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陕西省> 渭南市> 大荔人物

郑秋喜

郑秋喜为

  郑秋喜  男,汉族,1937年生,下寨镇郑家村人。中共党员,1955年参加工作,1999年7月退休,曾任渭南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市人大日常工作。
  1970年4月,郑秋喜担任大荔县伯士公社党的核心小组长、革命委员会主任后,以无所畏惧的胆略和作风抓生产,不到三年修通了11条、27公里长的生产路,把2.9万亩土地规划成37块大方田,依方田打机井270眼,修建抽水站12个,架设高压线路11公里、低压线路58公里,促使伯士一举成为全县粮、棉高产区。
  1973年1月,郑秋喜出任中共大荔县委常委、大荔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分管农业生产工作。针对土地盐碱化严重,波及面广,影响人口众多之现实,他组织开展了全县治理盐碱大会战,指挥开挖排碱渠道35公里,建排水站一座,支、毛沟100多条、总长15.65公里,使38万亩碱化土地变为良田,16万群众受益。
  1978年5月,郑秋喜调任华县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主任(1980年改任县长)。洪水和内涝不仅是制约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更是时刻危及库区8万父老乡亲生命财产安全的心腹之患。他重点抓住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多次到国家黄河水利委员会反映情况,找省、市有关部门争取资金,经与水利专家会商,多次组织开展冬春堤防建设会战,先后四次加高培厚渭河华县段防洪大堤29.85公里、南山支流河堤47.69公里,新铺设防汛道路23.85公里,并对县境内三条总长29公里的排水干渠实施清淤工程,库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自此有了保障。
  1984年1月,郑秋喜荣调渭南工作,先后任渭南地区农牧局党组(党委)书记、局长,渭南地委秘书长兼地委研究室主任,地委委员、秘书长、政法委书记,省人大渭南地区工委副主任。
  1995年5月,郑秋喜当选为渭南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主持市人大日常工作直至光荣退休。他不辱使命,认真履行人大职能,在推行法制建设,推行民主政治等方面做出了新的业绩。
  郑秋喜的从政理念是:官员的智慧和精明在于为民办实事,谋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