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浙江省> 金华市> 义乌人物

朱廉

[明]

朱廉为[明]

  朱廉,生卒年不详。字伯清,义乌赤岸人。以文章知名于世。金华知府王宗显征辟为郡学师。后应李文忠之聘为钓台书院山长。洪武三年(1370),应召编修《元史》,授职国史院编修官。
  朱廉的父亲名叫朱同善,字性与,幼承父朱杓的家学,年轻时又至东阳八华山拜许谦为师,学习数载。凡天人性命之本,礼乐行政之原,古今治乱之得失,莫不知悉。曾受聘两淮屯府僚佐,只数月即辞职归家,荷锄躬耕,教子课读。自号居所曰:“裕轩”。因此宋濂称他“裕轩先生”。
  朱廉幼承父教,刻苦砺志,家学渊博。弱冠之后,仰慕黄溍文名,前往求教,与其同游,切磋文章,诗词酬唱。当时黄溍已有60多岁,竟与朱廉成为忘年之交。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朱元璋攻下婺州城,任命王宗显为知府。王宗显任职后开办郡学,聘请硕儒戴良任学正,吴沈任训导,叶仪、宋濂、朱廉受聘为郡学五经师。
  朱廉认为孔子植立三纲五常,用以扶持天地,是为千秋万代谋计。而朱子之志实勺孔子相同,所以,朱子是孔子的孝子。他对学生说:“朱子之学,菽粟布帛,天下一日不可无也。”他把朱子(熹)理学,将622条汇分成14篇。引经据典,举例说明,撰入辞章,删繁就简,领其枢要。并将教学中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命李文忠为浙江行中书省左丞,总制严、衢、信、处诸郡军马。李文忠慕名聘请朱廉为钓台书院山长。至正二十八年(1368),由李善长等劝进,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登基称帝,改国号明,建元洪武。洪武二年(1369),徐达率军攻破元都,得元十三朝实录。明太祖下诏修元史。命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袆为总裁,汪克宽、胡翰、陶凯,朱廉等16人为纂修。参与修撰的都授职国史院编修官。自洪武二年起,历时两年,根据元十三朝实录,后妃、功臣列传和诸家所撰行状,墓志,参考了《经世大典》等书,撰成元史210卷。但因成书匆忙,许多史料没有详细考核订正,舛误遗漏颇多。尤其是没有利用《元朝秘史》、《皇元圣武亲征录》这样重要的资料。对蒙古族的源流、发展,中西交通都没有叙述、译名,史实存在不少错误,甚至将一人误作两人分别立传。编次也芜杂混乱。因此,清代时就有魏源的《元史新编》、柯劭的《新元史》、屠寄的《蒙兀儿史记》等书陆续出来补正了。
  洪武八年(1375),太祖出巡,命朱廉等伴驾跟随,所到之处,有景即咏。例如到大龙湫观看瀑布时,朱廉即口占绝句:
  竹外烟浮僧煮茶,草边风暖鹿呜沙。
  青鞋何处看山客,瀑布岩前数落花。
  从应天至滁州到中都,一路上朱廉进呈七绝10首。明太祖看了很是喜悦,回銮后命他为东宫授经,不久又擢升为长史。朱廉重执教鞭,给太子讲授朱子理学,并整理过去讲授时的心得体会,编成《理学纂言》一书。宋濂读了之后,欣然命笔作序。宋濂序中说:
  抑尝闻孔子,天之孝子也,以其扶持天地,植立纲常,为千万世计也。朱子之志,实与孔子同,是亦孔子之孝子也。当今学者,澜倒波随,一帷卑陋之归。伯清能尊朱子之学而扶导之,岂非朱子之孝子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者,伯清实有焉。
  可见宋濂对朱廉《理学纂言》一书的评价是很高的。
  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兼任东宫长史,亲见太子病殁,心中郁闷不乐,遂请求致仕。朱廉家居后教子课读。子朱栋,洪武二十九年(1396)荐授县学训导,嗣后又任国子监助教。朱廉在家一面教子贻孙,一面整理旧作,汇编成诗文集17卷。
  主要参考资料:
  《[嘉庆]义乌县志》,义乌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1997年10月
  来源: 义乌市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