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北省> 保定市> 满城人物

杨衒之

[南北朝][?-550年]

杨衒之为[南北朝][?-550年]

  杨衒之(?~约550或559)杨或作羊。南北朝时期北平(今满城)人。曾在北魏做过奉朝请、期城(治今河南泌阳西北)太守,抚军府司马、秘书监等官职。北魏时,都城洛阳佛寺林立。北魏末年的永熙之乱(532~534),洛阳寺院毁于兵火,满目凄凉。
  东魏武定五年(547),杨衒之行役重过洛阳,感怀兴废,抚今思昔,不胜伤感。洛阳寺院的衰败集中反映了北魏的衰败,他怕后世人不知道这些史实,于是作《洛阳伽蓝记》。想通过佛寺的兴废来寄托对元魏王朝覆灭的哀悼,同时也表达了对王公贵族耗费民脂民膏,“侵渔百姓”行为的谴责。伽蓝,语出梵文,意为佛寺。《洛阳伽蓝记》分为5卷,卷一城内,卷二城东,卷三城南,卷四城西,卷五城北。每卷以著名佛寺为纲目,兼及附近官府、宫殿、邸第、园林、塔像、桥柱等等。当时洛阳佛寺多达1000多所,不可遍写。全书共写了44个大寺,旁及附出小寺47个。叙事要言不烦,文笔简明清丽。每记一寺,一般先写建立年代,建立人,所在位置(在某门某方位),四邻,佛刹规模造型等;再由伽蓝旁及附近的官署、巷里、名胜乃至有关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习俗等,几乎囊括了社会的各个方面。作者行文,结构严密,犹如一位资深的向导带领游客观赏名胜古迹。
  《洛阳伽蓝记》记述洛阳佛寺建筑园林,对洛阳城的建制,以及历史古迹多所描述,每记一寺都有它的历史和故事。对于兴废变迁,距离方位,四傍依附,极为准确,层次分明,井然有序。语言以散体为主,但骈偶倾向较《水经注》更为明显。在介绍佛寺建筑的同时,往往追述与之有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对北魏统治阶级内部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和荒淫的生活,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评。《洛阳伽蓝记》是一部文学性很强的历史著作。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北魏后期洛阳城市建筑、佛教寺院、政治历史、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洛阳伽蓝记》也被收入佛经。
  来源: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 同年(公元550年)去世的名人:

祖皓 (?~550) 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
薛琡 (?~550) 河南省洛阳市
宋子仙 (?~550) 浙江省杭州上城区
宇文震 (?~550) 北周文帝宇文泰次子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武川县
萧誉 (?~550) 江苏省常州武进
+ 更多公元550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