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陕西省> 渭南市> 大荔人物

赵好学

[公元1919年-1942年,革命烈士]

赵好学为[公元1919年-1942年,革命烈士]

  赵好学,又名赵志敏。生于1919年6月12日。大荔县埝桥乡黄家营村人。
  也许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吧,赵好学从小就同自己的名字一样聪敏好学。十四岁那年,便考入蒲城尧山中学。1936年,由于他积极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的组织与活动,被勒令离开学校。这年后季,赵好学又投考了同州师范学校继续学习。1937年冬,他父亲因欠债难还,为躲账投奔他乡,家中只留下年迈的祖父和身体孱弱的母亲,生活十分窘迫,再无力供他上学。
  彼时的同州师范校园内,由于共产党地下活动的影响,不少思想进步的青年学生,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冲破重重阻碍,北上投奔了当地人称为“红区”的陕北。赵好学由于平时耳濡目染,思想进步很大,他早就想学那些同学的样子,只是由于自己是父母的“独苗”,一时还下不了决心。现在,生活迫使他不得不做出他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选择
  “到红区去。”。为了避免祖父、母亲的阻拦,他事前没有告诉家人,而是和联系好的几位同学一道,悄悄地背起行李,毅然奔赴“红区”陕北。
  延安,这座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默默无闻的山区小城,到了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却焕发出绚丽夺目的光彩。党中央和毛主席在这里建立了全国抗日的大本营。延安成了中国革命的摇篮,在这片神奇的黄土地上,科学进步的思想文化,民主新颖的生活方式,炽热奋进的战斗热情,造就出千千万万的栋梁之材。赵好学同志,也在这个革命的大熔炉里受到了锻炼。他在给家中的书信中这样写道:“……我觉得这里太好了!一、同学们都是互相帮助的。那一个(同学)有了错误,便马上给(你)指出来,让你进步,每个同学不至于再走错误的路。二、从工作中去学习,即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从群众中去学习,把前人的经验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比以前无论那种(学习)方法都好。三、这里任何人想升官发财是不可能的。任何人(每月)都没有超过五块钱的津贴费。而我们(每人)每月只有一块钱的鞋袜费。四、(每天)吃小米饭、住窑洞、上山下沟等等。这样吃苦的生活,比在同州师范要好得多。我一定要为国家出力,为人民服务,为抗日奋斗……。”这些看似平常的言语,反映出赵好学同志思想上不平常的变化。从字里行间,不难使人体会到,紧张的学习中洋溢着团结向上的气息,艰苦的环境里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
  赵好学先后在鲁迅师范学校、富县通讯学校、抗大第四大队等地学习。由于他在学习中刻苦努力,工作中表现出色,毕业时,不但成为一名优秀的电台机务工作人员,而且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此同时,他还通过书信等,积极向远在家乡的朋友、同学谈论自己的心得体会,介绍“红区”的学习生活。在他的宣传鼓动下,张醒民、忽因泰、贺才新等青年,也慕名投奔到“红区”陕北。
  1939年秋天,赵好学同志积极响应党中央“到抗日前线去,到敌人后方去”的伟大号召,从韩城东渡黄河,到晋察冀军区。一年以后,又到平西地区。他无论走到哪里,总是在工作中勤勤恳恳,生活上艰苦朴素,并多次完成上级布置的紧急任务,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1942年3月,赵好学又被调到更为艰苦的冀东军分区。
  冀东军分区地处京东津北,属日寇占领区。这里的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寇之间进行着非常激烈的斗争,扫荡与反扫荡的战斗,几乎天天都有。但当上级给赵好学同志谈话以后,他二话没说,打起行李就出发了。在沿路各地党组织与革命群众的帮助下,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通过了敌人一道道-线,终于胜利地到达盘山根据地。5月下旬,日寇集中了不少兵力,准备又一次对盘山根据地进行扫荡。为了加强部队的机动能力,上级决定将一部分机关人员化整为零,分散隐蔽在各村中。赵好学同志刚来不久,情况生疏,和一名叫顾立达的电台工作人员,被分配到蓟县至邦均的公路以南,由一名区干部带领着活动。日寇为了巩固它们所谓的“后方”,在扫荡中,对抗日的军民实行疯狂地搜捕与 杀。赵好学他们为了不暴露目标,被迫在日伪军的空隙中不断转移。有时一天就换一个地方。
