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南省> 信阳市> 固始人物

张鸿烈

[公元1886年-1962年]

张鸿烈为[公元1886年-1962年]

  张鸿烈(1886-1962),字幼山,河南省固始县人。民国河南大学校长,河南省教育厅长、建设厅长。
  清光绪十二年(1886)生。
  宣统二年(1910),河南高等学堂毕业,同年冬在开封加入同盟会。
  民国元年(1912),任河南省临时议会议员。任内联合10人向省政府建议,设立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为该校发起人之一。
  1914年,赴美入伊利诺斯大学求学。1918年获政治教育硕士学位。
  1919年,回国,任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校长。
  1923年,学校扩充为中州大学,仍任校长。力克时艰,周密筹划,精心校务,学校开办8系9个专业;高薪邀聘留美博士冯友兰、北京大学教授安石如、留学美国的曹理卿来校任教,其他教授如郭绍虞、董作宾、李燕亭、冯景兰等都是当时国内知名学者;尽力筹措办学经费,促成河南省以契税专款为教育基金,实行教育经费独立,为学校发展奠定经费基础。
  1925年,兼任河南省教育厅长。
  1927年,中州大学易名中山大学,仍任校长兼教育厅长。同年底,辞去校长职务。
  1930年,中原大战时,兼任河南省政府秘书长;战后任山东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协助韩复榘从事山东建设。开筑公路、兴修水利、开发电力、振兴工矿实业、举办农村合作、发展电信事业,造福齐鲁大地,“不数年,山东即臻于小康局面”,受到山东人民广泛赞誉。
  1939年,赴重庆,任行政院参议兼国民经济建设委员会委员。
  1944年,返回河南,任河南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
  1946年5月,任河南省议会副议长兼黄泛区复兴建设协会常务理事。因抗日战争初期,蒋介石下令炸开黄河花园口,使河南省18个县受灾,200万人无家可归。抗战胜利后,张鸿烈以副议长身份,发挥自身特长,积极谋划、参与堵口复堤工程和灾民安置工作,福泽中原。同年11月,当选制宪国大代表。
  1949年6月,去台湾,定居台中。
  1953年,入台北阳明山革命实践研究院受训。
  1962年6月10日,因患肺癌,医治无效,在台北去世,终年76岁。译著有《中国与日本之关系》。
  
同年(公元188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2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