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陕西省> 渭南市> 合阳人物

王民宗

王民宗为

  王民宗,男,现年58岁,中共党员,农艺师,现为合阳县黑池镇产业办主任。
  1975年,风华正茂的王民宗,刚刚高中毕业,便进入原黑池公社农科站工作。为增长农业科技知识,他1976年到县农技校学习农作物良种的培育推广知识。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胜利召开,科技发展的春天吹绿祖国大江南北,农业生产技术被重新重视起来,王民宗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当年,按照省、市科研部门的安排,黑池农科站承担了原省农科院和西北农业大学红薯品种试验示范项目,上级部门送来了百余种参试种苗,他经常顶烈日、冒风雨地做观测记录,也正是由于有了这最宝贵一线工作历练,为他选育、推广红薯品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7年,在参试品种中,省农科院余忠生研究员提供的代号“72-3-14”品系引起他的重视,这个品系外观鲜红、口味香甜、薯肉淡黄、产量稳定。因此,他利用实验剩余的红薯自育薯苗,大胆试种20亩,获得了成功,这就是“北雷红”。1979年后,该品种在全镇大面积推广、栽植3万多亩,亩产5000多斤,比老品种农大、胜利百号增加产量40%。在粮食短缺的70年代,红薯成为广大群众的主食,红薯的增收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这个科技后生功不可没。
  在那个粮食还不是十分宽裕的年代,一斤小麦换五斤“北雷红”的交换形式让许多人填饱了肚子,“北雷红”也在他们的记忆中深深地扎下了根。1986年,“北雷红”全县栽植6万多亩,并在蒲城、三原等地广有分布,享誉关中。当时的108国道上常常会出现40多辆手扶拖拉机拉着“北雷红”红薯进西安的壮观景象。合阳县政府鉴于他在红薯品种选育和推广上的特殊贡献,授予他科技进步一等奖。
  王民宗和省农科院红薯专家余忠生研究员因为“北雷红”结下了友情,在研发红薯产业上共同合作奋斗了多年。经过多年的示范推广,“北雷红”在1988年通过了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秦薯三号”适宜关中东部推广种植,由于该品种示范推广面积扩大,原省农科院粮食作物所授予他突出贡献奖,原渭南地区行署授予他科技进步三等奖。
  90年代,随着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红薯新品种、栽培新技术层出不穷。作为一名基层农技员的王民宗也没有固步自封,他积极学习,深入研究,多次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训深造,承担着科研院校的红薯新品种区试验和新技术推广工作。
  市场经济时代,物质更加丰富,红薯的地位已经由粮食的重要补充逐渐转变为副食品和保健品。为了提高红薯的市场价值,增强黑池红薯的市场竞争力,2000年他牵头成立了合阳县“北雷红”薯业产销协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朱俊光研究员的指导下,大力引进“秦薯 ”、“秦薯五号”、彩色红薯等新品种,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市场营销,主打“礼品红薯”,亲自设计包装,在渭南率先将“红薯”以礼品的形式推向市场,获得了成功,增加了种植户的收入。2007年,他又牵头注册成立了全省第一家红薯专业合作社,在甘肃兰州、西安等地专门设立了“北雷红”红薯直销店。使黑池红薯享誉大西北,合作社人均收入过万元。
  在把红薯推向市场的同时,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行。在指导群众红薯生产实践中,他逐渐探索总结出了“深翻晾晒、宽垄稀植、早栽渗灌、机械收获”等生产创新技术,获得了省、市红薯专家的广泛认可,也为合阳科学种植红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为进一步提高红薯品质,进军红薯消费高端市场,他又开始探索无公害红薯生产方法,通过学习钻研科研院所提供的技术规程,结合合阳本地实际,引进施肥、起垅、覆膜三合一机械,进而总结出了《渭北旱塬地区无公害红薯生产技术操作流程规范》,引领群众建设了5000多亩的无公害红薯生产基地。
  2008年,合阳“北雷红”红薯获得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9年,红薯生产基地通过陕西省无公害红薯基地认定。同年,“北雷红”作为品牌商标正式注册,进入渭南、西安超市。2010年,“北雷红”红薯专业合作社被渭南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命名为特色农业示范社。2011年,“北雷红”红薯协会承担的县科协“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通过了省级验收,并被中国科协、财政部命名为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他本人被县科协命名为科普带头人。2012年,“北雷红”红薯作为特色农产品参加了杨凌农高会展销,得到了广泛好评,会上还与日本客商达成了初步种植意向,“北雷红”有望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如今,小王早已变成了老王。即将退休的他看不出丝毫的倦怠,仍然整天忙碌在红薯产业化的工作中。正是因为有他这样勤学、务实、奋进的基层农技工作者,有他这样与红薯“结缘”大半辈子的人,黑池的红薯产业才能不断做大,人们记忆深处的“北雷红”才能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