  6月8日晚上,赵好学和顾立达同志,在那名区干部的带领下,趁着夜色的掩护,转移到一个叫五里庄的村子。9日晚上,他们仍然住在该村一个干部家中的藏身洞里,不料他们白天帮助房东劳动时,被村中的汉奸发现,报告了日寇。天亮前,日寇和伪军包围了村庄,用刺刀威逼着群众,一面挖他们藏身的洞子,一面从洞口向内喊话。洞内藏着的四个人,都抱定牺牲的决心,谁也没有吭气。但过了一会儿,那两个地方干部小声说了几句话,先后出了洞子。敌人仍未停止挖洞,并逼着一个老百姓进洞来叫他们出去,那老乡还小声对他们俩人说,如果被抓走,村中还可以保出来。等那老乡出去后,赵好学和顾立达经过商量认为,在洞内是牺牲,出去后也是牺牲。虽然不能完全希望村中保释,但至少还可替那两个地方干部解脱一下。于是,他二人便出了洞。接着日伪军又从洞中挖出了那两个地方干部埋藏的手 。敌人对他们进行了临时审问,赵好学和顾立达二人开始还欺骗敌人,说自己是老百姓,但敌人是有目的而来的,他二人的口音又不对,怎能就此善罢干休,便拷打那两个干部,并追问那两支手 是谁的。赵好学和顾立达二人,为了掩护那两个地方干部,承认了自己是八路军。并说“这两个人是本村的老百姓,我们怕他二人暴露,硬逼着他们藏在洞里。那两支 就是我二人的。”那两个地方干部得救了,而赵好学和顾立达两个同志却被敌人抓走了。
  在日寇占领的蓟县县城的南街,有一个坐西向东的大院子,四周是七、八尺高的围墙,大门口戒备森严。这里是日寇的宪兵队,军、警、特人员出出进进,进大门走十多步远,左边是日-卫人员的驻地。穿过警卫人员的住房,再往里走五、六步远,就到了日寇关押犯人的拘留所。关人的房子是原来的一座仓库改建的,房顶是铁皮的,窗子已用厚木板钉死,只有从用方木条钉成的栅栏门缝中,才透进些许亮光来。警卫人员的房门口,无论白天和晚上,都有三个日本鬼子值班,凡是被关进来的“犯人”,活着出去的很少。
  被日寇逮捕的赵好学和顾立达二同志,就关在这里。不知审问过多少次,但是敌人每次审问,他二人都是按商量好的口径回答。
  “你叫什么名字?”日寇通过翻译问讯。
  “马勇。”赵好学为自己起了个假名。
  “担任什么职务?”“文书。”“你们部队共有多少人?都有什么武器?”“刚从西边过来,对这里的情况不了解。”“盘山的军队都开往哪里去了?”“有往东的、有往西的,还有往南往北的。”“一块抓来的那个人是干什么的?”“通讯员”。因为顾立达已承认自己是个刚干了两天的通讯员,赵好学用同一口径回答敌人。
  “通讯员是干什么的?”日寇以为抓住了机要人员,因而问得非常仔细。
  “工作很多,传话、扫地、跑腿、提水。”敌人听了以后,很是失望。
  “……?”“……。”敌人又提出许多问题,赵好学却沉默了。恼羞成怒的敌人上来就是一顿拳脚或鞭子。但这对赵好学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每次审问,除了给赵好学身上增加了一些新的伤痕外,敌人总是得不到一点有用的东西。阴森森的审讯室里虽然摆满了许多非人的刑具,但那只能摧残一个革命战士的身躯,却无法摧毁他们的钢铁意志。
  被关押的人员不断地变换着。这时除赵好学和顾立达二人外,还有四个人,一个叫芦广元,一个叫王文华,另外便是板桥乡的卜小冬爷孙俩。爷爷已年过八旬,孙子二十多岁,脚被打坏了。也不知是什么原因,敌人近期来对赵、顾二同志既未处决,又未审问。
  前几天,鬼子抓来一个姓宋的,曾和大家谈到逃跑的问题,可惜还未来得及商量,那姓宋的在一次审讯后再未回来。但逃跑的想法一直萦绕在赵好学的心头。时间长了一点,大家彼此有些了解后,赵好学向大家提出了这个问题。但芦广元、王文华二人都不很积极。原来,这二人虽然熟悉城内的地形,但都存有侥幸心里。那姓芦的对赵好学同志说:“你二人是被定了的(指非死不可),当然愿意跑,我们还希望被保出去。”直到多天后无人来保,他二人才动了心。赵好学同志又当场保证说:“出了这门上院墙时,我在下边把你们先扶上去,最后再拉我,就是敌人发觉了,也是牺牲我一个。”赵好学的话更加坚定了大家的决心。在谈论出城的路线时,芦、王二人说跟上他们就行了。赵好学仍不放心,曾私下再三叮咛顾立达说:“出去以后,我们两还是要一个人跟上他们一个人,不然,就跑不出城去。出院墙时,我第一个先托他们一个人,第二个就托你。第三个再托他们一个人,最后拉我,我们一个跟他们一个往外跑。”
  敌人防范是相当严密的,赵好学他们的越狱行动在极为小心谨慎的情况下,暗暗地进行着。
