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浙江省> 湖州市> 长兴人物

叶高翔

叶高翔为

  叶高翔,1958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原杭州大学物理系,1988年在该校获硕士学位,1994年获浙江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任教授,1999年任博士生导师。先后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物理系做访问学者,在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作学术访问,在德国jülich研究中心从事合作研究。
  从事凝聚态物理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曾参加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研究项目,独立主持并0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薄膜的非平整表面效应机理研究”。在国内外一流学报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叶高翔老师曾说:“我是在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从事我最喜欢的工作。”他所指的“最好的地方”是杭州,“最喜欢的工作”是物理学研究和“教师”这个职业。
  如果说把叶高翔老师自觉投身于物理研究原因说成是兴趣爱好,那么促成他在研究领域有所建树的原因就远非“兴趣”那么简单了。
  叶高翔认为自己“我不是一个聪明人,”“智力一般,”“如果说我现在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就的话,那也只是因为我的刻苦,而不是聪明”。
  1982年本科毕业后,叶高翔留系任教,开始了他边工作边学习的生活。那时的叶高翔经常是刚刚完成自己的研究生课程又匆匆登上讲台,给本科生上课。攻读博士学位时,叶高翔的女儿已经出世,他既要照料女儿,又要自己念书,同时还要给学生上课,其中的艰苦常人难以想像。他的勤奋刻苦,让许多人称赞不已。
  叶高翔念博士的一个暑假里,一天他的导师因为乘飞机从国外回来时间尚早,便绕道到实验室里看看,只见在那个酷暑的早晨,还不到七点,叶高翔就已经在里面开始了实验。老先生对叶高翔的勤勉不绝口。
  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科研工作上路之后,他的勤奋“有增无减”。在德国研究访问的冬天,叶老师每天晚上下班后,从位于森林深处的研究所骑车出来,必经一条没有路灯的小路,四周一片漆黑,叶高翔只能凭着感觉往前骑,在寒风中行车40多分钟回到居所,叶高翔发现自己的眉毛、头发全白了,结了厚厚的冰。但是,相比较于对物理的热爱,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注重工作效率、作风严谨的美国和德国,他严谨踏实的工作得到了外国同行的认可。几年后,当叶高翔的研究生来到老师曾经工作过的Jülich研究中心学习时,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对他说:“叶”在他们那儿树立了一个“successfulexample”(成功的典范)。
  在国外的研究,使叶高翔对其他民族开拓创新的学风有了深入了解。相比之下,他看到近代中国在科技方面落后于世界存在的问题。正如叶高翔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讲的那样:“我们民族在近代的创新精神是不够的。”
  国外的见闻让叶高翔生了不少感触:在美国华盛顿的世界航天博物馆参观,开门就看见以我国古老传说“嫦娥奔月”为内容的巨画。旁边的注释写到:“这是来自古老中国的人类第一个周游太空的想法”,而后面的展览却鲜见与中国有关的内容。
  叶高翔对近代中国的科技深有感触。他说:“近代,在世界级的发明家名单中,中国人的名字太少了,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中国人的学风问题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身兼科技工作者和大学教授两职的叶高翔,从此便特别注意在科研和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
  其实早在选择“液体表面镀膜”这一研究课题,叶高翔独特的思维就为他提供了这样一条独特的研究道路。以当时的条件,液体表面镀膜的实验绝大多数实验室都有能力和条件做,但大家都认为要把金属原子放在液体表面是不可能的。而叶高翔正是走了一条别人都认为不可能的路,而且还取得了成就。
  随着研究的深入,叶高翔对思维的独创性也愈来愈重视。在采访中,叶老师说:“设备是第二位的,而人的思想才是第一位的,一流的重大发现未必在一流的实验条件下得到,但一流的发现一定要在一流的思想指导下才能完成”。对于国内实验条件差、资金紧缺等大多数科研工作都会遇到的问题,叶高翔自有一番独到的见解:实验设备对于科研工作十分重要,但决非必要条件。
  在德国时,叶高翔曾到一位科学家的实验室参观,这位科学家在世界上最早拍摄到水分子的照片,他自豪地指着仪器、设备对来访者介绍说:“这些都是我自己制造的。”这对叶高翔启发很大。他想,用人人都具备的条件作研究,自己有的成果别人未必没有,而要进行开创性的实验,就只能靠自己创造条件。设备、资金自己不能解决,就只能永远依赖别人。
  采访中叶高翔说,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够再干20年,拿出一些“像样”的东西。虽然科学无国界,但发明权有国界,中国人应该为人类的文明进程留下自己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