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湖北省>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利川人物

刘应崇

[公元1875年-1934年]

刘应崇为[公元1875年-1934年]

  刘应崇(1875~1934),字崧生,利川元堡乡花秋人,辛亥革命志士。
  1875年出生于利川县都亭里东七保。他7岁启蒙入学,稍长,攻读四书五经,还兼习武术与弓马射箭。1906年刘应崇考入两湖总师范学堂。在校期间,结识了学界同乡同学牟鸿勋、苏成章、黄人本和军界人士,甘绩熙、邱前模等,并交往甚密。1911年8月刘应崇在两湖师范毕业,10月随同学黄人本一起参加武昌首义,从此投入革命洪流,参加推翻满清的斗争。武昌首义爆发时,与同学一起直奔楚望台,协助军校同学守卫军械库,进攻督署的战斗打响后,和黄人本一起,为攻打督署的第二十九标蔡济民部运送弹药,收集棉衣棉被和煤油,为攻打部队照亮。继随蔡济民攻占布政使衙门和藩库。1912年湖北革命实录馆成立后,刘应崇任实录馆收发,1913年实录被撤销,所办稿件移交谢石钦馆长处理。
  1914年春,他与长子刘天香一起去到武昌,父子同进他读书时实习的纺纱局、织布局工厂学习纺纱织布,钻研纺织铁机的使用,修理技术,学习时间达一年之久。
  1915年刘应崇在武汉买1尺、1尺2寸白布铁机两架运回利川,安装在县城小东门。请织布工4人,按织机台时产量,年产折布200~350匹。开张头两年,销路较好,铁机织出的布较木机布质量更好,效率更高,由于利川交通被塞,棉纱来源渠道单一,仅靠调查换手工纺车纺出来的线织布,质量较差,更重要的是资金短缺,纺纱、印染配套设备跟不上。加之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无法继续开工生产。
  1928年,利川县成立禁烟( )察缉处,聘刘应崇为该处文牍兼事务职,他尽职尽责,机构撤销后回家赋闲。1933年在花秋岭设馆教书,不计报酬多寡,仅够糊口。1934年10月溘然逝世,享年59岁。
同年(公元187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3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