  最初的办法是在墙上打个洞,但他很快发现这个办法是行不通的。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工具,墙里面又是砖砌的。他们虽然干了大半夜,只不过挖去了墙上一层土皮。天快亮时,芦广元和王文华二人害怕了。赵好学同志鼓励他们说:“别怕,如果鬼子发现后,就说是我一个干的,与其他人无关。”接着他将挖下的土撒在自己铺位垫的草下边,又小心翼翼地用垫草将挖过的痕迹遮掩起来。这一天,大家的心情都很紧张,幸好鬼子没有发现。
  墙上挖洞的办法不行了,他们又在门上想办法。那姓芦的力大,他想用手掰开栅栏门上的方木条子,结果,因木条子很结实,既拉不开,又掰不断,而且声音很大,容易引起卫兵的注意。于是,又决定在锁子上打主意。
  拘留所的栅栏门上,有两把铁锁,一把大的锁在门的下部,一把小的锁在门的旁边。他们试着用脚蹬着门,手拉着铁锁子往后用力,结果,锁子被拉开了。大家心中不由得一阵乱跳,但由于时机不成熟,又照原样锁好。
  隔一天后,到了7月9日,日本鬼子不知要搞什么行动。从外边拉来了不少民夫和车辆。晚上就住在宪兵队的院子里。人声、畜声纷纷杂杂。傍晚天气阴沉沉的,接着,又下了大雨。赵好学他们认为这是一极好的机会,决定立即行动。他们先拉开了两把锁,刚准备拉门出去,却发生了一个情况。原来,板桥乡的卜小冬爷孙俩,是无法跑出去了。这时见其他人要走,小冬的爷爷拉着赵好学等人的手,老泪纵横,难舍难分。卜小冬见情况紧急,便对他爷爷说:“你别哭了,他们能逃命,就快让他们走吧。如果能逃活命,还可给咱们家中捎个信。”赵好学等人安慰了爷孙几句,便悄然无声地出了门。等爬到墙根下,第一个先将芦广元托上墙,接着便是顾立达。赵好学又招呼他们先走一步,二人便跳下墙去。第三个将王文华托了上去。王上墙后,转身来拉赵好学,但因墙高够不到,王文华又放下一条旧毛巾,谁知赵好学的脚刚离地,那旧毛巾却断了,无奈只好叫赵好学绕到北边,从那根大木头上往上爬,他自己先跳下墙躲了起来。
  赵好学同志一个多月以来,在敌人的折磨下,身体受到严重伤害。刚才帮助其他三人上墙,已累得气喘嘘嘘,在王文华拉他上墙时,又因毛巾断掉摔了一跤,腰腿疼的厉害。但为了逃出鬼子的魔窟,他只得咬紧牙关,挣扎着从那根木头上爬到了墙头。但等他下了墙以后,其他人都已不见了。
  天黑得不见五指,轰隆的雷声此起彼伏,大雨好象瓢泼一样。赵好学拖着沉重的双腿,凭借着从芦、王二人谈话中听到的一点印象,以及被押进城时的模糊记忆,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跌倒了再爬起来。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竟让他撞到了城墙边。他一阵心喜,靠在城墙上喘了口气,但就这思想上稍一松劲,如针扎似的疼痛立刻向他袭来,他不由自主地坐在地上。他实在是没有力气了,心中一阵模糊。
  这时,卜小冬爷孙俩的形象又出现在他的眼前,忽而又化成了自己的爷爷和母亲,又化成了战友和同志……。一阵风吹来,使他打了个寒襟,头脑清醒了许多。“不能松劲,不能停止,一定要逃出去,给小冬家中捎信,给被敌人杀害的同志和乡亲们报仇。”这样想着他浑身又来了力气,扶着墙站了起来,顺城墙摸索着。终于,不知什么人在什么时候挖下的一串脚窝被他摸到了,他顺着这串脚窝爬上了城墙。现在只要下到墙根,淌过护城河,冲进庄稼地,就有成功的希望了。
  一夜的大雨,护城河水严重暴涨,两岸的土垅也被雨水浸透了。就在赵好学同志手抓河岸向下溜时,那土岸再也负不住他的身体而塌了下去,赵好学同志也随着掉进了浑浊的护城河水。他再也无力爬起来了。
  第二天中午,人们在蓟县城门外的桥洞下,发现了被水冲来的赵好学同志的尸体。后来,由几位老百姓打捞起来,掩埋在不远的无名坟地中。
  赵好学同志为自己选择了一条人生道路,这条路坎坷不平,布满荆棘。可是,他全然不怕这些,跌倒了又爬起来,仍继续默默地但却是勇敢地一直往前走着,走着……一直走到耗尽了他最后力气的时刻。但正是这条洒下他鲜血和汗水的路,把他那平凡的名字和人类最壮丽的事业
  共产主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人们没有忘记他。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曾多次派人调查走访,了解情况,把他的事迹整理上报。1972年3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赵好学同志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来源:大荔县党史办 作者:高安民
同年(公元191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2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