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湖北省> 武汉市> 武昌人物

胡克实

[公元1921年-2004年]

胡克实为[公元1921年-2004年]

  胡克实同志生平(1921-2004)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党青年工作的优秀领导干部,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原常务书记,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曾主持常务工作)胡克实同志(部长级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6月27日20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胡克实同志1921年5月30日生于湖北武昌,早年就读于湖北省立高中,少年时期即投身革命。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193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 组织——武汉秘密 ,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193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组建武汉地区的青年救国团并主持武昌团部的工作。1938年8月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此后,他在晋西南、晋绥革命根据地从事建党工作,发动群众进行根据地建设,参加和领导对敌武装斗争,先后担任晋西南区党委组织部巡视员,晋西区党委青委委员,边区青联常委,四分区青联主席,中共临县、离石(驻地在今柳林县孟门镇西坡村)、方山县委书记,晋绥三地委秘书长,中共吕梁区党委党校教育长,中共晋绥分局青委书记等职。
  胡克实同志曾经长期从事党的青年工作和共青团工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团结带领根据地青年参加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工作,为创建和巩固晋绥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2月受中共晋绥分局委派,参加7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任筹委会委员。同年4月.带领晋绥边区青年团代表团出席7在北平召开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新中国成立后,他调任中共中南局青委副书记,青年团中南工委副书记等职。1952年8月调到团中央工作,任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1953年7月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1958年至1959年兼任中国青年报社社长。1964年6月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常务书记。1964年11月以后,主持团中央全面工作。他积极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共青团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团的独立活动”的指示,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建国以来共青团工作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克实同志在团中央工作期间,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积极倡导在青年中开展学习毛泽东著作活动,反对林彪提出的“立竿见影”等庸俗化的做法。积极倡导按照青年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大力培养和宣传青年典型,在全国青少年中深入开展学习雷锋和青年先进人物等活动,高度重视发挥青年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为动员全国各族青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
  “文革”开始后,胡克实同志遭到严重破孩。他始终不顾个人的荣辱安危,同林彪、--集团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1973年12月,胡克实同志担任国家地震局党的领导小组组长职务。他在任国家地震局主要领导期间,面对“-”的种种压力,坚定不移地贯彻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以预报为主,专群结合,努力做好地震预报预防工作”的党的地震工作方针;坚决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全国各行各业都要整顿的重要指示精神,整顿机关作风,健全机关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尊重科学,爱惜人才,高度重视保护和发挥地震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坚持实事求是,按我国国情推进地震预报预防工作,并高度重视吸收国际先进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克服种种困难,推进国际地震科技交流与合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专群地震队伍开展广泛的地震预报探索,勇于实践,高度重视加强地震科学研究。1974年6月上旬,他在充分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召开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趋势会商会,并根据会商结果向国务院提出应急建议的报告,国务院批转了该报告。国家地震局会同华北尤其是渤海周围有关省(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地震监测预报和预防工作,为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预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海城地震预报预防的成功在人类历史上率先实现了对破坏性地震成功的、富有减灾实效的预报预防零的突破,胡克实同志为此做出重要贡献。
  胡克实同志1975年调到中国科学院工作,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组成员、学部主席团成员、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他勤奋钻研,刻苦学习,很快熟悉了科技工作,全身心地投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粉碎“-”后,他抓拨乱反正,思想解放,态度鲜明,坚决果敢。他作为副院长,除主持常务工作外,还分管政治思想、干部、后勤以及地学业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他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科技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精心筹划,全面考虑,周密安排,抓紧抓实。为搞好科学院的整顿改革与建设,他多次深入到科研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对科学院的办院方针、机构设置、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管理方式的改变、规章制度的建立以及科研基地建设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参与了中国科学院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研究与决策。他提倡党的干部同科学家交朋友,他对科技人才问题尤为重视,对人才的培养、选拔、流动以及解决知识分子的各项待遇问题,都十分关切,组织进行研究,提出政策建议,并且身体力行抓落实,为中国科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胡克实同志是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顾问。在全国人大工作期间,他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务实、细致的工作作风认真履行职责,勤奋工作,为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作为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初期的主要负责人,对开展委员会工作和加强委员会工作机构的思想、组织建设及其制度的建立健全,做了大量的工作。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反映民意,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行技术成果商品化发展技术市场、增加科技教育投入、提高知识分子待遇和重视人才培养使用等问题都极为关注,进行专题调研,提出了许多政策建议。在立法实践中,他为专利法、技术合同法、科学技术进步法、药品管理法等法律的制定尽心竭力,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倡导成立“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并担任会长,吸引和凝聚了一大批有志于科技法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及其他社会力量,促进了科技界与法律界的联盟,他深入贯彻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思想,加强科技法制建设,推进了我国科技法学研究与科技立法实践。他组织实施并参与执法检查,对加强法律实施和改进工作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他曾担任亚洲议员人口与发展论坛副主席,在外事交往活动中,广交朋友,热情积极地宣传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和教科文卫事业改革、发展与法制建设的成就,扩大了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在国际社会的影响。
  胡克实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中央文教小组成员,国务院业余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人大、政协人事安排小组成员,中央国家机关机构改革领导小组成员。
  胡克实同志在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追求真理,紧跟党的正确路线和时代前进的步伐,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探索。他政治思想敏锐,组织纪律性强,勇于开拓进取,敢于实事求是,在各个岗位上都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他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待人宽厚,诚恳热情,能很好地团结上下左右,是领导的好帮手,部属的好上级,同志间的好朋友,他工作认真负责,严谨细致,一丝不苟,襟怀坦白,公道正派,克勤克俭,勤政廉洁,表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良好素质和优秀品德。
  胡克实同志和我们永别了!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与心血,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献给了我国的青年工作、科学技术事业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与时俱进、不断拼搏的一生,他的名字和业绩,将长久地为人们所怀念。

同年(公元192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200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