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辽宁省> 沈阳市> 法库人物

毛芝荃

[公元1902年-1982年]

毛芝荃为[公元1902年-1982年]

  毛芝荃,字羽鹏,1902年2月27日生,奉天省(今辽宁省)法库县蛇山沟村人。虽然毛家世代为农,却都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毛从小由他的祖父施以启蒙教育后入私塾读书,读过书的他便有了从戎的理想。
  毛芝荃因在抗日战争中战功卓著,被国民政府授予“青天白日勋章”一枚,也是第140位得主。他生在东北,转战大半个中国,戎马一生,抗日、远征、援越,概括起来可以用“百战沙场碎铁衣”来形容。
  1922年,他初入军旅,被分配到奉天陆军第六旅(旅长郭松龄)当卫生兵。
  1925年,郭松龄反奉(毛当时任中士班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随同部队行动。郭氏兵败后,部队又重回奉军序列,并接受张学良的改编,毛芝荃所在的第80团团长改由周福成担任。不久,因他反对连队中司务长的-行为而向连长举报,未料连长与司务长串通,派人将毛殴打一顿,不服气的毛芝荃决定夜闯团部,向团长周福成告发。周福成经过调查,在确认他所说属实之后,将涉案人员全部撤职查办,并集合部队向全团通报了他的事迹,当即提升他为准尉司务长。从此之后几十年的从戎生涯他便长期在周福成麾下效力,并得周氏提拔官至少将,深得其信任。
  由于毛芝荃作战勇敢,逐步被提拔为少尉排长、上尉连长。1928年11月底,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加入国民政府,于是他成为了一名国民革命军的军官,并加入了中国国民党。
  1931年,毛芝荃入东北讲武堂深造,时值日军发起“九·一八”事变,他奉命提前毕业。由于日本特务机关在天津策划了便衣队暴-动,毛芝荃在奉命随部移驻大沽口后,又率领全连改穿保安队制服进入天津市区执行警戒任务。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后,他所在的团于2月15日改称第113师(师长李振唐)第639团(团长周福成),他仍任上尉连长,并戍守大沽口,以防日军由此强行登陆。后升任683团(团长赵绍宗)第1营少校营长。同年10月,被师长周福成保送入军校高等教育班深造。毕业后不久,毛芝荃升任684团中校团副。1936年4月9日夜,张学良在肤施秘密会见了中共代表周恩来和李克农,毛芝荃所在的684团奉命在 担负警戒任务。西安事变发生后,他所在的684团奉命在六盘山严密布防,以防国民党主战派胡宗南部的进攻,直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7年6月,第129师奉命改编为第116师(师长周福成)第348旅(旅长赵绍宗),属第53军序列。毛芝荃所在的第684团改称第696团(团长王理寰),他仍任中校团副。
  1937年7月,日军悍然挑起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第116师奉命北上参战,为保卫保定、涿县,奉命担负永定河右岸之永清地区的守备任务,毛芝荃所在的第696团作为师预备队机动使用。9月14日,日军第14师对永定河沿线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永清守军第346旅不支,周福成急命第696团投入战斗。团长王理寰接到命令即命毛芝荃亲率两营先行增援346旅,经过激战,毛芝荃夺回了346旅丢失的南格庄附近阵地,暂时稳定了防线。入夜后,第696团奉命随师主力撤往霸县,再退大清河南岸之新镇占领阵地,在掩护完成第2集团军主力撤退之后,在辉县百泉休整。
  1938年1月,第116师奉命向汤阴发起进攻,以拖延日军的进攻速度,为第1战区主力部队的撤退争取时间。根据周福成的部署,毛芝荃所在的第696团仍作为预备队使用。由于日军装备精良,且早有准备,第116师和第130师的左右两路进攻始终无法取得进展。第53军军长万福麟见战况陷入僵局,遂命令所属两个师撤出战斗向淇县撤退。但此时116师已被日军包围,无法及时撤退,周福成命损失较少的696团担负突围的主攻任务,毛芝荃不辱使命,借用夜色突袭日军防守较为薄弱的阵地,成功使116师突围而出。当116师抵达淇县后,日军已尾随而至。周福成又命令第696团坚守阵地,掩护师主力向长春岭撤退。第696团团长王理寰亲上一线督战,不幸眼部中弹被送下火线,部队遂由毛芝荃指挥,以惨重的代价继续阻击日军,待53军主力部署完毕后,他方率残部向116师主力会合,由于日军攻势猛烈,第696团又随主力继续向焦作撤退,最后因与战区长官部失去联系而转入太行山,在第18集团军的领导下与日军游击作战。
  1938年6月,第116师移驻湖北麻城,随即又奉命守备阳新。9月19日,日军在接连攻占马当、富池口之后,波田支队对阳新又发起了猛烈进攻,毛芝荃指挥所部顽强抵抗。当10月18日奉命放弃阵地时,全团仅剩400余人。由于第53军在阳新地区损失惨重,万福麟在命令所属两个师合编为一个战斗团后,掩护军骨干人员撤退。其中第116师所编的战斗团由他指挥。毛芝荃出色的完成了掩护任务,此举受到陈诚嘉奖,他所带的战斗团即以“毛团”著称。
