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北省> 保定市> 博野人物

张荫梧

[公元1891年-1949年]

张荫梧为[公元1891年-1949年]

  张荫梧(1891~1949)字桐轩。博野人。早年毕业于黑龙江陆军小学,后入北京清河陆军中学,1916年8月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步兵科学习,1918年9月毕业后到山西入晋军。历任山西陆军学兵团连长,山西督军公署参谋,太原国民师范学校军训主任,山西陆军第十团团长、第五旅旅长。1926年后曾主持山西军官教导团。1927年9月任国民革命军北方军(第三集团军)第七军副军长兼左路军前敌指挥。1928年3月特任军事委员会委员,6月任暂编第十一师师长。1928年6月任北平(今北京)警备司令,10月8日兼任第四十二师师长。1929年6月任北平特别市市长,7月任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建设委员会委员,10月兼任北平特别市公安局局长。1930年中原大战中任阎冯方面第四路军总指挥及第二路军总指挥,失败后回到博野,在北杨村原“四存”小学的基础上创办中学,自任校长。1932年被阎锡山任为晋绥军事整理委员会常务委员及晋绥军官教导团团长。1934年11月10日任河北省政府委员兼县政建设研究院院长。1936年1月23日授陆军中将。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荫梧在保定成立干部养成所,以抗日为名招收青年,编成三个干部队,后又把四存中学部分学生和教员编成第四干部队,这四个干部队的成员以后成为河北民军的中下级军官。
  同年9月,河北民军正式成立,张荫梧任总指挥。下辖3个旅,8个团,1个军械所,民军总部设在山西陵川,其他各部在豫北、冀西边活动,边扩充,配合国民党部队作战。1938年6月任河北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
  1938年9月13日夜,张荫梧策反南逃的两个团途经安国石佛镇时把去二地委开会的中共深泽县县委书记何昆山、第二特委宣传部部长宋振恒、农会主任何福林、游击队指导员何振安四人逮捕,对他们施以酷刑后,杀害于安平县崔安铺,制造了“安平惨案”。1939年6月22日至24日,张荫梧率八、九两旅共5000多人围攻驻深县的八路军三纵队赵成金、赵东环部,杀害抗日军人400余人,制造了“深县惨案”。毛泽东主席指出“张荫梧是摩擦专家”。
  1943年2月29日选任-青年团第一届中央监察会监察。抗日战争期间,首先提出“曲线救国”主张。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平汉铁路北段护路司令。1946年11月、1948年3月选任“制宪国民大会”、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及主席团成员。同年秋任华北“剿匪”司令部上将参议。1948年10月,人民解放军云集北平城外,张荫梧组织了“华北民众自救会”,下设针对共产党后方的“敌后游击策动委员会”。集封建遗老、落魄军阀、政客及青红帮为一体,联络平、津、河北一带的地主反动武装,企图上山打游击,与共产党长期对抗。
  北平和平解放后,张荫梧暗藏武器做长期潜伏的准备,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北平市公安局曾多次通过地下工作人员敦促张荫梧交出私藏的电台、武器,但张荫梧执迷不悟,北平市公安局于1949年2月16日将他和他组织的纵队以上的主犯佟寿山等9人一起逮捕。张被捕入狱后,拒不认罪,自命为败逃台湾的蒋家王朝的“英雄”。后患贲门癌,人民政府从人道主义出发,允其保外就医,将他送往医院治疗,尽量抢救其生命,但张荫梧却始终采取抗拒的态度,于1949年5月27日病死。
  来源: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
  
同年(公元189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9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