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江苏省> 苏州市> 吴江人物

吕纯如

[明][公元1580年-?,明代兵部尚书]

吕纯如为[明][公元1580年-?,明代兵部尚书]

  吕纯如(1580—?)字孟谐,吕家栅人。后迁居吴县横山之徐家坞(今苏州市虎丘区横山,又名城湾村),在此购地筑宅,宅名“南宅”,中有“四宜堂”,是观湖山赏胜景的最佳位置。他于明万历年间参加举人考试时落榜。在礼部当官的沈璟返乡家居时调来吴江考生的试卷阅看,发现吕卷很出色却未取,便向郡、院两级建议,让吕进行复试,结果取得好成绩,成为万历丁酉(1597年)科举人。万历二十九年辛丑(1601年)科进士,列张以诚榜三甲廿二名。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授河南偃师县知县,调河南洛阳令,仕至兵部尚书。晚年在“南宅”设馆授徒。曾刊刻明王觉、胡一愚撰《明音》、董应举撰《崇相集》。
  据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偃师县志》记载,吕纯如“知政体要,以条教化民,躬劝农桑”。此外,他还遍访偃师境内古迹,立祠立碑,以志不朽。
  踏勘古迹
  在踏勘古迹时,吕纯如意外发现了唐代杰出文人、政治家、军事家和书法家颜真卿的墓。经过一番考证,他确定颜墓为真,欣喜之余,立即为颜真卿墓立碑并撰写《唐太师颜鲁公真卿墓碑记》。该碑及碑记保留至今。
  碑上刻了《唐太师颜鲁公真卿墓碑记》。“记”中说:“余不侫,承乏西亳(指偃师),搜求往代故迹,而公墓在城(指老城)北一里许,乃为愚民所蹂躏,第见荒烟白草,孤冢岿然而已。因为剪其蓁芜,树之贞珉。而因制不腆,以识九京于不忘云。
  在《唐太师颜鲁公真卿墓碑记》开头,吕纯如表达了对颜真卿的敬意:“不佞尝读唐史,至颜鲁公死节事,辄唏嘘呜咽泣数下,未始不嘉其烈而悲其遇,惜其工于国而疏于身云。”(译文:“我曾读过唐史,读到颜真卿死节的部分,总是忍不住多次伤心落泪,为他的壮烈赴死感到骄傲,为他的不幸遭遇感到难过,为他报国捐躯的行为感到惋惜。”)。该碑高1.75米,宽0.6米,厚0.15米。碑文共951个字。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偃师知县汤毓倬对颜真卿墓再次整修,当时的河南知府张松孙题写了墓碑,碑高1.45米,宽0.6米,厚0.17米。1996年,偃师市山化乡(今山化镇)政府对颜真卿墓进行了整修,并建立了颜真卿纪念馆。
  新建二程夫子祠
  为了教化民众,吕纯如还组织新建了二程夫子祠。“二程”指程颢、程颐兄弟,他们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创立的哲学理论,被称为“洛学”,后发展为“宋明理学”。
  吕纯如对二程极为推崇,他在《新建二程夫子祠记》中写道:“有宋之真儒辈出,我程氏伯淳(程颢)、正叔(程颐)两夫子接踵并起,相与周(敦颐)、张(载)、邵(雍)、朱(熹)诸贤,倡明道学于伊洛嵩邙之间……今其语录俱在,琅琅可考。其大者,辨异端似是之非,开百世不解之惑,芟(shān,除草)圣学榛芜(zhēnwú,形容荒凉的景象)之路。自尧、舜、姬(周公)、孔(子)以来,千四百年不绝如线之统,如揭日月而重新,而两夫子之功德,又岂在孟夫子(孟子)下哉!”
  提倡“学古适用”
  在偃师期间,吕纯如还根据县城北部邙山的凤凰形状,在邙山之上广植柏树,以便使其更像凤尾。且不说吕知县的这种做法是否迷信,在吕纯如之后,偃师人文的确兴盛起来,后世偃师人将这一功劳记在了吕纯如名下,认为这是吕知县打造的“凤尾”起了作用。
  吕纯如后来出任洛阳县知县,他撰写有《学古适用篇》一书,共91卷,将从古至明代“凡前事之可为后法”的事件,分类编次为91门,中间附有他的议论。
  撰有《学古适用篇》九十一卷,该书是编采前代至明凡前事之可为后法者,分类编次为九十一门,亦间附以论断。
  前有自序,谓冯慕冈《经世实用》,义在宪章当世,而明以前存而不论。冯琢庵《经济类编》,罗列虽多,间或不适於用。万思默《经世要略》,其扬榷者止於就人汇事,未尝就事求人。兹编大意,仿三书之体,而所列事迹则以适於用者为主。然事变靡常,情势各异,譬之古方今病,贵於临证详求,亦未可执以一定之法,遽谓之适於用也。
  汾湖高新区(黎里镇)   黎里镇位于吴江县城东南30公里处,是一座保存较好的典型江南古镇。镇为一河两街,两岸保存下来的大多是明清建筑的二层楼房,铺面店堂毗连相接。古镇又一特色是它长长的驳岸,全部用介稽石垒筑而成。几百年过去了,仍是那么齐整坚实。驳岸边嵌着300多根石栏,其中精致的象鼻石栏如金石家手下的印章,方寸之间而趣味无穷,既是系船的极好设施,又是珍贵的艺术佳品。黎里还是著名爱国民…… 详细++
  
同年(公元158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明代兵部尚书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