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北省> 保定市> 安国人物

郑魁山

[公元1918年-2010年]

郑魁山为[公元1918年-2010年]

  郑魁山(1918~2010)字福永,号韶元。安国北娄村人。郑毓琳长子。16岁随父系统学习《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等中医经典著作。20岁后行医于安国、保定等地。1943年3月因为八路军传递情报被日军逮捕,后经共产党地下组织保释迁居北平(今北京)行医。1947年考取中医师,独立开业。1951年在国家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毕业,与人创办北京广安门联合诊所,任医师和针灸顾问。1952年11月受国家卫生部派遣任赴山西医疗队队长,翌年1月返京,协助北京中医学会创办针灸研究班和针灸门诊部。1954年任华北中医实验所针灸主治医师,并受聘在政务院医务室为中央-诊病。自1955年起,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任主治医师兼第三研究室负责人,从事传统针法研究。1957年4月与北京协和医院协作研究治疗“视神经萎缩和视网膜出血”,任副组长。1960年1月与协和等10所医院协作研究“经络实质”,并任组长。1956年至1966年分别在中医研究院高师班、国际针灸班和苏联、印度、朝鲜等外国专家班任教。“文革”开始后受冲击,1970年调到甘肃省成县医院,任中医科主任。在成县治愈大量危重疑难病人,深受百姓敬重。
  1982年2月调入甘肃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1985年负责创建针灸系,任主任,被命名为甘肃省首届名中医、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1989年6月任中国针灸专家讲师团教授,后被选为国际针灸医师考核委员会委员,1990年6月受聘为日本东京后腾学园客座教授。1992年任甘肃中医学院针灸系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中国针灸学会成员、《新编针灸大辞典》编委会顾问。1993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管理局遴选为有独到临床经验和技术特长的名老中医,为师带徒指导教师,在民间有“西北针王”之誉。2004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授其“甘肃省名中医”称号。
  郑魁山在60余年的针灸、临床和科研、教学实践活动中,创立了针灸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针刺治病八法”,创制袖珍“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临床应用盘”,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和教学。擅长应用针法治疗急症、重症、难症,形成一套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针刺方法,如“穿胛热”、“温通法”、“过眼热”、“关闭法”等。其“热补法”、“凉泻法”针刺手法,获甘肃省科技成果奖。用“热补法”治疗视网膜出血的临床研究课题,获卫生部科研成果奖。《“烧山火”针法对家兔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论文,1996年10月获美国国际传统医学学术会议杰出论文奖。先后在国内外医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6篇,出版《针灸集锦》、《郑魁山针灸全集》(5册)、《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针灸问答》、《针灸补泻手法》、《点校针灸大全》等专著。其“传统针灸取穴法”、“传统针刺手法”被录制成教学片,获甘肃省高校优秀成果奖、西北五省奖和北京中国中医药博览会“神农杯”优秀奖。其演示的《针刺手法一百种》教学幻灯片和《中国针灸精华》录像片分别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和甘肃音像出版社出版,被尊称为“中国针灸当代针法研究之父”。多次应邀赴日本、美国、墨西哥、新加坡等国讲学,先后有瑞士、瑞典、挪威、荷兰、英国、日本等国学者、留学生拜其为师,学习中医针灸。进入21世纪,耄耋之年的郑魁山仍不断行医治病,研究针法,带徒传艺,直至2010年2月21日在兰州逝世。
  来源: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
同年(公元191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2010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