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泉州市> 晋江人物

王良星

[利郎(中国)有限公司总裁]

王良星为[利郎(中国)有限公司总裁]

  王良星,1962年出生于福建省晋江市。福建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服装协会理事,利郎(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商务”的创意是利郎总裁王良星从当时流行的掌上电脑“商务通”获得的灵感。2001年,利郎的产品,从休闲装到正装,均被赋予了“商务男装”的概念。王良星还提出了:“简约不简单”的品牌口号,将开发“简约不简单”的“商务男装”作为利郎的发展战略目标。
  “虽然皱纹已经爬到我的脸上,但我一直保有20岁心境,这让我充满创业热情。我的理想是把利郎打造成财富‘梦工厂’,让员工在这里过上幸福生活。我喜欢‘多则惑、少则明’的管理思路,企业想做大,必须明确战略定位,做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王良星给人的印象谦逊而精明。他认为,尽管利郎在国内已经成为一个知名品牌,“但我们还只是刚刚创立了一个平台”。
  “跟国外品牌比起来,国内品牌也就能给自己评50分。”王良星说:“这个50分指的是,如果我们国内的服装品牌,跟国外的品牌去比、去学,能每天学一点、进步一点,这样累积起来,中国的服装业应该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据权威机构统计,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服装出口大国,服装出口额中50%以上为来料加工,30%由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纸样进行复样加工,自有品牌服装仅占10%左右。拥有国际知名品牌,一直是服装界从业人士的追求和梦想。
  此次率领70多名中高层管理者到清华大学学习,“主要是利郎人已经意识到离一个真正的国际品牌企业的距离,及坚持走自主品牌之路的信心”。王良星说。
  梦想,从几台缝纫机开始“买来布料,在地板上用剪刀裁;做好衣服就拿到批发市场上卖,大部分卖给各地的个体老板。因为价格便宜,所以销路很好”。19年前,靠着辛苦赚来的1万多元,王良星买了几台缝纫机,雇了7个工人,在家里开始了创业。
  “就是为了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抱着这么一个简单的愿望,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开始,王良星开始了自己的梦想之旅。
  尽管那个时候赚了不少钱,但王良星并不知道衣服卖出后顾客有什么反映,也不知道是哪些消费群体购买了衣服,更不知道做一个企业还需要品牌。
  在总结利郎发展的几个阶段时,王良星把刚开始创业的8年归结为“赚钱”和“小富”的阶段,那个阶段他安于现状,没有谋求更大的发展。
  创业十年的时候,王良星突然意识到商标不等于品牌,一个企业没有品牌,可能会随时“全军覆没”。于是,他请专业机构做了一些市场调查,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利郎在福建有很好的知名度,但是缺乏美誉度和信任度。
  而这正是一个企业的品牌问题,王良星说:“品牌应该是有生命、有思想、有灵魂、有自己的主张和自己的个性,不是说有了知名度,就有了品牌”。
  “这是一个很大的转折。我在经历了对自己的短暂怀疑后,开始反思,下定决心要向别人学习。”王良星说,“品牌连锁使我找到了一条发展自有品牌的康庄大道。”于是,王良星紧急调整公司战略,启动了品牌经营和连锁专卖的道路,“从1997年到2000年,我们请了很多专家重新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研究了走品牌经营的道路,我们的业务也从做批发转到连锁专卖和品牌经营,从单一的西装做到整个男装系列。”在今天的王良星看来,这个阶段可以称之为“利郎的反思调整期”。从这个时候,利郎人开始了服装与品牌的创新之路。
  “灵感”来自商务通“我从1997年开始考虑,不能再跟在人家0后面转。当时,浙江的服装企业多是以正装为主,而福建和广东的服装企业多是以休闲装为主,那我们能不能再走出一条路?走什么路好呢?”1999年至2000年,“商务通”红遍大江南北,这个现象给当时的王良星极大震撼。也正是吸取了商务通的商务人士定位,利郎从那个时候起,走起了“商务路线”。
  王良星说:“当时以休闲服装为主的利郎,加上商务的定位后,就变得特别有味道。因为,创业者正在快速增长,白领阶层的人数更是不计其数,这些人需要西装革履,但更多时候,他们需要不打领带也能够从容地从事商务往来与应酬。”也正是这个时候,利郎把自己的消费者定位为“男性商务人士”,主要消费群体为25~45岁的相对成熟的人群,并从2001年起,专门聘请陈道明为形象代言人。
  正是这个定位,使利郎成为国内知名品牌。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尽管已经有19年的历史了,但利郎真正为人们所了解,还是近几年的事情。
  “自2001年以来,我们的营销额每年都在翻番,但企业成长历程并不顺利。特别是2003年,公司资金很困难、人才很匮乏,这时,我们有一个比较大的举措,即把公司信得过的人员推到全国搞了几个直营分公司,再一次完善我们的营销体系”。尽管也意识到了此举的风险,但王良星相信这会给利郎带来远期的效益。
  更让人惊讶的是,利郎把直营分公司建在了四川、河南、安徽等地,而没有选择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直到今天,利郎的专卖店主要还是分布在地级和县级市,大中城市还比较少。
  “我们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一是由于公司当时人才、资金不足,如果去攻打大城市市场,势必加大投入;二是由于利郎的定位和价格,在中小城市很有吸引力。”王良星说,正是这种举措,让利郎“绝处逢生”。
  当时这种做法让许多业界人士看不懂,但王良星却认为,“一个创新者肯定会有一些风险,但风险背后的机遇也是比较大的;如果一般人都看懂了生意能这样做的话,可能我们就没机会了”。
  让员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现在不提“以人为本”的企业很少,但真正让员工“当家做主”的企业却很少。
  2002年,福建省晋江市曾组织48位企业管理者到北京大学学习,那次学习经历让王良星至今难忘,也为他今年率领中高层管理者来清华大学学习打下了“伏笔”。
  “我们做了这么多年,在企业原始积累和市场开拓的道路上,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缺乏管理规范,而通过学习,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管理规范化。”王良星说,“在北大学习的时候,一个教授讲了个寓言故事,其道理就是怎么想办法让我们的员工和经销商睡不着,他们都睡不着,我们就睡着了,也就是说,公司管理者应该懂得如何把具体的事情‘分权’。那次学习让我悟出了怎么把利郎的事情‘分权’,怎么把权利和金钱分给员工和经销商、分给合作伙伴。这是个很大的收获”。
  “正是由于这种机制,让每个利郎人都看到了自己的前景,一方面是压力,一方面是充满热情”。
  按照王良星的估计,利郎现有的2000多名员工中,已经有了上百名百万富翁。谈到自己的近期目标,他说:“到2008年,我盼望利郎能创造100名千万富翁、1000名百万富翁。”“只要我们诚心诚意地对待员工和经销商,他们再诚意对待顾客,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别人都很奇怪为什么进入利郎的人工作都像发疯似的,这是因为他们体会到了在利郎工作可以为自己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是为我们打工。”王良星说,自从实现“分权”后,利郎的年销售收入从几千万元上升到了6亿多元。
  王良星说:“我们要让每个利郎人都有当家做主的感觉。我们要充分信任员工,你能做什么职务,能拿多少钱,就看你的能力。实际上我们是在用梦想引导员工,所以我常常说利郎是一个造梦工厂。这是一个可以实现梦想的企业,我们欢迎敢于做梦敢于奋斗的人加入我们的团队。”