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安徽省> 马鞍山市> 和县人物

鲍源深

[清][公元1811年-1884年]

鲍源深为[清][公元1811年-1884年]

  鲍源深(1811~1884),字华潭、号穆堂、澹庵,和州(今和县)梁山镇人。鲍源深出身官宦世家。祖父鲍本泰,赠光禄大夫,翰林院编修。父鲍东里赠光禄大夫、振威将军、大理寺少卿。兄鲍源薰、鲍源煦曾任翰议大夫、江西知府。
  政治生涯鲍源深少年好学,塾师李光斗赏识他,书赠“晚步遽风”条幅。鲍源深于26岁道光十七年(1837年),考取拔贡,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因廷试第三名(俗称探花),故乡人尊称他为鲍探花。他历任编修、国史馆协修官、纂修官、御史、贵州学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咸丰九年(1859年)七月到京,授惠亲王之子奕询、奕谟、奕详侍读。后出任工部左、右侍郎、顺天学政、礼部左郎、江南监临官、山西巡抚等职。
  执笔修史鲍源深先后在清廷执笔编修国史,抄录《朱全书》,辑《通列后法戒录》,并两度教授皇族子弟读书。鲍源深曾襄助恭亲王办理洋务,在宫廷供职期间得到两代皇帝嘉奖。道光年间,宣宗皇帝旻宁召见他:“温语褒嘉,垂询家事。”咸丰年间,文宗皇帝奕詝,因他编书有功,数次得到皇帝赐给的衣帛等礼品。
  主持赈灾同治五年(1866年),鲍源深在任学政时,深感“章程紊乱,而寒畯亦无书可读,于是厘订新章咨部,并疏请开局,重刊钦定经史诸书,以惠多士,得旨允行”后,使千家万户学子得到读书机会。鲍源深到山西任职后,深恶 毒害老百姓身体,除察吏治兵外,尤以种罂粟为农民之蠹,立定州县考成,以禁种罂粟多寡为定。”离任后,他得知山西发生饥荒,在拟办赈济事宜中,他首先自己“捐银二千两,兼劝绅商捐输。以惠穷黎。”故他在山西声誉很好。
  镇压起义鲍源深在贵州、广西任学政时,曾镇压苗族起义;在太平军占领江宁时,他又“疏请皇上严令统兵重臣,守土大吏同心防剿。”虽然出身官宦,身为朝廷大臣,鲍源深能够体察百姓的疾苦,并尽其所能为人民做些好事。同治十三年,他在给皇帝疏陈中,坦诚地说:“而各省自遭兵燹,十室九空,十余年来,民气未复,即有完善之处,或疲于徭役,或困于捐输,亦复鲜盖藏,人多贫窭,幸逢丰稔,犹不免冻馁之虞。”这段上皇帝疏,既暴露了清王朝镇压太平军的史实,又描述了人民的生活痛苦。
  晚年生活鲍源深于光绪元年(1875年)辞官归里后,捐置田产数百亩,在西梁山创立义庄,赡养族门年老孤寡。
  鲍源深晚年善书法,喜诗文。著有《补竹轩诗文稿》、《桑梓兰言集》、《题图小品》、《偏庐诗草》,还有奏牍若干卷。光绪十年病逝,终年73岁。
同年(公元181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88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