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陕西省> 渭南市> 合阳人物

张济伦

张济伦为

  中共十三大代表原中共渭南地委书记张济伦,男,汉族,1929年3月生,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人,1947年8月入党,1947年8月参加工作,初中文化程度。原中共渭南地委书记,现离职休养。
  1948年4月至1949年5月先后在合阳县正西区政府、县政府二科工作;1949年5月至1954年1月先后在大荔专署、渭南专署工作;1954年1月至1956年12月任渭南专署财政科副科长;1956年12月至1962年7月任陕西省财政厅副处长、处长;1962年7月至1964年10月任合阳县委常委、县长;1964年10月至1967年2月任中共澄城县委书记、人武部第一政委;1967年2月至1970年4月“文革”中受冲击;1970年4月至1971年10月任石堡川水库澄城指挥部政委;1971年10月至1974年2月任渭南地区桃曲坡水库工程指挥部指挥、党组书记;1974年2月至1976年3月任关中东部抽黄工程总指挥部副总指挥;1976年3月至1978年6月任中共蒲城县委副书记;1978年6月至1982年10月任中共富平县委书记、人武部第一政委;1982年10月至1983年8月任中共渭南地委常委、渭南行署常务副专员;1983年8月至1988年8月任中共渭南地委书记、渭南军分区第一政委;1988年8月至1993年12月任中共渭南地委调研员;1988年6月至1993年6月任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人事代表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93年12月离职休养。
  中共十三大代表,第六届省委委员,省六、七、九次-表大会代表,省五、六、七、八届人大代表。渭南市第一次-表大会代表,市第一届人大代表。
  在将近六十年的革命历程中,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不断提高政治水平,保持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旺盛的革命事业心。在解放战争期间,经常单 匹马穿梭于韩城、合阳、澄城、黄龙、洛川等战争担锯地带,不畏艰难险阻,完成粮秣经费等后勤保障工作。在建国后的减租、反霸、土改、镇反、三大改造……以及反对-等各项斗争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行动积极。在经济建设的各方面工作中,能够把党的方针、政策、任务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在财政厅任职中,出色地完成了全省农业税制改革(由累进税改为比例税)方案和人民公社财务会计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等工作,被评为财政先进工作者;在澄城任职中,总结典型经验,大规模地推行“椽邦埝”水土保持与旱作农业,成效显著,中共中央西北局树立澄城为西北地区四十面红旗之一。虽然他在文革中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但在恢复工作后,仍然锐气不减,坚决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上级党委正确领导下,在地委“一班人”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使全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工农业总产值位居全省第三(仅次于西安、宝鸡),使一、二、三产业的结构、轻工与重工、大农业内部以及乡镇企业比例关系有了较快的合理调整,整个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多年来,牢记党的宗旨和优良传统,以党和人民利益为重,不仅平时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廉洁公正,光明磊落,而且在地区领导班子新老交替调整中,两次主动提前让出位子,并且做到了“扶上马,帮一程”,为干部的妥善安排和平衡过渡过做出了贡献。工作一贯求真务实,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指导推动工作。待人诚恳,作风民主、平易近人,注意密切联系群众。离休后,继续发挥余热,先后在省市果业协会、关工委、老龄委、移民扶贫协会和慈善协会等10多个老年性社团组织中担任名誉会长、主席、主任和顾问,从事有益于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和社会进步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