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江苏省> 泰州市> 海陵人物

高攸纲

[中国的环境电磁学的先驱]

高攸纲为[中国的环境电磁学的先驱]

  高攸纲,1928年2月6日生,海陵区人。我国环境电磁学研究的先驱。
  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电工程系。1957年至1959年在前苏联莫斯科电信工程学院、中央邮电科学研究院及中央铁道科学研究院等处访问进修。1978年以来,先后担任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研究人员导师。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5年被评为全国邮电系统劳动模范。1994年当选为联合国国际信息科学院院士。1995年被美国传记研究院(ABI)列入近25年世界500名人录。现担任北京邮电大学环境电磁学研究所所长、IEEE电磁兼容学会北京分会主席、URSI电磁噪声与干扰委员会中国分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通信学会及中国电子学会会士兼电磁兼容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信息科学学科评议委员会特邀委员。
  ■筚路蓝缕
  高攸纲在莫斯科电信工程学院访问进修期间,提出了“运用斯特罗夫函数确定单线回路间互感系数的计算公式”,以及“在强电线电磁影响下通信线上沿线感应电位及电流的分布规律”,不久即被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采用,并在高压防护导则中推荐此公式,其后许多电磁防护干扰问题的国际权威人士都引用此公式。
  高攸纲出版有《感性耦合与阻性耦合》、《高攸纲论文选集》、《电磁兼容理论及应用技术丛书》、《通信电缆工程》、《屏蔽与接地》等多部专著,其研究成果先后八次获省部级以上科学进步奖,其中两次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中国电磁兼容技术领域的带头人,高攸纲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1992、1997和2002年,他都以大会主席身份,成功主持在北京召开的电磁兼容技术国际学术会议;1996-2006年,他又作为大会主席,主持了在中国召开的第一至第四届亚太地区环境电磁学学术会议。近年来,高攸纲应邀担任苏黎世国际电磁兼容技术系列学术会议顾问,并多次担任美、日等国相关国际学术会议的分会场主席及程序委员。在中国,环境电磁学这门科学从学科名称的提法,到环境电磁学生存发展壮大,高攸纲堪称“第一人”。
  高攸纲——中国的环境电磁学的先驱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环境电磁学研究还是一块处女地,高攸纲就结合本职工作和社会需要,一头扎进了这一研究领域。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高攸纲已是七十八岁的老人。7月6日,在北京邮电大学明光楼910室,我看到的是高攸纲和他的研究生同室面壁的身影。“我现在每年都要带三四名博士生,七八名硕士生。”高攸纲说,“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备课,是我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下午到学校跟研究生上课。”
  问:高老,听您讲话还是泰州口音,您是什么时候离开泰州的?
  高:我十六岁离开泰州,那时候,日本人还在泰州,我因为不肯在日本人那儿上大学嘛,就跑到四川去。从泰州坐车,到了镇江、南京、蚌埠,好多地方都是步行,过了淮河,就有国民党的军队了,那就等于离开日本人了。然后再到河南,到重庆,在四川乐山呆了一年。
  问:在那儿学习?
  高:对,不过入学时间晚了,后来正式上学还是到了武汉,1946年,日本人投降以后,在武汉考上了武汉大学,1950年毕业后,就到东北邮电管理局工作,两年后,调我到张家口学俄语。当时邮电部抽调一些科技人员学俄语,希望能直接听苏联专家讲课,不要翻译,当时抽了100个人,我也被抽上了。后来这个计划有了改变。1954年,筹备邮电学院,我们100个人当中,有18个人筹备邮电学院,我是其中之一,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有离开邮电学院。1993年,邮电学院改成了邮电大学。这中间有两年,1957年到1959年,国家派我到莫斯科电信工程学院访问进修,现在叫莫斯科通信与信息大学,也是学的通信。
同年(2006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