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湖北省> 孝感市> 孝南人物

夏力恕

[清]

夏力恕为[清]

  夏力恕,字观川,晚号澴农。学者称为农先生,孝感人,清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与理学家。据孝感学者夏桂清先生考证,夏力恕是孝南区祝站镇凤港夏氏人士。据光绪《孝感县志》记载,该支夏氏在清朝出过进士5人、文武举人(含进士)10多人(族谱记载进士7人、举人14人)。当时号称湖北近世文化四家之一:即孝感夏氏、蕲春顾氏、广济刘氏、汉阳萧氏。他的生平事迹在《光绪孝感县志》里记载得最为详细,该书卷十五《人物•理学传》云:夏力恕,字观川。父策谦,见《方正传》。力恕三岁能以意字旁,得其音义。稍长,于书无所不读。弱冠,读宋五子书(注:北宋五子指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穷日夜不倦,遂有所得。康熙庚子(1720年)中乡试第一,明年(1721年)与兄立中成进士,并选庶吉士(注:明太祖洪武初年,选进士于六部诸司及翰林院之下观政,翰林院之下者称庶吉士)时号“二夏”。以掌院(注:明清两代翰林院掌院学士的省称)荐授编修。癸卯(1723年)充京闱同考官(注:指明、清乡试、会试中协同主考或总裁阅卷之官,因在闱中各居一房,又称房考官,简称房官),甲辰(1724年)充山西正考官,纂修《明史》。忽心动曰:母念我也,即日告归。督抚聘修《湖广通志》。母卒,侍父于蕲水学署,请终养,许之。力恕屏迹林下三十年,未尝一日废学,其论学务在穷理,随事体验,以求自得。故其为教也,平易和乐,不立异同,众人易从,而贤知者终身由之,无复流弊。主讲江汉书院,负笈至者岁数百人,循循皆由礼法。或问为学之指,第教之立志,而归于因文以见道。是时场屋(注:科举考试的场所)之文浮丽,力恕谓制艺正则人心正,而学术有所从出。自为课艺,辑题解,引申推广而穷极其本,于是学者翕然知返,楚中文风大振,乃恕功也。乾隆丙辰(1736年)举鸿博(注:清代科举设博学鸿词科,亦称鸿博),丁卯(1747年)举经学,皆固辞。居母丧,哀毁骨立。父年高,事之益谨,膳非亲尝不进。晚年布袍竹杖,往来闾里,望若神仙。年六十五,无疾卒。又据同书同卷《方正传》所载,他的曾祖名元瑞,祖名光湘,父名策谦都是明朝末年到清朝前期的名人,其父曾任宝庆(注:邵阳,旧名宝庆)教授,卒时九十一岁。可见,其家世颇具文风。力恕与其兄力(又作立)中同举进士,同改庶吉士,更是一时传为美谈。《孝感县志》卷廿《杂志》云:“夏力恕,康熙辛丑与兄立中同举进士,同改庶吉士,同时储氏、何氏、冯氏,皆兄弟并捷,夔飓(注:冯咏,字夔飓,江西金豁人。)有‘五色光芒三月句,四家棠棣一时开’之句。”夏力恕的事迹也载入《湖北先贤》之中。夏力恕的著作,除《杜诗增注》外,据《孝感县志》等书记载,尚有《易说》二卷、《四书札记》二卷、《菜根堂札记》十二卷、《古文》四卷。他又曾纂修《明史》,主修《湖广通志》。《菜根堂札记》是他在乾隆己未(1739年)至辛酉(1741年)在武昌书院(指江汉书院)时与诸生讲授《四书》所作。据《四库提要》中说,初名曰《题解》,盖专为制艺言之,已授梓矣。丙寅(1746年)以後,又取程、朱之说参校同异,勒为此编,至戊辰(1748年)而脱稿。其父以此事不止关系时文,“题解”之名不佳,乃改题今名。见於力恕《自序》。而《题解》旧《序》亦并存之於卷端,不没其始也。原书本十八卷,其後六卷,别题曰《证疑备览》,则皆考辨《四书》中名物典故者。孝感学者夏桂清先生认为,力恕中进士时,其母沈宜人,以菜羹充饥,故力恕筑菜根精舍,菜根堂系他的学堂名,其族以“菜根”为堂号。夏力恕《杜文贞诗增注》二十卷现有清乾隆十四年1749古泉精舍(注:系他的书斋名)刻本。(注:杜甫谥号文贞公;这是元人封的,明人不提)。卷首《杜文贞诗增注自序》中言:“殆为此与注杜千家未易枚举,得后起诸巨公所谓无一字无来历,搜罗向尽矣,密于徵事则疏于命意,其忧国忧民而转去转远。”可知,夏氏因“注杜千家”于词句典故“搜罗向尽”,“密于徵事”(注:征引故事),但“疏于命意(指作文主题)”,故此书注疏少而笺意多,只检有发明有心得者评注之,此即为“增注”之含义也。夏力恕又有《读杜笔记》一卷,刻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是与《杜诗增注》相辅相成之作,与《菜根堂论论文》合订刊行,又收入夏力恕的《农遗书》中。