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梅州市> 大埔人物

黄长夏

[公元1882年-1961年]

黄长夏为[公元1882年-1961年]

  黄长夏(1882—1961),字炳南,光德镇沙坪村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因家庭贫困,小学未毕业,15岁就开始替人砍树做杂工。25岁那年(1907)他创办了“三和”瓷厂,因此,人称他为“黄三和”。
  “三和”瓷厂从创办到1956年并入县陶瓷专业联社,整整50年。办厂初期是一间设备简陋面积仅有几十平方米的小工场,后发展为拥有12间厂房、占地10Q0多平方米、50多个职工的大厂;产品由单一的碗类普通瓷发展为成套餐具、茶具、杯碟、壶类等50多个品种;成型工艺技术由单一的手拉坯发展为石膏模注浆成型。黄长夏和他的两个弟弟长班、长三都是瓷业行家、技术能手,兄弟三人分别从事瓷厂的原料、成型、窑场等主要工种。
  他熟悉业务,对技术精益求精。生产过程中,他坚持做到精选优质原料,精心配制坯釉,认真制作,并严格执行检查验收制度,保证每个生产环节都合乎质量要求。他除了非常重视提高和发展原有制瓷技术和传统产品外,还不断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引进,学习各种形式的制瓷方法,试制和仿制新产品。民国22年(1933)他选派技术人员到广州勷勤大学学习制瓷先进技术,在大埔首先采用石膏注浆新技术,生产工效比手拉坯成型提高七八倍,从而使瓷器的产量和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30年代,三和瓷厂生产的薄胎白玉令杯,洁白透明、薄似蛋壳,每只仅有1.8钱至2钱重,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虽然价格比其他厂的同类产品高10%左右,还是招揽了各方顾客,港商亦纷纷前来洽谈订货。民国23年美国商人也曾到该厂考察和订货,产品远销到美国、日本、泰国、缅甸、马来亚等国家。
  他见识过人,经营有方,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使该厂生产始终持续地增长。民国26年(1937),日军侵华,汕头沦陷,海口-,销路阻塞,各瓷厂纷纷倒闭。他当机立断,及时全部转产内销瓷,加强厂内经营管理,并通过各种渠道推销产品,使生产仍有所发展,每月保持烧3焙窑,月产瓷180多件。
  他很讲求信誉,遵守商业道德。向他要求订货的客商虽然很多,产品长期供不应求,但他却从不乱提价。他与客户签订了成交合同,就千方百计按期付货,保证合同兑现。
  “三和”瓷厂于1956年并入县陶瓷专业联社后,改称为联社下属的沙坪工场。1958年,县又将该工场迁到高陂新厂,转为国营企业。当时,为迎合用户对名牌产品的要求,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厂名仍定为“三和”瓷厂。1959年,“三和”瓷厂得到华侨的热心投资,扩建厂房,增添设备,改名为大埔县华侨瓷厂。
  黄长夏办厂50年,为大埔瓷业直接或间接地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试制和推广了一些新产品,为发展大埔瓷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1961年他在家病逝,享年79岁。
  同年(公元1882年)出生的名人:

钱家治 (1882~1969) 教育家 浙江省杭州
杨俊德 (1882~1948) 甘肃省兰州西固区
齐以礼 (1882~1916) 陕西省西安长安
王承吉 (1882~1944) 浙江省湖州长兴
李雁湖 (1882~1934) 江苏省镇江
+ 更多公元188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1年)去世的名人:
魏松 (1892~1961)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
曾友仁 (1888~1961)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
王懋功 (1891~1961) 江苏省
李寿民 (1902~1961) 北派五大家 重庆市长寿区
陈歌辛 (1914~1961) 著名作曲家 上海市浦东
凌琦 (1907~1961)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
+ 更多公元1961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