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浙江省> 宁波市> 鄞州人物

张潮

张潮为

  1988年9月14日,人民日报社以“中国0忠诚党员,无产阶级优秀新闻战士”为引题,发布“张潮同志因病逝世”的讣告;9月22日人民日报社在京举行“沉痛追悼张潮同志”的大会,原0西北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同志主持了追悼会,《人民日报》全文播发了悼词。
  张潮同志,原名张煜虚,字定照,1916年5月出生在浙江鄞县瞻岐镇大嵩东城村一户贫农家庭,他的母亲给人做娘姨供他至高中毕业。张潮1936年到上海,在长江轮船上工作,与原芜湖广播电台播音员韩曼娜(原名韩爱鑫)女士自主恋爱结婚(后得儿子张蓓蕾 ),1937年他加入了中华青年抗日救亡团,并参加了上海著名的“八一三”抗战。1938年4月志同道合的夫妻俩抛家别子一起出征,韩女士于1938年8月16日在武昌遭日军飞机投弹而不幸殉难。
  张潮同志则于1938年9月冲破重重阻力,投奔延安,到洛川“抗大”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0。1939年至1943年在延安“鲁艺”学习深造,从1944年起,从事党的新闻事业,先后在延安《解放日报》社、中央广播电台、新华通讯社总社担任编辑、记者。1947年至1949年在西北群众日报担任通采室主任,1949年至1950年任陕北群众日报总编辑,1950年至1952年任陕西日报总编辑。他1953年调到人民日报后,先后担任总编室副主任、记者部主任、文艺部主任、编委委员、宣传组副组长等职。1983年离职休养(曾到浙江舟山休养和深入生活搞创作)。
  张潮同志还于60年代,以团长身份,率领中国0的新闻代表团出访阿尔巴尼亚,并与阿总理谢胡会见。
  “文革”初张潮同志任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期间,与人民日报社社长吴冷西同志一起被划入周扬的“文艺黑线”圈子,造反派由于抓不到把柄而无奈。这时,张潮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主题正确鲜明、论述辨证充分、语言形象生动的文章——《心中的枪和手中的枪——纪念王杰同志》,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结果被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造反派学生断章取义,恣意曲解,张潮被揪到东北游街、批斗、关牛棚,“体验了种种可怕的经历”(张潮家信)。后又有人怀疑张潮同志系地主家庭出身(造反派认为贫农家庭出身的人不可能有如此文化),被贬扫地,至1969年经“双清运动”调查后复职。
  张潮同志生前曾撰写与发表了大量通讯、报告文学、散文、杂文及小说,兼及社论短评、内参,另据《延安文艺运动纪实》一-载,他还涉及了童话、诗歌。应该说张潮同志文稿等身,但因未尝亲自积存和整理,所以至今无作品结集出版,现成憾事。但他的代表作《好八连三进南京路》、《雷锋班四学雷班长》、《红鹰展翅三十年》在当时的全国拥有众多读者,反响强烈。“文革”结束后他还在全国首先提出“长篇报告文学”的新理念,还亲自尝试。
  人民日报社的悼词称:“张潮同志参加革命工作五十年,一直工作在新闻战线。他在四十多年的新闻生涯中,积极热忱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发展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张潮同志热爱党的新闻事业,忠诚党的新闻事业。他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孜孜不倦地钻研党的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在编、采、评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绩。离职休养后,他始终不忘党的新闻事业,不顾年迈体弱,不断外出采访、写作。他这种酷爱新闻事业的精神值得学习。
  “张潮同志襟怀坦白,严于律己,生活俭朴,吃苦耐劳。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在全国解放后,始终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以党的事业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勤勤恳恳地为党工作。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关心新闻事业的发展,始终保持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本色。”
  我们得到了张潮同志给他儿子张蓓蕾的部分信件和诗词的原稿,信笺已经发黄而且破损,但信件内容却大多明显地打烙着中国重大的历史背景。我们在拜读时,我们无不感受到他对毛主席的崇敬和爱戴,无不感受他对0的信仰和忠诚,无不感受到他对事业、对工作的虔诚负责和英雄忘我,无不感受到他对权力名利的淡泊宁静和对子女人生的殷殷勉励,也无不感受到他对昔日战友情侣的万般思念,更无不感受到他对毛主席逝世以后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的洞察。
  张潮同志有一句座右铭,那就是毛主席的“风物长宜放眼量。”
  张潮同志在大嵩的故居,曾有一块匾牌,那就是人民0颁发的“光荣无疆”。
  附:张潮词选
  八声甘州(一首)
  和苏轼原阕韵
  似南雁千里偕飞去,孤影送魂归。忆杨子江畔,黄鹤楼下,共浴朝晖。不须歌台舞榭,声泪斥倭非。希冀华夏醒,重获生机。昔日芜湖盟誓,恰春风初佛,云敛雾霏。数战侣相伴,如卿与我稀。盼来日驰骋疆场,秉公私忠心两不遗。生死路,不堪回首,泪透征衣。
  江城子(四首)
  三十周年国庆有感
  神州战乱千百秋,国多忧,民多愁。偶呈繁华,并无几日留。井冈山上红旗升,长征收,现新洲。
  新洲本来非仙洲,尚有忧,也有愁。惟是蠹害,铲除也便休。三十周年大江水,不回头,仍东流。
  人间纵然多琼景,奠基人,究非神。披荆斩棘,岂能无创痕。一生功过不容混,渭与泾,自分明。
  四化宏图早绘清,党祸频,国不宁。时风时雨,节节阻航程。朝阳终能驱阴霾,结同心,续长征。
  浪淘沙(一首)
  辛劳四十春,鬓已星星。花甲犹存赤子心。自古忠良孰无瑕,完璧难寻。
  往来如梦景,似醒非醒。无意回首-名。应惜晚年韶光促,挥笔莫停。
  --------------------------------------------------------------------------------
  张蓓蕾,系张潮与张曼娜的独子,父子在解放后通过《解放日报》刊登“寻人启事”后相见。遵照张潮同志的“为建设祖国大西北贡献毕生”等意见,张蓓蕾坚持放弃进机关的机会,一直工作在陕西安康地区,当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后任中学校长(0党员),1997年退休。现应邀向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特此感谢。
  宣传组副组长,当时即为副总编,因为“文革”取消了总编、副总编,而以宣传组代替之。
  所选的词均来自张潮同志给他的儿子张蓓蕾的书信中, 改痕迹,也未曾公开发表。
  

  同名人物:

张潮 江苏省镇江丹阳市 [唐]
张潮 四川省内江市 [清]
张潮 北京市 [当代]
张潮 (1485~1569)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 [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