  同年12月,毛芝荃担任第116师第348团上校团长。自1940年1月起,“毛团”经常奉命渡河深入敌后袭扰日军补给线,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1943年2月,他随部调往云南弥渡被编入远征军序列。两个月后,在周福成的争取之下,卫立煌感念53军这支仅存的张学良东北军旧部,为53军配备了美械。他随部前往印度加尔格达接受美国顾问的军事训练,在完全掌握了美械使用要领之后,他的部队在同年10月正式装备美械,使该团战斗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1944年4月19日,第53军根据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所拟《远征军策应驻印军作战指导方案》的内容,被列为一线部队开始了对滇西日本驻军的-准备。26日,第348团在保山以北老蕾街的攻击位置集结完毕。5月11日拂晓,第348团作为第116师的先头部队开始强渡怒江,对岸日军发现中国军队的行动后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毛芝荃沉着应对,在将部队带过江后即向盘踞唐习山、大坪子据点的日军发起了猛烈进攻,经四天激战,将两地攻克并全歼守军。当第130师在进攻江宜街受挫后,周福成亲调第348团予以增援。6月21日,当348团赶到江宣街战场时,张儒彬的346团一个营已经攻下该地,毛芝荃立即命令部队投入战斗,配合第346团攻占江宜街。7月2日,第53军各部兵临腾冲 ,第349团奉命配合第346团进攻腾冲以东高地的日军据点,第346团在 进攻时损失惨重,进攻数日无丝毫进展。师长赵滇藩即改以348团担负主攻任务。毛芝荃受命后请求调工兵营实施爆破作业,8月2日,工兵营在348团的火力掩护下成功逼近城垣,并在南门东侧成功炸开缺口。毛见爆破成功,即指挥部队蜂拥登城。日军疯狂实施反扑,348团和工兵营与日军展开激烈肉搏,并在347团和第130师一部的陆续增援下于1天后成功攻入城内,旋即又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巷战,此时第54军和第130师亦攻入城内,两军终于在9月14日完全占领腾冲,日军联队长藏重康美剖腹 ,残部在突围时又被130师390团全部歼灭。
  11月15日,毛芝荃在稍事休整后又奉命配合友军收复芒市。12月28日,再次投入到畹町作战中。348团作为116师的先头部队猛打猛冲,先后攻占蛮信、蛮良等地。随后又配合第130师攻占卢拉山、目岗。1945年1月5日,他率部强渡龙川江,并迅速占领大青山。日军第四联队以一个中队的兵力对大青山实施-,348团坚持顽强作战,未使日军得逞。一天后,日军再接连两次发起进攻,又被“毛团”击退。1月7日,发疯的日军联组连续发起七次进攻,“毛团”始终未让日军得逞。1月9日,日军增兵至1200余人,又接-起猛烈进攻。348团在经过腾冲战役之后,已有相当损失,此番又经激战,全团伤亡已逾三分之二。所幸,正当危急之时,毛芝荃得到了第347团一个营的增援,终于守住了大青山阵地。
  1月15日,毛芝荃接到了-的命令,遂与347团互相配合对当面日军发起攻击。20日,当畹町被第118师攻占后,348团正面的日军也随之溃败,于是他命令所部快速追击,给日军以重创。由于他在滇西-中表现出色,有勇有谋,所部-连捷,国民党政府于5月25日授予其“青天白日勋章”,是该勋章的第140位获得者。抗战胜利后,又颁发给毛芝荃“胜利勋章”(1946年10月10日)一枚。
  1945年2月,第348团随部开赴昆明西郊整补,同月19日,毛芝荃晋升为陆军步兵上校,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他于10月中旬随部开赴越南接受日军投降,进驻河内。1946年3月15日,奉命徒步回国。
  1947年7月,毛芝荃升任暂编第130师少将副师长。1949年3月,已经是第八兵团司令官的周福成经过争取,得到了东北第二守备总队的新番号,并由他担任该部少将总队长。
  1948年10月下旬,东北解放军在将国民党军沈阳 据点一一拔除之后,将沈阳团团包围。此时,毛芝荃将总队部移驻南五马路。随着国民党政府在东北的败局己定,驻沈国民党军各部为谋求出路,纷纷与解放军接头。当130师师长王理寰在23日与毛芝荃洽谈不抵抗事宜时,毛表示同意,并命参谋长对所属各部下达“当解放军接近时,不准开 ,要想尽一切办法与解放军联系”的指示,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1950年初,毛芝荃最终定居香港,被推举为东北旅港同乡会会长兼同乡会有限公司董事长。
  1982年2月7日,毛芝荃因尿毒症在香港九龙伊丽莎白医院去世。毛芝荃生前曾撰有《八年抗战的回忆》和《临大节而不可夺志的周福成》等文。
  毛芝荃的一生,是一幅精彩壮美的历史画卷,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革命史诗。做为一名国民党军官,他有革命的谋略,也有军人的气节、民族的大义。抗日战场上他睿智、沉着,不畏艰险;援越战场上,他坚韧、果敢,临危不惧;特别是为了沈阳的和平解放,他一 没放,使沈阳的城市和人民生命财产没受到损失。他是一名爱国军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同年(公元190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2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