下,张玉法进入省立基隆中学实习。实习结束,接着应召服预备军官役。
  报考台大研究所的失败,并没有使张玉法气馁,他又考入了政大新闻研究所。在读新闻研究所二年级时,他拟定了题为《先秦时代的传播活动及其对文化与政治的影响》论文。在诸位老师的指导下,论文高分通过,并被推荐给嘉新基金会出版。在读政大新闻研究所时,为了生活,他仍在基隆中学任教。毕业后,他希望留在政大继续做大众传播史的研究,苦无机会。后以修习3年新闻课程的基础,报考新闻行政人员,结果以优等录取。但除花60元,换取了一个及格证外,却一无所获。万般无奈,他只好硬着头皮写了封自荐信,寄给曾经教授他中国近代史的近史所所长郭廷以,表示对研究近代史有兴趣,拟定某月某日带论文前往寓所拜见。郭廷以并未回信,他却按时前往。郭廷以并未让他进门,只说看看论文再说。一周之后,近史所来了通知。郭廷以约他面谈后,就安排他一个标点《四国新档》的工作。
  张玉法进入近史所的头几年等于学徒,做些档案标点、报纸剪贴、史料调查、口述历史访问等工作。郭廷以看他勤奋好学,便劝他利用余暇时间做20世纪的中国史研究。张玉法从此走上了中国史的研究道路。他研究的第一个专题是《清季的立宪团体》,欲透过清季立宪派的活动,了解现代中国的改革运动。论文写出,约30万字。郭廷以找人审阅后,认为可以出版,但张玉法觉得未有把握。就在这时,福特基金有资助近代史研究人员进修的计划,蒙郭廷以的推荐,张玉法就带着《清季的立宪团体》初稿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研究,兼读学位。
  两年留美,收益匪浅。张玉法归来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清季的立宪团体》整理出版。此时,他对这本书已具信心:一是对美国各大图书馆的藏书作了一次扫描,二是对中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作了广泛的了解。这本书是他研究中国现代史的奠基,通过这本书以及在哥伦比亚大学所撰写的《西方社会主义对辛亥革命的影响》,使他对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接着张玉法就着手对辛亥革命本身进行研究,题目定为《清季的革命团体》,从搜集资料到撰写成册,花费了3年时间,约40万字。此书于1975年出版。后不久,应李国祁、张朋园之邀,参加了《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研究1860—1916年间中国沿海、沿江各省的现代化发展)课题的研究工作,张玉法承担山东省的研究工作。他虽是山东人,但生长在内地农村,离开山东时不过14岁,对山东的印象不深。但每个人对自己的乡土都有潜在的兴趣,既然有机会研究,那是责无旁贷。在研究过程中,张玉法又产生了新的思想,便约同陶英惠、赵儒生等人,与山东-学校的老校长杨展云函商,请李国祁号召同学、同乡捐资办文献。在各界同乡的大力支持下,由张玉法等人主编的《山东文献》季刊于1975年6月20日创刊,现已刊行逾百期,发表文章逾千万字。
  张玉法同其他参加《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的人员一起,通过3年半的辛勤努力,分别完成了对粤、闽、浙、台、苏、鄂、湘、川、鲁、冀和东北三省等13个省区的研究。之后,由张玉法主持,依据1860—1916年间的区域现代化研究的成果,广泛探讨全国性的现代化的问题,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军事、行政和社会等方面。他本人所研究的题目是《近代中国的工业发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于1982年2月出版。美国《亚洲学报》发表了研究济南市的著名教授包德威的长篇书评,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人,大都有写书、编书和译书的经验。张玉法所写的第一本书,是他在政大新闻研究所的硕士论文《先秦时代的传播活动及其对文化与政治的影响》,于1966年由嘉新基金会出版;他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从北伐到抗战的报业》,收在1967年政大新闻研究所出版的《中国新闻史》里。此后,因为在台湾中央研究院做研究工作,又在各大学兼课,编书和译书的机会更多,有些是研究近代史所例行的工作,有些则是业余的兴趣。但张玉法认为,专著和论文大部分是象牙塔里的东西,读者群很少,社会影响不大,就利用学术研究的成果写教科书,先后撰写了《中国现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中国现代史略》等书,获得较大的社会反响。他在教学中感到学生课外读物不足,讨论问题和写研究报告很吃力,就决心编一套《中国现代史论集》,约王克文、朱云汉帮忙,分别搜集材料,请人撰写或翻译论文。多方努力,几经周折,10辑书出齐,费时3年。在此期间,张玉法还把历年发表的有关史学方法和观念的文字编集起来,题名为《历史学的新领域》。在哥伦比亚大学进修时,他还曾与李又宁博士合编了《清季革命期刊叙目选辑》和《清季立宪期刊叙目选辑》。李又宁博士还把张玉法的《清季的革命团体》中的一节《妇女—新生的社会力量》译成英文,发表在她所主编的杂志上。
  学术会议是推动研究工作的媒介。张玉法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提交论文,广泛交流。1978年3月,张玉法与吕实强、张朋园应亚洲学会的特别邀请,代表近史所《中国现代化区域研究计划》的同仁,前往该会报告研究成果。1982年,他与秦孝义等4人受亚洲学会之邀,参加其年会中特别举行的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讨论会。这次是海峡两岸学者第一次面对面地讨论问题,影响较大,海内外传媒争相报导。他先后提交的论文有《20世纪初年中国的农业改良》、《学者对清季立宪运动的评估》、《光复会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性质与意义》和《20世纪初年的自由主义运动》等。
  1975年8月,张玉法接任近代史研究所(台湾〉所长的职务。他的治所理念主要有4点:其一,延聘高学位、训练优良的人才;其二,注重人事编组,请热心同仁共同推动;其三,学术标准国际化;其四,让同仁开拓自己的研究空间,在行政上给予最大的支持。他任6年所长期间,大体依照上述的观念,使近史所大有发展。而在推动所务之暇,对自己的研究工作从不放松,6年出版专著3种、论文30余篇、书评5篇,出版套书3种。
  张玉法于1991年8月卸职所长,专任研究工作。1992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第19届院士。
  张玉法对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非常重视,自1989年起多次来大陆,除省亲以外,或参加学术会议,或应邀演讲,或拜访学术机构。1990年8月3日至6日,参加了在孙中山的故乡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举行的“孙中山与亚洲”国际学术讨论会;1993年4月8日,参加了在他的家乡台儿庄举办的台儿庄大战胜利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均提交了研究论文。他说:“研究中国现代史是个大课题,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海峡两岸的学者必须携起手来,开通风气,广泛交流,多出版研究成果,使海峡两岸真正成为中国现代史的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