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浙江省> 宁波市> 余姚人物

骆用卿

[明]

骆用卿为[明]

  骆用卿,生卒年不详,字原忠,浙江余姚人,精通堪舆之术,为十三陵的主要选择家。早年游学不第,以经术设馆授徒,弘治辛酉(1501年)举人,正德戊辰(1508)进士,历任兵部员外郎,侨居通州。嘉靖年间,经大学士张俘敬推荐,骆用卿为明世宗朱厚熜在昌平天寿山十八道岭选择了陵寝所在,此岭后被赐名阳翠岭。工诗,《题韩信庙》被李献吉(梦阳)推崇为“淮阴庙绝唱”。
  据《浙江通志》,骆用卿,浙江余姚人。明正德三年进士,历官兵部员外郎。嘉靖年间建初陵,大学士张孚敬、尚书汪鋐交相举荐他,他择吉地,具图说以进,后来按照他的规划,修建了永陵。骆用卿一辈子怀才不遇,曾叹曰:天生骆某,乃以地师终也。人不能尽其才,作为堂堂进士,只以地师扬名,这是骆用卿所抱撼的。
  明永陵
  明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明世宗朱厚熜,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十日生于兴王府,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嘉靖。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逝于乾清宫,享年60岁,谥“钦天履道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次年三月十七日葬永陵。
  骆用卿在嘉靖年间以通晓风水术闻名,他来到天寿山后,外观山形,内察地脉,为世宗选择了橡子岭和十八道岭两处吉壤。随后,世宗就带领从臣和钦天监官员到骆用卿为他选定的两处吉壤察看。看后,觉得十八道岭风水最佳,决定在那里建陵。但还不放心,又派人到江西一带找来著名风水师杨筠松、曾文迪、廖三传的后人再次察看。最后十八道岭被确定为建陵地点。世宗嫌十八道岭山名不雅,下诏更名为“阳翠岭”。嘉靖十五(1636年)四月二十二申时,浩大的陵工开始了。世宗皇帝亲自主持了祭告长陵的典仪,武定侯郭勋、辅臣李时奉命总理山陵营建事宜。在这一天动工的还有其他七陵的修缮工程、长陵神道甃石以及石像生加护石台等工程。在营建过程中,世宗打算按照长陵的规制进行营建,却有不好把话说明,就虚情假意地对大臣们说:“陵寝之制,量仿长陵之规,必重加抑杀,绒衣瓦棺,联所常念之。”大臣们对世宗的话心领神会,送给世宗御览的陵寝设计图只比长陵规模略小,因此很快得到世宗同意。
  大约经过7-11年的经营,永陵营建大体告成。建成后的永陵与前七陵相较,确有独特之处。首先,是规模宏大。在古代,陵园规模的大小,取决于陵园殿庑、明楼及宝城规则。按照《大明会典》的记载,永陵宝城直径为81丈,裬恩殿为重檐七间,左右配殿各九间,其规制仅次于长陵,而超过献、景、裕、茂、泰、康六陵制度。其裬恩门面阔五间则与长陵相等,其后仅定陵与之同制。另外,永陵的方院和宝城之外,还有一道前七陵都没有的外罗城,其制“壮大,甃石之缜密精工,长陵规画之心思不及也”。外罗城之内,左列神厨,右列神库各五间,还仿照深宫永巷之制,建有东西长街。《帝陵图说》曾记载这座外罗城的由来:“永陵既成,壮丽已极,为七陵所未有。帝登阳翠岭顾工部曰:‘朕陵如是止乎?'部臣仓皇对曰:‘外尚有周垣未作'。于是周遭甃砌,垣石坚厚,壮大完固。虽孝陵所未尝有,其后定陵效之。”当然,这段文字系出自传闻。因为按《明世宗实录》卷一八七的记载,当时夏言等人拟定的永陵陵寝制度,是按照世宗的旨意,把皇妃从葬之式与陵园制度一体考虑的。更确切的说,世宗皇帝是想把自己的妃子们也葬在自己的陵园内(虽然不是一个玄宫内),于是,夏言等人设计了外罗城,以便将皇妃们埋葬于外罗城之内,其布葬的位置则拟在"宝山城之外,明楼之前",亦即明楼前左右宫墙之外,左右相向,依次而袝。后来,世宗的皇妃们的墓窒虽然没有按原议定的方案,修在外罗城内,但外罗城则按原定计划修建了。永陵的砖石结构的明楼,造型新颖的圣号碑,别具一格的宝城城台设计,以及宝城墙花斑石垒砌的城垛,裬恩殿、裬恩门“龙凤戏珠”图案的御路石雕也都是以前各陵没有的,这些作法后来为定陵所效法。由于永陵用料考究,规制宏阔,明隆庆《昌平州志》称其“重门严邃,殿宇宏深,楼城巍峨,松柏苍翠,宛若仙宫。其规制一准于长陵,而伟丽精巧实有过之”。永陵的建成,耗费了大量国库银两。据《明世宗实录》记载,当时参加营建永陵的三大营官军有4万人,再加上嘉靖十六年(1537年)正月陵区内新行宫和圣迹亭的兴工,以及皇宫内外工程,每月费银不下30万两。但当时工部库贮之银仅有百万两,修陵经费十分困难。为此,世宗只得采纳大臣们的意见,用广纳事例银的办法,以济陵工。
  高坡异纂
  骆用卿为南海令日,有道士翁藏拙从武当来,寄居白雪山寺中。凡七日一食,食必兼数人之物,余六日饮水而已,以此为常。用卿叩之,天文地理,-服饵之术,无不精晓。会岁大旱结坛祷雨,如期沾足,赠以金帛悉不受。用卿间以黄白之事为请,道士即以足就地蹴泥淖置火中,随意以钢铁投之,悉化金液流出。一日用卿方论道,坐中遽起言适有紧急公文,将移新会。顾偶忘之道士即请收公文,及用卿手书纳怀中。时新会令为徐干默坐移时,探怀0干报缄及印信公文俱在焉。用卿始大骇异。旦暮虔拜请教道士曰:“君惟地理一事,稍可指授,若天文则有国禁。-则剥丧既多,且必不能弃人间事,无徒自苦也。”遂携用卿登山,指示龙脉沙水,起伏向背之势,其言甚略。不久用卿以朝觐至京,道士亦去不复至。后用卿遂以地理之术名天下,尝至武当物 ,竟无知藏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