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东莞人物

张伯桢

[公元1877年-1946年,清末民初官员,文史专家]

张伯桢为[公元1877年-1946年,清末民初官员,文史专家]

  张伯桢(1877-1946),字任材、沧海,号子干,别号篁溪。晚年信奉佛教密宗,法名仁海。广东东莞篁村水围坊(今南城街道胜和村恬甲)人。康有为弟子,清末民初官员,文史专家。
  清光绪三年(1877)生。5岁时在愚甫家垫受启蒙教育。
  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广州府学宫孝弟祠康有为馆旁听。
  光绪二十二年(1896),经院试考取入正学第十名,成为县学生员(秀才)。
  光绪二十三年(1897),应岁考,录东莞县学一等第二名,晋为优行廪生。随后正式成为康有为先生的“万木草堂”弟子,从康、梁受业四年。曾助康纂辑《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参与戊戌变法运动。25岁始卒业。
  光绪二十八年(1902),张伯桢读书毕业,东莞知县刘德恒主持创办东莞学堂,张伯桢受聘为国文教员。
  光绪三十年(1904)和三十三年(1907),两度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法政专科学校学习。在日期间,加入同盟会,曾参加陈天华、秋瑾等发起的留日中国学生-运动。
  光绪三十四年(1908),东京法政大学法律专科毕业,回国后应聘为两广方言学堂教授,主-学。
  宣统二年(1910),赴北京参加廷试,“钦点”七品京官,任法部制勘司主事。并在当时曾参与“-筹备处”起草-草案,任副主稿。
  民国元年(1912)至十七年(1928),任中华民国司法部监狱司第一科长(司法部佥事)。
  1914年,应聘兼任清史馆名誉协修。
  1917年,在北京左安门广东新义园建造袁督师(袁崇焕)庙,广渠门内广东旧义园重修袁督师墓,并自称“袁庙祝陀”。
  1919年,又在袁督师庙南一里许修建袁督师故居,自建房屋于旁,时人称为“张园”,该园环境清幽,景色宜人,且陈列名人诗画。张伯桢藉此广交名流。
  1926年,康有为曾在“张园”小住。
  1928年,民国政府迁往南京,张伯桢辞去一切职务,从此不问政事,息影京华,以著述、鬻文为业,致力于文史资料的搜集、研究和编著。
  1931年,齐白石借居“张园”作画(因齐白石与张伯桢先后受教于湘潭名士王闾运(号湘绮)门下,二人同门师兄弟),并题额“借山居”,此后,多次在此避暑作画,留有“多谢篁溪贤父子,此间风月许平分”诗句。张伯桢著述以表彰乡贤之作为主,尤以袁崇焕史料的辑集、整理与编纂见长,建树较多。“九一八”事变后,曾发表多篇宣扬爱国思想的文章。
  1932年,在补刻《袁督师遗集·跋》中称“今日国情与明暗合,安得督师复生于今日同赴国难,以复我失地耶!”1935年,张氏刊刻《沧海丛书》,宣扬袁崇焕的民族气节。
  1946年,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临终前,把珍藏康有为、梁启超的书牍墨迹以及有关袁督师的文物、齐白石等名人字画共1300余件,捐赠给北平历史博物馆。1958年,由其子张次溪将“张园”捐献给北京市龙潭湖植物园。
  张伯桢一生致力于文史资料的搜集、研究和编著。著有《张篁溪遗稿》、《南海先生全书》、《南海康先生传》、《焚余草》、《篁溪笔记》、《同盟会革命史料》、《兴中会革命史料》、《宗社党史料》等书。刊刻《沧海丛书》5辑,广收袁崇焕、张家玉等的文学史料。辑有《万木草堂丛书目录》,还有大量诗词、手记等文稿。
  广东东莞近代藏书家、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民国学院教授伦明(1875~1944)在《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中有赞张伯桢诗二首,云:国史久传六代名,回思家学想升平。抱残守缺谈何易,父子继承百世成。
  程史无须岳倦翁,自营草屋傍精忠。流光邑乘兼家乘,岂是寻常继述同。


  南城街道   南城区辖区面积59平方公里,下辖17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4.7万,外来人口10.16万,是东莞的新城市中心和政治、经济、商贸、文化中心。 南城区地理位置优越,处于穗港经济走廊中间,广深高速公路、莞太大道、东莞大道、科技路、沿河路纵贯全境,市区二、三、四、五环路横越全区,交通网络十分发达。 2005年,全区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的发展势头,…… 详细++
同年(公元187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6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