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北省> 邢台市> 隆尧人物

徐养元

[清]

徐养元为[清]

  徐养元(生卒年月不详)。字长善,号所庵,清朝唐山县(今隆尧县大霍村)人。崇祯末年二甲进士,兵部主事。升为陕西省驿盐道,陕西按察使司佥事、兵备道,后调任湖广为湖北提学道。
  徐养元自幼在宣务山书房楼读书,和号称“天下独二魁”赵渔是同班同学。徐养元学习非常刻苦,品学兼优,每天早来晚归,所学知识过目不忘,倒背如流,常常与赵渔并列第一。他知书达理,乐善好施,并且特别孝顺父母,有事必先向父母亲秉报,征求他们的意见。父母乐意的事他想方设法去完成,父母厌恶的事他坚决不去做。母亲为使他成才,不让他操心家里的事,让他专心学习。但他知道母亲身体不好,总是在学习之余,偷偷下地干活,减轻母亲的负担。该去考试时,母亲不幸病重而死。他毅然放弃考试的机会为母亲守丧。守丧期满后,再次参加考试事,顺利的考中了进士。担任陕西按察使司佥事、兵备道。
  他在陕西做官时,清正廉洁,办事公正,不徇私情。有一年粮食收成不好,家里人吃不饱,劝他想想办法,从衙内或其它地方弄点吃的。他听说后连夜召开家庭会议,对家里人说:“衙内的东西是公用的,只有我的奉禄可用,更不能从别处弄粮食,咱们吃饱了,就多几个人挨饿的人,别无他法。”他坚持不收礼、不吃请,不偏听偏信,凡事多调查研究,多替百姓着想。他的一身正气,使当地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气正风清,祥和安乐。
  不久,朝廷派他到湖南当考官——学院大人。当地的才子、官员纷纷打听他是哪里人,当得知徐养元是北方人时,南方的才子和官员们就有些不屑,悄悄议论:“是北方人,还不知道学没学过《三字经》、《百家姓》呢”。徐养元听说后,只是淡淡的一笑说:“好啊,我要考考南方的才子、官员们,看看他们的才气如何?”第二天,徐养元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他拿了一根木棒,木棒上面再楔上一把斧子。然后放到这些南方的才子、官员面前,说:“这就是今天的考题,开始做吧。”在场的人全都面面相觑,大眼瞪小眼,一头雾水蒙住了。这算什么题目啊,大家百思不得其解,没有一个人能做上来,全得了零分。徐养元看此情景说:“这个题目叫‘断杆木’,它是《四书五经》里的一个题目。”一句话说的大家茅塞顿开,后悔当时想不起来。徐养元又出了几个经书里面的题目,很少有人回答上来。大家又反过来请教了徐养元一些问题,徐养元也都一一做了解答,没有半点差错。从此,他们对徐养元心服口服,刮目相看。
  到湖广任职时,徐养元就听说在这里当官谁当谁富。他到任后坚决杜绝吃请收礼,狠刹歪风邪气,树立勤政为民的官府形象。并制订了官员十不准条例,违反者一经发现就地免职。在他身体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下,社会风气明显好转,百姓交口称赞。
  次年,太夫人病重,腹疼难忍,不久离世,徐养元辞官回家,守孝三年。他在家里写书教人,与同学赵渔共同编撰《四书集说》·二十八卷,著有《抄注行世》。并根据程朱语录及大全蒙引等,用浅显易懂的话编集成《二言集说》,又用程墨的书法教学生,一时慕名前来学习的人很多,有的从很远的地方前来求学。他的许多学生考上了秀才、举人和进士。很多年以后,都还称赞他为徐夫子。
  徐养元非常尊崇佛教,倾力保护民间文化遗产。一年,汦水河发水冲坏城墙,冲毁很多庙宇,他拿出多年教学的积蓄1800两银子,用于维修城墙和庙宇。隆尧县(唐山县)为尧帝的首封地,两汉皇帝自称是尧的后代,曾在尧山顶上修建尧祠,供奉尧帝。元代大德年间,当地官民对年久失修的尧帝庙进行了扩建和重修,并特地在庙前刻立了唐帝庙碑,到延佑4年,又增修了舜禺配享殿,并立碑纪念。到明嘉靖四十五年,尧帝庙废毁,当地县令考虑到尧山顶上山高水缺,并且交通不便,又将尧帝庙迁到了庙会兴盛的北峰,使尧帝得到更多人的朝拜。明朝未年,徐养元认为“帝尧为唐邑首祀”,不宜与佛教、道教混杂在一起,又将尧帝庙迁建于南峰,知县郑崇图特地为尧帝庙“置田三十亩,以供焚修扫除之役”,即专门用30亩地的收入,供一大批人看管保护尧帝庙。徐养元请同中进士的赵渔,在尧山顶尧帝庙前的山石上刻写下高达66米的“天”字,下署“邑人赵渔为帝尧题献”,充分表达对尧帝的崇敬和赞扬。他还拿出积蓄,在北峰修建了“书房楼”、“三天阁”,将尧帝神化,与玉帝、孔圣人供在一起,同称为三天神,香火非常旺盛。朝拜的人进入尧山,远远的就能看到尧帝庙,金碧辉煌,庄严巍峨,增添了尧山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民间庙会文化的色彩。
  徐养元不仅教书育人,著述立说,为家乡尽力尽责,而且还乐善好施。他教育家人要减省节约,不要乱花一分钱。他自己更是草鞋布衣,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但他如果得知谁家有困难就会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伸手帮上一把。他的姑姑嫁给宁晋县的李某,姑父生病英年早亡,留下一对幼小的子女无力抚养。徐养元闻讯后,把姑姑一家接到了自己家中,像对待自家的老人和孩子一样精心照顾,好吃的、好用的都紧着姑母家的孩子,这一住就是三十多年。期间姑母家的闺女出嫁,儿子娶妻,他都一手操办,让姑母放心。姑姑去世以后,他厚葬姑母,守孝三年。汾州有一位姓牛的良家女子,因为兵变,被迫落入娼门,徐养元用80两银子把牛姓女子赎出,并拿出路费送其回家,同时花40两银子将晋阳一女子赎出送回。两人感激的跪地相谢。明朝末年,发生大面积饥荒,他家虽不富,但是每天施粥济民,施药疗疾,施棺木葬无归之人,做好事不计其数。徐养元去世后全城百姓自发的都去祭奠他,送葬的队伍排成了一条龙。多年以后提起徐养元的名字,大家都还称赞不已。
  大霍村   大霍村位于隆尧县城西部10公里处,东临赵辛线南临s327省道。1953年建乡,1958年公社化时属大霍公社,1961年析置尹村公社,1984年改建乡制,1987年7月废乡设镇。该镇所属行政村:西尹村、东尹村、田村、王村、彭村、大宁铺、屯里、大霍、染红、杨村、南西董、良村、霍庄、北小霍、西侯、东侯。 解放前大霍村归尧山县,1938年六月,尧山县设三个区,第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