在浩如烟海的杜诗注释评点著作中,夏力恕的《杜诗增注》堪称独树一帜。他在自序中论述杜甫的学术思想,“根柢出入老佛,而孔孟次之”,这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时代,是颇为标新立异的。他对于诗歌的评点,都能深入浅出,时有独到之见。当代学者郑庆笃等撰写的《杜集书目提要》即称“是书传世甚稀”,周采泉《杜集书录》内编卷五也说:“是书传本较少,编者所见为上海图书馆所藏,因其传本少,以往论杜者竟无一引及。在清代乾隆以后杜诗学寝衰之际,是书殆可首屈一指,殊值得推荐也。上海馆现已无此书。”可见,其书价值甚高,可惜的是传本甚稀。他著有《菜根精舍诗集》,其诗颇有文学价值。他在《出庐山作用十二儿韵》中写道:“旧游庐山南,今过庐山北。山光两腋间,忽忽生羽翼。初行尚晴明,青苍无气力。云重倏黯然,遥天卷虚白。雨脚穿云根,四围不可划。石级水生波,溟濛入泽国。燎衣茅店中,粗粝供晚食。黄昏到古寺,寂寂帘影黑。佛火犹未然,碑碣杳难识。踏石寻归路,张镫望素壁。中有绝妙辞,粉落字半蚀。酬唱坐欷歔,一例天涯客。拳手暂支头,万窍号枕侧。窗外有星芒,起行望山色。山尽雨亦休,回首浩无极。”他看了王荆公故址后感叹:“巍巍公辅地,乃在城东隅。春风为惨淡,野鸟相招呼。宋朝享祀配尼父,数百年来委残土。此心致主岂有他,学古无权空灭古。遗蘖重生叹末流,党人名姓石工羞。皋夔稷契亦已矣,读书执拗乃如此。”他读昌黎诗后慨叹:“韩子戛戛去陈言,文章既得万口喧。我爱韩子好诗句,戛戛更觉陈言去。金钟大镛声九天,-弛击仍鍧然。赤手捉蛇足履虎,缓带轻裘文不武。才大踏翻骚客坛,蹑空走漠相盘桓。李唐一代诗如猬,机同锦绣鼎同味。其先厥有陈子昂,后来韦柳继孟王。仙风太白绝尘表,少陵之诗诗独老。自余支派非不多,众流焉许肩江河。下视元白艳且忄耎,驱驰籍湜骖郊贺。公不步人人步公,纵肖其形神弗充。学者莫作雕镂想,言以气浮须善养。”他的隐居 也充满情趣,在《程季静斋中同诸子即事》中写道:“屐齿累累索酒杯,君家兄弟叠相陪。一株花底残更坐,百舌声中晓梦来。老眼湖山归澹泊,旧墙风雨上莓苔。澜翻那记通宵语,正欲题诗墨沈催。”他的诗也记录了当时的民风民俗。他的《菜根舍诗草》卷一二《掇南粤风景为竹枝词》:“一炉金鸭女儿香,万手蒲葵玳瑁光。咀嚼不须临案食,绕庭红雨是槟榔。”这首诗记录了岭南的民俗。他的《田家诗》竹枝词描写了孝感地区人们善于垦殖种地,女子从小也受其影响的情景:“楚地蚕无越地桑,种绵虽矮白如霜,小姑尚未谙锄耨,冒暑擎来瓦缶浆。”这些诗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为我们了解当时当地的民风民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八股是清代科举考试的重要文体,那么,八股取士的衡文标准是什么呢?雍正、乾隆两帝多次强调科场文体当以清真雅正为宗,但未阐发其内涵。“清真雅正”包含了理与辞两个方面。所谓清真,指义理之当;所谓雅正,指文辞之当。两者相辅相成,不可缺一。夏力恕的《菜根堂论文》:“为文之的,雅正清真,包括无余矣”,“雅正以立其本,清真以致其精”,“必交相为用,其义始全”。其论文的理论对于今天开展文艺批评仍具有指导意义。夏力恕还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墨宝。紫阳书院,位于汉口,清康熙三十三年旅居汉口之徽州商人创建,祀朱熹。夏力恕题了对联:“三纲底柱全史;千古成在六经。”他写的对联“英雄几见称夫子,豪杰如斯乃圣人”至今悬在湖北孝感关帝庙里。江汉书院系明代提学葛寅亮主持创办,以江、汉二水为楚地之望而定名,内建有十贤祠、德教堂,祀周敦颐濂溪、朱熹考亭、张栻南轩、程颢、程颐、赵复、张载、陈良、公孙龙、任不斋等。他在江汉书院题有“到南渡后,谁知孔圣人尚存,即今日仰庙貌于黄鹤楼前,无非是秋阳江汉;便北朝中,也问朱先生安在,想当年学规寄于白鹿洞口,何处寻汴水钱塘。”此联陈述委婉,表意含蓄,意旨深远,耐人寻味。今天,他的遗墨成为人们追念他的重要载体。夏力恕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理学家,其著作值得人们认真地加以研究,可惜的是他的著作尚没有得到世人的关注,让这位先贤泯灭久矣,此为孝感人之一大憾事。
  来源:孝感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